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在人類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動力驅使下,產品的設計與製造都是依循線性式的「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思維,高度仰賴資源消耗來創造獲利,消費者也習慣用完即丟,無形中製造大量的廢棄物與污染,光是2019年,全球就製造5,360萬噸電子垃圾,5年內增長21%。
推動全球循環經濟轉型的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在2019年發布《循環經濟:應對氣候變化的另一半藍圖》報告指出,使用再生能源可減少全球55%溫室氣體排放,而剩下45%來自產品製造與消費,解方之一便是「循環經濟」,從根本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世界經濟論壇(WEF)預估,循環經濟將在2030年前帶來4.5兆美元產值,蘊藏龐大商機。
有別於「搖籃到墳墓」這種用過即丟的傳統做法,循環經濟採取的是「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的思維,亦即「製造、使用、循環」,並且透過重新設計商業模式,從源頭就避免污染與廢棄物的產生,進而做到使用更少資源、創造更多價值。
舉例來說,戴爾科技集團(Dell)利用二手電子產品的塑膠材料,轉換成全新的產品,也將航太產業的二手回收碳纖維用在行動通訊產品中。
瑞典家具巨人IKEA則將海洋塑膠垃圾回收製成桌巾與抱枕套,並推出新商業模式——由消費者付租金、IKEA負責修繕與回收的家具租賃服務。
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更在2019年回收超過11萬公噸廢棄物,並製成360公噸再生產品銷售,創造超過新台幣3億元的回收效益。
「高碳排、高污染的經濟模式已經出了問題,當全世界都在談淨零排放,加重了推動循環經濟的迫切性。」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說。
2050年潔淨能源、儲能、能源管理需求上揚
為了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電力供應勢必也得轉向潔淨能源。國際能源總署(IEA)5月發布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報告指出,2050年全球的電力必須有90%來自再生能源,其中風能和太陽能的占比要達到近70%。
在此趨勢下,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統計,2020年全球再生能源新增裝置容量達261GW(百萬瓩),相較2019新增176GW的量,增幅近50%。
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則在另一份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再生能源投資增加2%、達3,035億美元,是歷年來第2高,僅次於2017年的3,133億美元,顯示再生能源前景大好。
不過,由於太陽能、風力是「間歇性電力」,無法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發電,當風電與太陽能在電力結構的占比拉高,在確保電力穩定供應上,就必須仰賴「儲能」的相關技術。
研調機構GlobalData指出,預計到了2025年,全球電池儲能市場將達110.4億美元規模,5年內增長近50億美元。
從電動車跨足儲能領域的特斯拉(Tesla),就是儲能商機的大贏家。該公司2020年儲能裝置量增長83%,今年4月又從蘋果(Apple)身上,拿下超過5,000萬美元的儲能電池大單。
建築、交通朝零碳標準努力
在開發、儲存再生能源的同時,交通、建築的去碳化,也與省電和能源息息相關。《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提到,2030年60%的車輛銷售都將是電動車(2020年電動車銷售僅占5%),屆時公共充電站數量將從目前的100萬個增至4,000萬個。
至於高耗電的建築業,也必須朝準零碳建築(zero-carbon-ready building)努力。所謂零碳建築,指的是使用低碳建材,並整合再生能源發電,住宅也配有儲能裝置,以減少對外部電力的需求。到了2030年,不但全球既有的20%建築要翻新成零碳建築,新蓋建築也要達到零碳標準。
未來,當處處都有發電、儲電設施,城市將走向多種小型發電設備(如太陽能)搭配儲能系統的「分散式電網」,提升對能源管理系統的需求。
台灣能源物聯網新創聯齊科技,就是透過能源管理技術,將散落各地的儲能、太陽發電廠統合並調控,如同經營一座「虛擬電廠」,當電力公司需要用電時,就能提供放電或配合節電。
市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則預估,2025年全球能源管理市場商機上看1,178.3億美元,其中又以住宅、商業為大宗。隨著再生能源的時代加速到來,新技術與新興電力商業模式即將百花齊放。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