近日,性格顏色測試再次掀起一波熱潮,人們截下極盡讚美之詞的測試結果發佈到社群平台,這些內容塑造出了一片特殊的網路景觀。
這並非是性格測試第一次被人們熱議,從去年韓國流行的性格顏色測試,到今年的「你的性格主導色」,當這種平均主義的讚美方式愈發流行,許多人也開始疑惑:為何這種極盡吹捧的性格測試能夠一再竄紅呢?
「性格主導色」測驗連結:請點我
人們為何一再沉浸於性格測試?
沒人會拒絕讚美。
外界普遍認為,在每一場類似的性格測試活動中,原本平凡而普通的人,在「智慧非凡的開拓者」、「充滿遠見的哲學家」和「雲隙中的陽光」的修飾下成為了一個特別的人。
在跳出視窗的那一刻,人們的個體價值被確認、被認可,測驗結果也變成了一種展現美好和尋求同類的社交貨幣,進而流通在網路之上並成為一種現象。
但在這套輕鬆、快樂的邏輯背後,事實上隱藏著更為深遠的動機,那就是每個人窮盡一生希望找到的答案 :我是誰?我是怎樣的一個人?
三大終極哲學問題:我是誰、從哪來、從哪去?
在這種動機下,性格測試成了一門大生意,Merve Emre在《性格販子:最受歡迎的人格測驗MBTI大揭密》中指出, 性格測驗已成為產值高達20億美元的產業,其中MBTI十六型性格測試則是最受歡迎的一種 。
這項起源於20世紀初的性格測試,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布里格斯和邁爾斯這對母女所發展出的測試。其初衷是為了透過這套系統測試性格的差異,幫助人們更瞭解自己的特質。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性格測試結果就像是一碗心靈雞湯 ,並告訴你:「不論你是怎樣的人,不論你的行為如何不被人理解,你都是一個正常的人。」
但發展到後期,它卻逐漸變了調。二戰時期,戰略情報局拿這套系統評判特工,到後來通用電氣、標準石油公司、紐約人壽保險公司也拿MBTI篩選員工,讓這項測試沾染上越來越多評判他人的意味。
直至今日,仍有許多公司會將性格測試加入招聘環節,作為是否能夠入職的依據。而在網路上,還形成了某種自詡「優越」的性格特質測試者,對另一種性格特質者的鄙視鏈。
性格測試的信效度仍具爭議
上世紀50、60年代,美國的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希望推出一項類似於SAT考試(類似於美國高考)的性格測試,根據性格來為學生歸類,而它就是MBTI。
為此,他們試圖證實它的信效度,但結果顯示,50%以上的人第二次測量的結果與第一次不同。
「 更重要的是,這項測試非常容易造假 。」有些人認為,這項測試不該作為評價性格的唯一標準。
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生命裡的差異不該用幾種顏色、幾個字母來概括定義,甚至成為考核與審視的標準。
儘管對性格測試的信效度存疑,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社交生活的助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測試中的正向反饋,確實能為痛苦的人帶來力量,讓他們覺得一切充滿希望。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責任編輯:文潔琳、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