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開始於世界各國大規模擴散,多國數以萬計餐飲業、零售業、觀光業、新創產業等中小企業甚至大型的飯店、航空業者都因新冠疫情造成營運困難而倒閉,疫情嚴重程度為百年來少見,造成全球經濟巨大衝擊,失業人口激增、企業營運也受到極大的考驗,許多國家也因為民眾受新冠病毒擴散染疫人數快速激增,陸續實施禁航、關閉邊界、封城等措施避免疫情蔓延。
回顧新冠疫情爆發後,美國政府為了避免全球金融與經濟陷入崩潰引發骨牌效應,緊急通過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紓困方案,聯準會(Fed)實施無限量化寬鬆(QE)救市,全球經濟形成產業兩極化的K型復甦(K-Shaped Recovery),受疫情影響產業簡略分為受益產業與受創產業,金融市場因為聯準會(Fed)量化寬鬆(QE)政策的支持,進行企業債券收購計畫,投資包含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s)國際金融評級組織列為投資信評劣等的公司高收益債(High-Yield Bonds,俗稱垃圾債Junk bonds信評BB級或以下),龐大的熱錢資金投入金融市場經濟逐漸復甦形成強勁的上升V型反轉,全球各股市屢創新高,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分析雖然全球疫情至今仍然尚未全面有效的解決,然而對於經濟上的衝擊已經隨著各國開始接種疫苗而逐漸淡化,全球經濟將陸續重回到正常成長的軌道,但是產業復甦呈現兩極化,許多中小企業卻是仍然飽受疫情重創衝擊之苦。
遲來的防疫漏洞
2021年5月當世界各國民眾陸續施打疫苗後疫情逐漸獲得控制,台灣防疫卻出現破口,境外移入加上群聚感染造成疫情急遽升溫,染疫人數與死亡人數不斷上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實施全台三級防疫警戒措施,這次疫情擴散對產業重創程度遠遠大於2002~2003年SARS病毒傳染與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所造成重大的衝擊,依據5月台灣非製造業經理人指數(NMI)顯示,從4月的60.1%急跌10.9個百分點至49.2,商業活動甚至暴跌了20.7個百分點,疫情對於民生與經濟影響之深由此可見,6月3日行政院會火速通過總規模新台幣2600億元的紓困4.0特別預算案,提供企業紓困、學童家庭防疫補助與勞工生活補助等方案,減緩企業、家庭與勞工在這次疫情所造成的影響。
台灣疫情擴散實施三級防疫對於觀光業、服務業、會展業、零售業、餐飲業...等產業首當其衝,當受創的中小企業面臨營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企業領導團隊最重要的是化恐懼為睿智,勇敢面對壓力、冷靜思考如何領導企業發揮韌性在危急的逆境中生存下來,如果企業無法生存如何實現企業的永續發展與企業責任。筆者淺見建議因疫情受創中小企業領導團隊應優先釐清、整理企業內外部風險因素,找出關鍵的核心問題並快速擬定應變策略、執行風險控管與危機處理計畫,筆者歸納建議6項重要的應變策略與危機處理計畫方案:
1.營運資金 / 庫存管理風險控管計畫:受疫情影響企業營收可能大幅衰退,建議優先檢視財務預估營運資金狀況、產品與原物料(零組件)庫存管理並且嚴格執行資金控管,適時運用政府企業紓困補助方案、申請銀行貸款,開源節流做好景氣寒冬的抗戰準備。
2.做好防疫措施與健康管理計畫:防疫期間為維護全體同仁、供應商與顧客健康,建議所有人員做好防疫措施與健康管理,避免因個人染疫造成家庭、企業防疫破口。
3.關懷員工 / 顧客 / 供應商計畫:在疫情期間員工同仁、顧客與供應商等都可能會受到大環境因素影響心理情緒壓力、身體健康到生理狀況,建議企業在疫情營運艱難期間領導團隊更需要做好即時關懷員工、顧客與供應商,適時溝通、協助,建立正向心理輔導,提供客戶在資訊與服務上的協助,與供應商互相扶持共同度過難關,相信員工、顧客與供應商都能感受到企業領導團隊的用心與努力。
4.啟動遠距辦公或工作分流計畫:防疫期間為避免群聚感染,建議如工作內容許可儘可能實施工作分流或居家辦公,避免同仁染疫而致使營運停擺。
5.擬定營運作戰策略:疫情變化對於營運現況影響極大,需隨時注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之疫情變化,建議企業領導團隊超前部署擬定營運作戰策略與快速應變計畫,即時掌握營運狀況並確保人員與供應鏈維持正常水準。
6.啟動企業營運改造計畫:建議趁疫情營運空擋時啟動企業營運改造計畫並實施教育訓練,導入虛實整合(Online To Offline,O2O),以數位化結合實體通路展示、銷售、售服模式等,運用電商通路、線上直播展示銷售、遠端視訊教育訓練與線上售服等,以減少實體通路營運受疫情影響來客數大減的危機。製造業可以評估導入自動化生產設備,即使疫情影響也不致導致生產線停產。
結論
我們無法預知又無可避免的黑天鵝事件,在疫情肆虐的商業環境下企業營運充滿危機與挑戰,領導團隊需要冷靜思考保持正向樂觀的積極態度,同時建立自身強大的信心與毅力,唯有逆風而行勇敢面對問題方能解決問題,我們知道風雨過後總會天晴、黑夜過後總會迎向光明,現在面對的困難與挫折終將會成為過去,突發事件的危機來臨時或許是對企業領導團隊風險管理、危機處理能力的考驗,相信危機也是轉機也是企業培養韌性、建立員工向心力、維護顧客關係、強化供應鏈管理、實施營運轉型、體質改造計畫的最佳機會。
責任編輯:郭昱彣、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