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Store起源是本「雜誌目錄」!賈伯斯如何洞見商機,打造出蘋果應用程式帝國?
App Store起源是本「雜誌目錄」!賈伯斯如何洞見商機,打造出蘋果應用程式帝國?

每年隨著新iPhone發佈,蘋果都會釋出一系列的宣傳影片為其造勢。

而iPhone 12宣傳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蘋果展示新iPhone的下載速度,一眨眼,Apple TV商店中的電影就已經下載好了。

appstore
圖/ 愛范兒

這是為了凸顯iPhone 12的5G功能,網速確實很快,但其實電影商店乃至App Store及網路通訊技術的關係,遠比這部宣傳影片要來得精彩。

賈伯斯與蘋果,在應用程式商店模式誕生及成熟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而通訊技術的升級,則真正讓應用程式商店普及化,成為每一台智慧型手機中必備的應用程式,為人們開啟色彩繽紛的網路世界。

steve-jobs-underestimated-how-big-app-store-would-
圖/ 愛范兒

延伸閱讀:全球App上半年營收達649億美元,抖音吸金、下載量都奪冠!反映哪些後疫情趨勢?

NeXT是App Store誕生的基石

在不少人看來,於iPhone之後發佈的App Store一舉奠定了蘋果的生態基礎,並成為iPhone的靈魂所在,但顯然地,App Store的出現並非是一蹴可幾。

世界上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並不是App Store,但它仍然與賈伯斯所構建的平台息息相關。

讓我們先一起回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賈伯斯被趕出自己所創建的蘋果公司,隨後他又創建了一家名為「NeXT」的新科技公司,主推高性能的工作站電腦。

賈伯斯
圖/ 截圖自Twitter

這家公司為賈伯斯日後的回歸、復興蘋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Mac的靈魂macOS就始於NeXT ComPuter系統,世界上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 AppWrapper 」也是在NeXT電腦上建造的。

當時的電腦仍是一項新潮的事物,使用的人不算太多,人們獲取軟體也不方便,甚至只能開車前往像Egg Head這樣的軟體零售店購買軟體,相當費時又費力。

AppWrapper解決了這個問題,根據參與研發AppWrapper的開發者Jesse Tayler介紹,他們最初也是用「 雜誌目錄+郵寄CD 」的方式發放應用程式。

由於當時的網速很慢,比起下載,人們反倒更喜歡郵寄,儘管收到軟體的時間一下就拉長了好幾天。

appstore
雜誌版的AppWrapper。
圖/ 愛范兒

幾年後,Jesse Tayler與團隊將AppWrapper改造成應用軟體,他則提出了加密應用程式這一個解決方案,如此一來,人們就能藉由打電話或電子郵件來購買密鑰,用信用卡支付以解鎖應用程式,透過電子版AppWrapper來了解應用程式。

appstore
在電腦上運行的AppWrapper。
圖/ 愛范兒

對於程式開發商來說,Jesse Tayler會與每家開發商協議收取部分的銷售額來作為分銷費用。

在AppWrapper之後,應用程式的發放方式被徹底改變,人們再也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開車去購買軟體,軟體銷售與分發也可以不受CD庫存的影響,效率和速度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連線》雜誌曾在1994年盛讚AppWrapper:「AppWrapper確實是分發應用程式的最佳方式,透過產品金鑰就能擁有應用程式,沒有零售商店也不會出現問題。」

而賈伯斯在NeXT展示會上看到AppWrapper後,同樣也給出了「我喜歡」的評價。

但儘管AppWrapper作為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並改變了分發方式,但它並未獲得大範圍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 NeXT確實在推動電腦、網路發展上有巨大貢獻,但高性能、高定價也讓它成為了少部分人的工具

另一方面, AppWrapper上的軟體數量並不多 ,大約250款左右,其中未包含Word等微軟所開發的軟體,因此無法借助豐富的軟體來普及。

雖然沒有獲得大範圍的商業成功,但在AppWrapper推出後,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應用程式商店是一門好生意,它有機會改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

應用程式商店是一項熱門生意

在AppWrapper上已能看出App Store的雛型,而網路對人們生活造成的改變才剛剛開始。

在AppWrapper之後,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應用程式商店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Digital River創辦人羅寧(Joel Ronning)正是其中之一。

