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力變國際競爭力!產業、新創、政府政策三管齊下,助台灣通過綠色轉型考驗
永續力變國際競爭力!產業、新創、政府政策三管齊下,助台灣通過綠色轉型考驗

水泥、鋼鐵轉型低碳製程,不怕賣不出去

隨著全球對於減碳的要求趨於「淨零」,對於石化、鋼鐵、水泥、貨運、航空與海運這些本質上「很難脫碳」的產業而言,考驗日益嚴峻。

在台灣,這些產業就占了台灣總碳排放量約39%,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指出,無論是對於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或民間相關企業,政府都要有更明確、具體的淨零排放布局,提出統整性的減碳策略。

比照政府2016年推能源轉型政策,像是太陽光電有2年推動計畫,由行政院層級監督,趙家緯建議,未來針對碳排量大的製造部門,「政府必須把研發的力量抓進來,建立生產者與消費者的合作形式。」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
趙家緯為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長期參與台灣氣候政策監督與能源轉型倡議,專長為永續轉型、工業生態學等。
圖/ 趙家緯

舉例來說,要促進鋼鐵業採用生產成本較高的低碳製程,首先鋼鐵業的客戶要願意買單。而全球確實有愈來愈多大企業,將減碳概念具體落實在產品的生產和製造上,包括:瑞典鋼鐵公司SSAB與Volvo集團合作,訂於2021年生產以「零碳鋼鐵」為材料的概念車;丹麥離岸風電業者沃旭能源(Ørsted)則承諾於2040年達到淨零排放,將來製造海上風機也需要零碳。當這樣的趨勢成為必然,台灣的中鋼若轉型做低碳鋼鐵,就不怕賣不出去。

其次,各國政府也會透過政策創造需求。考量到高達3成的水泥是應用在公共工程上,加州通過的潔淨公共採購方案就規定,未來新的社會住宅都要使用「低碳水泥」,促使水泥業者採用低碳製程。

同樣地,未來當電動車成為主流,石油需求量降低,國內石化業者終將面臨油轉電的巨大變革。趙家緯認為,台灣中油的油品以內銷為主,勢必會出現產能閒置的問題;在石化產品製造方面,也要朝高值化產品發展,兼顧循環、低碳目標。

減碳將帶動新科技發展,是大好機會

「2050年淨零排放的競爭是從今天開始,不是30年後!」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語重心長地說,早年台灣企業拚命排碳,不投資環保,只追求降低成本,但未來減碳成功的企業會更有競爭力,不僅減碳技術可以出售獲利,重視形象的品牌廠商也會更樂於合作。

過往,企業基於成本考量,往往將高污染、高耗能生產轉移到排放約束較低的國家,再將產品運回國內,但碳關稅上路之後,未來進口商品都要課徵碳稅,廠商跑到全世界也躲不掉,「低成本的國家,將不會被犧牲。」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
工研院副院長兼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認為未來減碳成功的企業會更有競爭力,不僅減碳技術可以出售獲利,重視形象的品牌廠商也會更樂於合作。
圖/ 彭裕民

彭裕民直言,目前還沒有哪個國家,有把握在2050年一定做得到淨零排放,前10年大家還可以拉緊褲帶拚命減,第二個10年就要導入新技術,第三個10年幾乎全部是新科技應用。因此,減碳將帶動新科技、新原料的發展,也為新創公司帶來機會,如同特斯拉(Tesla)從電動車找到了商機。

未來的世界裡,交通運具將全面電氣化,電動車、電動巴士、電動飛機都會成為日常;所有設備製程都要低碳生產;所有材料、產品、衣服與鞋子也都要循環再利用……,企業必須好好思考,在這波大浪潮下,自己的公司在未來10到20年,還能繼續存在嗎?「若不做出改變,很可能10年後就活不下去了!」

財政部須盡早研擬碳稅,讓企業暖身

生活在水價排名全球倒數第2、電價全球第4低的台灣,談到淨零排放的課題,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認為,當務之急是從結構面結解決問題,先做到水、電價格的合理化,再談課徵碳稅。

「產業缺料價格都會漲,台灣缺水水價不能調,電價也持續凍漲。」黃正忠表示,自然資本必須反映合理真實的價格,才能促使產業節約使用。

黃正忠
黃正忠長期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綠色創新、碳管理等,現為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專長為能源及工業廢棄物熱處理領域,長期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綠色創新、碳管理等。
圖/ 黃正忠提供

至於國際間目前只要有碳排放、就課徵碳稅的「以價制量」做法,黃正忠引述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的說法指出,各國財政部在稅收上,將從針對「收入課稅」轉為「碳徵稅」,以協助企業達到整體減稅的效果。假設未來公司繳稅的項目增加了碳稅後,當企業愈努力減碳,所課徵的碳稅金額就會降低,達到整體減稅的效果。

現階段,台灣並非由財政部徵「碳稅」,而是傾向環保署收「碳費」,以每噸碳為單位課徵固定費用。面對國際碳關稅實施在即,黃正忠建議,環保署是防弊單位,難以驅動企業減碳,最好還是由財政部著手提出明確的主張,「邁向低碳不是一、兩天就做得到,而是需要及早做準備,讓企業開始暖身。」

最新7月號雜誌《零碳新賽局》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

關鍵字: #綠能環保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投資不再靠感覺,大戶豐App用數據打造紀律投資術

在物價節節高漲的年代,想要確保退休後的生活品質,不能只靠儲蓄和保險,必須做好投資理財規劃。然而,投資最難的挑戰,其實不是掌握市場波動,而是如何抵抗人性的誘惑,看漲時急著追高,遇跌又容易慌張停損,原本的投資紀律往往在情緒波動中被徹底打亂。

