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三級警戒成生鮮採買大贏家!3招快速補貨拚轉盈
全聯三級警戒成生鮮採買大贏家!3招快速補貨拚轉盈

5月中本土疫情爆發,大批民眾蜂擁至賣場搶購,然而超市龍頭全聯福利中心近兩周以來,即便是5月15日到19日、全國擴大防疫三級警戒範圍期間,雖偶有貨架被消費者清空的狀態,卻鮮少真正斷貨,幾乎一個下午到一天內就能重新補齊。全聯如何做到所有賣場能即時補貨?

1. 緊急調配人力,庫存水位比照中元、颱風檔期辦理

全聯表示,其實從去年疫情首度蔓延以來,門市大多保持高於平均的庫存水位,且從5月本土疫情暴發,商品庫存量均比照中元、颱風檔期庫存,水位拉高到平常的3到4倍。

各類物品除門市人員會加強補貨外,全聯全體員工也全部總動員,包含全台3座物流廠、6座生鮮處理廠,及物流配送團隊等,維持24小時加班趕工,將配送頻率從每天1次調高成3次。

這次本土疫情爆發,全聯在第一時間決定暫停生鮮雜貨外送服務、延長部分門市營業時間,以便門市消化賣場人潮。直到本周,人流稍稍趨緩,外送服務才於6月2日重啟。

全聯補貨
全聯從去年疫情首度蔓延以來,門市大多保持高於平均的庫存水位,且從 5 月本土疫情暴發,商品庫存量均比照中元、颱風檔期庫存。
圖/ 全聯提供

2. 及早改革生鮮配送流程,非常時期能緊急提高配送量能

能在短時間有這樣的生產動能,除了調配人力以加班方式應急,也多虧近一、兩年,生鮮配送的改革。

全聯副董事長謝健南透露,早期全聯的生鮮處理廠只有早晚兩班,一天僅配送一次到門市。但白天處理完生鮮,送到門市常是下午或傍晚,門市都快打烊了,沒賣完的生鮮只能送進倉庫,隔天再擺出來,能賣的效期就少一天。

但隨著生鮮業績成長,為了擴大產能、讓消費者買到當日食材,全聯開始新增生鮮處理廠的大夜班人力,將生鮮配送拉到一日兩次,第一批配送,早上10點前就要送達門市,等於處理廠凌晨就要處理完食材、6點前配送,才能趕上門市一早開門。

「雖然表現上只是增加一班大夜人力,但其實牽一髮動全身。」謝健南指出,生鮮比乾貨配送更複雜,為了改動生鮮配送,除了生產時間要改,部分供應商、物流資料上傳時間也都要改,就連門市端的店員收貨驗收及上班時間都要調整。耗費人力、心力,只為了讓消費者能更即時買到當日生鮮。

但也因爲全聯超前部署,提早練習、適應生鮮配送的調整,才能在這次疫情中,將生鮮配送量能緊急拉升至一日4配。

3. 為了做生鮮雜貨外送,優化庫存系統精確度

除了供應端,另一項讓門市能迅速補貨的關鍵,得歸功於今年 1 月開始推動的生鮮雜貨外送服務。當時首波開放雙北50家門市提供外送服務,主打透過Uber Eats或自家電商平台PXGo!上的「小時達」外送服務,半小時至1小時內就能將商品送至消費者手中。

全聯當時曾表示,為了讓內外部外送平台能即時共享資訊,門市內的庫存、揀貨都得控管更精確,全聯為此大幅優化庫存系統,讓商品庫存低於一定水位時能提早示警,主管也能掌握門市的動態業績,即時調整。

且該外送服務於5月初時,已拓展至六都120家門市,門市店員手持一台揀貨PDA,就能在整合系統上一目了然特定商品的存貨狀況。預計6月外送服務將擴大至全台,包括宜花東及金門、澎湖等離島區域,預計今年要導入超過200間店。

全聯福利中心
全國擴大防疫三級警戒範圍期間,全聯雖偶有貨架被消費者清空的狀態,卻鮮少真正斷貨。

生鮮好不容易轉虧為盈,全聯要如何持續獲利?

儘管全聯表示過去兩周,生鮮業績估計至少翻了足足一倍,但比起乾貨,生鮮不僅效期短,配送跟品質控管花錢,全聯自2008年發展生鮮事業以來,成本一直難以回收,直到去年開始因為疫情,民眾在家開伙頻率高,生鮮才首度轉虧為盈。但據全聯總經理蔡篤昌說法,「也只能算剛好打平。」藉著近期的疫情搶菜潮,全聯生鮮是否有望逆轉、持續獲利?

以目前在生鮮類別中穩定成長的蔬果來說,全聯去年的蔬果業績首度衝破70億,約占生鮮總額1/4、總營收的5%左右。其中關鍵成長動能,就在主打無農藥或低農藥的有機認證、產銷履歷蔬果。

全聯補貨
在生鮮產品中最具成長動能的有機和產銷生鮮蔬果,目前在全聯所有的蔬果品項占比過半。
圖/ 全聯提供

蔡篤昌坦言6、7年前全聯曾一口氣嘗試每家門市都賣有機蔬果,但成效不彰,主因是在產能有限、平均分配給各門市的狀況下,賣得好的店一下賣完、賣不好賣到過期,想買的消費者沒有穩定貨源養成消費習慣。

於是全聯從3年前開始重新整頓、不再每家都賣有機蔬果,而是選擇300、400家業績好的門市上架,最後發現有機蔬果不僅逐年有2到3成的成長幅度,特定門市近兩年業績最多成長4到5成,截至去年,有機認證與產銷履歷的蔬果業績已占總蔬果業績超過3成。

蔡篤昌認為,全聯的生鮮得持續擴大規模,長期、穩定獲利才有可能。因此,近期全聯推動外送服務,為生鮮業績尋找新的成長動能,據全聯表示,導入生鮮雜貨外送的門市,單店營業額平均成長10%到20%。另外也加大力道推廣有機和產銷生鮮蔬果,目標今(2021)年要在所有門市導入有機認證專區,亦即從去年的600家拓展至上千家。

由於有機和產銷生鮮蔬果,目前在全聯所有的蔬果品項占比過半,為了能持續規模化有機和產銷生鮮蔬果生產量能,全聯預計今年契作面積再擴增約400甲、生產噸數有望增加4萬噸。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

延伸閱讀:
1. 「防疫蔬菜箱」掀風潮!全家、7-11、全聯、家樂福,做法有何不同?
2. 冰棒、霜淇淋成超商帶路雞!7-Eleven、全家如何應戰,搶攻規模 50 億的冰品市場?

責任編輯:蕭閔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