和AppWrapper類似,Digital River亦是以加密軟體起家,為各大應用開發商提供程式加密及分發服務,為他們建立網路商店以便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中不同的是,Digital River讓應用程式商店的商業模式向前邁進一步。

appstore
1998年的Digital River網站。
圖/ 愛范兒

Digital River與如今的App Store一樣,具有特定的抽成方式, 每銷售一份軟體將收取20%的利潤 ,這也促使Digital River發展得越來越快。

而在應用軟體銷售的過程中,所收集的開發商資訊和消費者資訊也促使它推出了另一項業務—— 行銷推廣 ,為開發商們推廣自家的軟體。

根據Networkworld的數據,直至2002年,Digital River的客戶量超過32,000名,其中三分之一的客戶貢獻了四分之三的銷售額,而創辦人羅寧則表示:「與一年、兩年或六年前相比,人們越來越滿意以數位化的方式來獲取應用程式,這是一項好消息,因為它能讓我們在幾秒鐘內將應用程式運送到地球的另一端。」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較早洞見應用程式商店前景的公司,Digital River至今依舊在營運著。

而在手機界,較早看到這股商業潛力的則是日本電信營運商NTT Docomo。它在1999年推出了一款名為「 i-mode 」的服務,只要透過它,人們便能用手機獲取各種網路服務,如電子郵件、查詢體育賽事數據、天氣預報、訂票等。

NTT DOCOMO
圖/ shutterstock

到了後期,NTT Docomo甚至針對搭載自家服務的手機定制了NFC功能,民眾可以將手機當作交通卡來使用,每月大約315日圓的訂閱費,且僅有NTT Docomo營運商的手機可以使用,其中大部分的網路服務也被NTT Docomo壟斷,NTT Docomo可謂是建立了一個新的「應用程式商店」。

透過支付電話費購買各項服務的方式,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相當方便,因而推動i-mode服務的快速普及。

i-mode服務的成功吸引了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模仿,中國移動公司還曾派遣員工組團去向NTT Docomo取經,學習i-mode服務。

imode
圖/ NTT DoCoMo

封閉式營運對App Store有利有弊

AppWrapper透過加密方式解決了應用程式在網路分發的安全問題,而Digital River、NTT DocoMo則以更成熟的商業體系,把應用程式商店推向了更多用戶。

應用程式商店的真正成熟則要等到App Store出現,憑藉3G、4G通訊技術升級的東風,蘋果建設了一個更安全、豐富度極高的軟體生態,成為了現今行動網路生態的基礎設施之一 。同時這也讓蘋果陷入了新的爭議,封閉化營運是否會抑制競爭,蘋果對於程式審核的權利是否過大?

為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蘋果會對在App Store上架的應用程式進行審核,且持續完善相關標準、開發工具和介面等。庫克曾表示,蘋果創建和維護了15萬個開發介面並為開發者服務,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這也是它收取15%–30%抽成的理由之一。

封閉式的營運,讓App Store較不少應用程式商店更安全,這也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這份安全並非絕對,仍會有漏網之魚的存在。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 在App Store上收入最高的1,000款應用程式中,有近2%是惡意軟體

蘋果必須與這些惡意軟體持續鬥爭,不僅僅是審查,還包含後續的消費者投訴、退款等服務。

而作為蘋果的老對手,微軟也於此時發聲了,Windows 11應用程式商店的抽成比業界常見的30%更低,非遊戲應用開發者甚至能自建支付管道來避開商店的抽成。

Windows 11
圖/ 截圖自Twitter

延伸閱讀:Windows 11讓Android App進駐、直球對決蘋果!為何微軟喊著開放口號卻遭對手抨擊?

這幾乎與App Store截然不同,一個封閉、一個開放,至於兩者誰更好,就只有消費者才能給出答案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

關鍵字: #App Store #蘋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噸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其中約有1100萬至1400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在十分有限的回收量中,約 8 成來自相對單純、流程完整的寶特瓶回收;反觀,同樣是高頻消費品的手機配件,回收率卻不到 1%。這個現象,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來說,是他反思事業選擇的開端,也是突破的轉捩點。

「手機殼產業其實是塑膠產業的縮影!」他在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的專題演講上直言。手機殼本質上類似一種快時尚商品,每年有超過十億個手機殼被製造,但產業並未建立材料規範,多數產品混用多種複合塑膠、填料與添加物,既難拆解、也沒有回收機制。結果是,一個重量相當於超過二十個塑膠袋的手機殼,在生命周期終點只能被視為垃圾。

