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新冠疫情在5月下旬急遽升溫,產業全面性地遭受衝擊;去年大家在疫情初始所做的防範措施,現在才受到真正的考驗。
我們作為關鍵基礎設施的電信業,必須確保服務不中斷;也因此,兼顧企業持續運作與保護員工和客戶健康,便成為我和經營團隊5月下旬以來每天的功課。而疫情陰影籠罩下,我們每一個決策、每一次溝通,都或許能夠給同仁一點安定的力量。
決策果斷與「漸進式執行」
身為決策者,每項決定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遠傳在萬華有3間直營門市,萬華疫情爆發後風聲鶴戾,其中一間門市同時有幾位同仁感覺身體不適,我們立即暫停營業、環境消毒,讓同仁返家自主健康管理並安排篩檢。
通路主管報告這情況時,我問另外兩家「正常」的門市呢?即刻對疫情做最壞預估,萬華門市同仁正處在非常危險的環境;同時也不希望單獨關閉一家,會引來媒體放大的注意力,徒增困擾。
我指示萬華3家直營門市都先關閉,同仁回家自主健康管理、安排快篩,並對外公告:為確保疫情熱區的門市同仁健康,門市暫停營業一個星期,不調派到別的門市。而居住在萬華區的同仁,即使不是第一線的員工,我們也立即安排他們回家、薪水照付。
我沒有召開高階主管會議討論或評估停業可能的損失,也沒有打聽同業作法,畢竟第一要務是保護自家公司員工。後來得知同業也有陸續跟進。
很快地,疫情來勢洶洶、雙北進入三級警戒。遠距工作所需的軟硬體建置,遠傳很早就準備好,若要全面居家辦公,技術面不是問題。
但在執行面,我則採取漸進式推動,以免加深員工對疫情的恐慌,以搭乘大眾運輸、跨縣市到雙北上班,或家住疫情熱區的同仁先行,隨著疫情的發展,再視需求逐步擴大居家辦公的實施範圍。
遠距溝通如何即時又明確?
宣布雙北市三級警戒的時間點在周末,暴露在媒體傳播的訊息之下,相信員工們心裡都是惴惴不安。
當天中午,我找來經營團隊視訊決定施行遠距辦公,並確認配套措施都已到位;而在星期六當晚就發出遠距工作的詳細公告。
其實布達政策說來簡單,但要達成預計的溝通目標可不容易。一份公告在假日發出,溝通訊息是單向的,若訊息不精準明確,同仁就會產生千千萬萬個疑問,不但沒解決問題,還會創造了更多問題。
我們羅列了各種不同的情境,透過公告清楚的條列,說明遠距工作的適用情況、不同工作性質的注意事項、問題反映管道等;譬如表列出哪些單位不適用於遠距上班,有些雖然「可想而知」,但有些卻要明列以免員工有不同解讀。
如此一來,我們讓員工在周一開工日,各項業務、會議都如同往常一般的繼續推進。而後中央宣告高中以下停課、全國三級、強化三級……等等,因應一連串的變化,即時調整更新公司的防疫政策。
在這同島一命的時刻,即時、明確的溝通並不局限於員工。疫情期間我們有兩位門市同仁染疫,遠傳相關應變作為中,包括提供這位員工接觸過的客戶名單給衛生單位。
但我們也知道,政府機關為了防疫,人力相當吃緊,因此遠傳也同步透過客服主動聯繫客戶,以便讓客戶也及早因應,減少防疫破口發生的機率。
安心,來自將心比心
其實在疫情籠罩之下,人心恐慌的負面影響並不亞於病毒。
一位內心惶恐的門市人員,即使從未接觸任何確診者,帶著不安的心又如何能帶給客戶溫暖細緻的服務?一位遠距工作的同仁,聽到外傳有同仁染疫,公司卻遲遲沒有任何說明,又怎麼能發揮一如往常的工作效率呢?而主管麾下員工充滿緊張情緒,團隊自然也不可能具有足夠的生產力。
所以將心比心,為了要讓員工安心,我一直提醒經營團隊要站在同仁的立場設想,大家寧願被告知壞消息,而不是感覺被蒙在鼓裡什麼都不知道。這也成為遠傳在擬定疫情有關措施上的準則。
在疫情升至全國三級警戒之前,我們便決定為同仁加購「法定傳染病住院醫療健康保險」,5月22日即開始生效,並在同仁星期五下班時發布了這個訊息。
我在e-mail裡表示,「雖然希望同仁最好不會用到,但加了這個保險,就是要讓大家稍稍安心一些;如果真正需要用到的時候也算不無小補。」接到不少同仁間接直接的反應「好有感」。
的確,讓同仁安心,是來自將心比心的決策和措施。
責任編輯:郭昱彣、張庭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