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tarlink帶頭掀起的低軌通訊衛星商機,究竟有多大?美國顧問公司麥肯錫(McKinsey)預估,全球衛星通訊市場至2030年將達到40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7%,「而且由於產業仍在起步,未來10年的成長速度還有可能更快。」
台灣的切入點在哪裡?科技部長吳政忠認為,台廠強項在「地面設備」,如過去累積多年的通訊模組、天線開發技術,都有機會搭上這波新形態通訊順風車。而 另外一項發展重點,是生產低軌通訊衛星的零組件、本體製造。
工研院觀察,由於台灣業者在衛星電視、無線通訊等領域著墨多年,過去就與部分衛星營運商建立默契,提供纜線、電源供應器等商品,所以有優勢持續取得國外訂單。衛星製造部分,同樣需運用台廠的PCB(印刷電路板)、線束、金屬殼等產品。
「低軌衛星需要組網,所以必須找可靠性高、低成本卻有競爭力的商品,」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師呂珮如分析,衛星製造涉及國防安全議題,國外業者會傾向避開中國供應商,對台灣業者都是加分。
低軌通訊衛星軌道高度低於2,000公里、涵蓋範圍小,需要多顆衛星組網才能提供網路通訊服務。國家太空中心代理主任余憲政表示,低軌通訊衛星的生產商機之所以熱,不外乎是技術門檻、成本都較高度在3.6萬公里的同步軌道衛星低,加上衛星需求量大,在這些現象交互影響下,就讓業者躍躍欲試。
但要讓零組件上太空,最大挑戰來自於「環境考驗」。例如得承受正負超過200度的極端溫差;面對宇宙射線、太陽耀斑 (編按:太陽大氣局部區域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它能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引起局部區域瞬間加熱,向外發射各種電磁輻射) 等太空輻射影響,零件容易劣化或失常;火箭發射過程中的低頻振動等。
余憲政解釋,這些測試項目雖然能找國外業者執行,但成本相當高,單一項目費用可能就達數百萬元,且若是要跑完所有驗證,還不見得能在同一個實驗室辦到。再加上把產品送到國外測試有額外的時間成本,還需要跟他國業者一起排隊等待。
因此,太空中心自去年起就積極整合資源,試圖打造台灣唯一、最完整的驗證場域,協助台廠縮短取得相關驗證數據、提供給客戶的時間。
「我們有信心以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價格,提供相同的測試水準,重點是不需跟其他國家業者排隊,在自己的土地上就能完成驗證準備。」他強調。
在搶低軌通訊衛星商機前要克服哪些難關?《數位時代》帶讀者前往位於新竹的國家太空中心,透過多張照片了解衛星零件上太空會遭遇的考驗:
考驗一:太空的劇烈溫差
首先,衛星上太空會遇到溫差挑戰,當衛星被太陽正面照射時,溫度可能高達攝氏120至160度;相反地,若遠離太陽時,溫度可能瞬間低到零下100度。
要打造可以通過溫差考驗的衛星,熱真空艙便是重要的測試環節。它可模擬衛星受太陽照射及遠離太陽的劇烈溫差,藉以試驗測試元件在真空環境下是否正常運作,以及設計階段之熱控分析是否正確。
考驗二:設備內儀器的電磁干擾
其次,要進軍低軌衛星設備,電磁相容測試是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國家太空中心電磁相容測試及天線量測設備,主要目的便是執行衛星及衛星元件的電磁放射及電磁耐受測試。
因眾多電子儀器集中於狹小密閉空間內,彼此互相干擾將會影響任務。量測時是將衛星置於全電波暗室內,分別利用天線和探棒來進行輻射(Radiated)測試與傳導(Conducted)測試,以了解衛星在正常運作時,本身所產生的電磁場響應,以及衛星所能承受電磁波干擾的極限。
考驗三:安全地度過振動環境
低軌通訊衛星雖是在高度2,000公里以下執行任務,但與其他衛星一樣,都需要搭載火箭發射上空。零件能否在發射過程中撐過振動,需要提前做多次測試。
振動測試設備是用來模擬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所產生的低頻振動。測試時藉由振動控制設備來控制電源放大器,驅動振動機,並透過振動機的延伸平台及水平滑台測試衛星或元件。透過不同之安裝方式可以分別做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等之三軸向振動測試。
音震艙測試設備則是模擬衛星在發射過程中,測試元件是否能在火箭的音震所引起的震動環境中正常運作。測試時蒸發器先將液態氮氣化,以氣態氮做為噪音源,由控制設備調節氮氣的流速,利用噪音產生器將動能轉為音震波,經由喇叭將音震波導入音震艙體,以測試在艙體的元件。
目前,太空中心較弱的項目是「輻射測試」,而這部分已經與醫院、學術單位合作,能快速轉介資源,提供完整的太空測試環境,使得目前太空中心的衛星本體驗證項目已經相當完整。
2020年7月,太空中心與宜特科技、原能會核研所、中研院等單位共組「台灣太空輻射環境驗測聯盟」,目前已成功替台廠執行影像感測器以及記憶體模組輻射驗測。
余憲政認為,當低軌通訊衛星發展成熟,就可能如iPhone般延伸出專業代工、組裝服務,目前這些組裝的功夫仍由Starlink、OneWeb這些衛星服務公司自己負責,隨著衛星數量不斷增加,台灣的零組件業者其實有機會分一杯羹。
責任編輯: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