為了協助民眾克服這道難題,金管會推動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Taiwan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TISA),透過制度設計降低理財投資門檻,引導民眾進行長期且規律的定期定額投資。而永豐金證券的大戶豐 App則讓這條路走得更輕鬆,藉由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與功能設計,及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營造一個友善的投資環境,幫助投資人輕鬆養成穩定理財的習慣,也讓「紀律投資」能夠真正成為日常理財的一部分。

資產配置多樣化,打造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認為,退休理財規劃不能只追求資產成長,更應重視資產的穩健性與持續現金流,因此資金不能只放在單一商品上,最好同時配置在多個不同商品,像ETF搭配主動式基金,就是相對理想的退休理財組合。

ETF雖然具有低成本與有效追蹤大盤的優勢,但容易受到市場波動影響。而退休理財就像一場數十年的長跑,很難預料這段旅程中可能發生哪些大環境變化,此時主動式基金的價值便顯現出來,藉由專業基金經理人的專業與操盤經驗,不僅可以主動發掘被市場低估或具有高成長潛力的投資標的,當面臨重大環境變動時,也能快速調整投資策略、有效降低衝擊,並與ETF的被動追蹤策略形成良好互補,讓投資旅程更加穩健。

然而,對多數投資人而言,即便了解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實際操作上仍常遇到難題。根據劉柏甫的觀察,目前民眾在基金投資上普遍有3大痛點:首先是市場基金琳瑯滿目,投資人往往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其次是難以精準掌握進出場時間。三為容易忽略手續費、管理費等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針對這些痛點,永豐金證券透過大戶豐App的創新功能與貼心設計,協助投資人逐步化解困境。「大戶豐不只是交易工具,更是陪伴投資人累積財富的虛擬夥伴,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法,一步步達成理財目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
圖/ 數位時代

6大分類,輕鬆找到心儀的基金

主導App開發的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資深經理黃亮喻進一步說明,大戶豐App如何幫助投資人篩選基金商品及掌握進出場時機。

在選擇基金商品時,投資人除了參考由TISA基金委員會嚴選的TISA級別基金,也可以透過大戶豐App提供的6大分類機制,再搭配個人投資偏好,快速 縮小範圍,找到喜歡的投資標的。例如,看重基金長期表現的投資人,可以選擇「連年正績效」分類,鎖定近2至3年持續表現良好的基金,若是對市場波動較為敏感,則可選擇「穩定超耐震」分類,篩出資產規模超過5百萬美元且過去3年波動度低於8%的基金。

智慧加減碼創新設計,量身計算每檔基金的加減碼區間

當投資人找到心儀的基金後,下一個要面對的難題就是,該在何時進出場?如何避免買到最高點?大戶豐 App 內建的智慧加減碼功能,可以輔助投資人做出更精準的決策,讓交易不再憑感覺。

「智慧加減碼雖然不是新機制,但大戶豐App的設計邏輯卻與市場普遍做法不同,」永豐金證券數位金融處處長劉柏甫強調。

很多數位平台的智慧加減碼功能,都是直接套用特定比例,例如下跌 5% 就建議加碼、上漲就建議減碼,這樣的操作邏輯雖然簡單直覺,卻忽略基金本身的差異性。事實上,市場上的基金種類相當多,標的可能涵蓋美國、新興市場,或是股票、債券,不同產業的操盤邏輯也都不一樣,如果以單一標準來套用所有基金,勢必會出現偏差,間接影響長期投資績效。

為了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大戶豐 App跳脫既有框架,根據每支基金的歷史表現與波動幅度,量身計算加減碼區間,當基金淨值進入「加碼區」或「減碼區」時,就立即推播通知,提醒投資人第一時間檢視是否需要調整部位。

「智慧加減碼功能自 2025 年 7 月上線以來,已吸引超過 1.5 萬人使用、累積超過6萬次的使用頻次,甚至還有客戶運用此功能找尋強勢基金,成功提升投資紀律。」劉柏甫分享,不只優化投資效果,更有助於建立長期投資紀律,原因在於,智慧加減碼是經過數據分析而得出的客觀建議,能夠幫助投資人克服「追高殺低」的人性弱點,以更理性、更科學的方式判斷是否需要調整交易策略,讓投資人能夠在市場波動中能夠穩健操作、從容應對。

「大戶豐App的核心目標,是讓客戶能夠真正累積個人資產,」劉柏甫指出,這不僅體現在智慧加減碼功能的創新設計上,更展現在實質的費用優惠中,透過定期定額的手續費優惠,降低潛在投資成本對長期投資報酬率的影響,鼓勵更多民眾及早加入退休理財的行列。

從投資小白到高資產客戶,滿足每一位客戶的投資需求

此外,永豐金證券亦關注高資產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規劃相應的數位金融服務。例如:開放在App線上申購境外結構型商品,讓專業投資人不必倚賴傳統專人服務,可以直接在線上完成交易,提高交易的彈性與便利性。「永豐金深信,數位財富管理平台不應僅服務投資新手,而是要讓每一位客戶,無論資產規模大小,都能享受到便利且專業的數位化服務。」劉柏甫強調。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
永豐金證券團隊致力將專業投資化繁為簡 ,透過大戶豐App的數據智慧與創新功能,助您輕鬆養成理財紀律,穩健累積資產 。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永豐金證券將持續強化大戶豐App的服務深度與廣度,納入更多金融產品,為客戶帶來一站式的數位投資體驗。同時,也將引入更多AI智慧功能,透過人機協作,提供更貼近個人需求的理財服務,朝著成為客戶身邊最值得信賴的「數位理財顧問助手」目標邁進。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