王靖夫指出,連結構複雜的資訊科技產品,回收率都能達 45%,但手機殼明明是最簡單、最應該回收的產品,為什麼無法有效回收?這個命題讓他意識到,與其只做手機殼,不如正面處理塑膠問題本身,從材料設計、製程到後端回收再生,開創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以材料工程打造手機殼的循環力

若塑膠要進入循環體系,前提是「材料必須足夠單純」。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問題不在回收端,關鍵在最開始的設計端。多數手機殼由多款不同塑膠、橡膠件甚至金屬等複合材料組成,無法被經濟化拆解,也難以透過現有流程再製。為此,犀牛盾在2017年起重新整理產品線,希望借鑑寶特瓶成功循環的經驗,擬定出手機殼應有的設計框架。

新框架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設計」為核心,犀牛盾從材料工程出發,建立一套循環路徑,包括:回收再生、溯源管控、材料配方、結構設計、循環製程、減速包裝與逆物流鏈等,使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每一階段,皆與核心精神環環相扣。

王靖夫表示,努力也終於有了成果。今年,第一批以回收手機殼再製的新產品已正式投入生產,犀牛盾 CircularNext 回收再生手機殼以舊殼打碎、造粒後再製成型;且經內部測試顯示,材料還可反覆再生六次以上仍維持耐用強度,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突破「一次性」。

另外,今年犀牛盾也推出的新一代的氣墊結構手機殼 AirX,同樣遵守單一材料規範,透過結構設計打造兼具韌性、耐用、便於回收的產品。由此可見,產品要做到高機能與循環利用,並不一定矛盾。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圖/ 犀牛盾

海上掃地機器人將出海試營運

在實現可循環材料的技術後,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另一項挑戰其實更在上游——若塑膠源源不斷流入環境,再強的循環體系也只是疲於追趕。因此,三年前,犀牛盾再提出一個更艱鉅的任務:「能不能做到塑膠負排放?」也就是讓公司不僅不再製造新的塑膠,還能把已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撿回來、重新變成可用原料。

這個想法也促成犀牛盾啟動「淨海計畫」。身為材料學博士,王靖夫將塑膠問題拆為三類:已經流落環境、難以回收的「考古塑膠(Legacy Plastic)」;仍在使用、若無管理便會成為下一批廢棄物的「現在塑膠(Modern Plastic)」;以及未來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真正分解的「未來塑膠(Future Plastic)」。若要走向負排放,就必須對三個路徑同時提出技術與管理解方。

其中最棘手的是考古塑膠,尤其是海洋垃圾。傳統淨灘方式高度仰賴人力,成本極高,且難以形成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因此無法提供可持續的海廢來源作為製造原料。為突破這項瓶頸,犀牛盾決定自己「下海」撿垃圾,發展PoC(概念驗證)項目,打造以 AI 作為核心的淨海系統。

王靖夫形容,就像是一台「海上的掃地機器人」。結合巡海無人機進行影像辨識、太陽能驅動的母船作為能源與運算平台,再由輕量子船前往定位點進行海廢收集:目的就是提升撿拾效率,同時也累積資料,為未來的規模化建立雛形。

從海洋到河川,探索更多可能

淨海計畫的下一步,不只是把「海上的掃地機器人」做出來,王靖夫說:「目標是在全球各地複製擴張規模化、讓撿起的回收塑膠真正的再生利用。」也就是說,海上平台終究要從單點示範,走向可標準化、在不同海域與國家部署的技術模組,持續穩定地把海廢帶回經濟體。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圖/ 犀牛盾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這套系統不限於海洋,也可以在河川上。畢竟很多海洋垃圾是從河流來的。」未來若能推進到河川與港灣,將塑膠在進海之前就攔截下來,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洋污染,回收後的材料也更乾淨、更適合再生,步步朝向終極願景——隨著時間推進,海中垃圾愈來愈少,被撿起、回收後再生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證明兩件事的可行性:一端是產品的循環設計,一端是 AI 賦能海廢清理的可能性。」王靖夫笑說,塑膠管理命題不只為自己和公司找到新的長期目標,也讓他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選擇改變,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他相信,即便是一家做手機殼的公司,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正向改變。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