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隨著新iPhone發佈,蘋果都會釋出一系列的宣傳影片為其造勢。
而iPhone 12宣傳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蘋果展示新iPhone的下載速度,一眨眼,Apple TV商店中的電影就已經下載好了。
這是為了凸顯iPhone 12的5G功能,網速確實很快,但其實電影商店乃至App Store及網路通訊技術的關係,遠比這部宣傳影片要來得精彩。
賈伯斯與蘋果,在應用程式商店模式誕生及成熟的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而通訊技術的升級,則真正讓應用程式商店普及化,成為每一台智慧型手機中必備的應用程式,為人們開啟色彩繽紛的網路世界。
NeXT是App Store誕生的基石
在不少人看來,於iPhone之後發佈的App Store一舉奠定了蘋果的生態基礎,並成為iPhone的靈魂所在,但顯然地,App Store的出現並非是一蹴可幾。
世界上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並不是App Store,但它仍然與賈伯斯所構建的平台息息相關。
讓我們先一起回到上世紀90年代,當時賈伯斯被趕出自己所創建的蘋果公司,隨後他又創建了一家名為「NeXT」的新科技公司,主推高性能的工作站電腦。
這家公司為賈伯斯日後的回歸、復興蘋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Mac的靈魂macOS就始於NeXT ComPuter系統,世界上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 AppWrapper 」也是在NeXT電腦上建造的。
當時的電腦仍是一項新潮的事物,使用的人不算太多,人們獲取軟體也不方便,甚至只能開車前往像Egg Head這樣的軟體零售店購買軟體,相當費時又費力。
AppWrapper解決了這個問題,根據參與研發AppWrapper的開發者Jesse Tayler介紹,他們最初也是用「 雜誌目錄+郵寄CD 」的方式發放應用程式。
由於當時的網速很慢,比起下載,人們反倒更喜歡郵寄,儘管收到軟體的時間一下就拉長了好幾天。
幾年後,Jesse Tayler與團隊將AppWrapper改造成應用軟體,他則提出了加密應用程式這一個解決方案,如此一來,人們就能藉由打電話或電子郵件來購買密鑰,用信用卡支付以解鎖應用程式,透過電子版AppWrapper來了解應用程式。
對於程式開發商來說,Jesse Tayler會與每家開發商協議收取部分的銷售額來作為分銷費用。
在AppWrapper之後,應用程式的發放方式被徹底改變,人們再也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開車去購買軟體,軟體銷售與分發也可以不受CD庫存的影響,效率和速度獲得了極大的提升。
《連線》雜誌曾在1994年盛讚AppWrapper:「AppWrapper確實是分發應用程式的最佳方式,透過產品金鑰就能擁有應用程式,沒有零售商店也不會出現問題。」
而賈伯斯在NeXT展示會上看到AppWrapper後,同樣也給出了「我喜歡」的評價。
但儘管AppWrapper作為第一個應用程式商店並改變了分發方式,但它並未獲得大範圍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 NeXT確實在推動電腦、網路發展上有巨大貢獻,但高性能、高定價也讓它成為了少部分人的工具 。
另一方面, AppWrapper上的軟體數量並不多 ,大約250款左右,其中未包含Word等微軟所開發的軟體,因此無法借助豐富的軟體來普及。
雖然沒有獲得大範圍的商業成功,但在AppWrapper推出後,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了應用程式商店是一門好生意,它有機會改變成千上萬人的生活。
應用程式商店是一項熱門生意
在AppWrapper上已能看出App Store的雛型,而網路對人們生活造成的改變才剛剛開始。
在AppWrapper之後,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應用程式商店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Digital River創辦人羅寧(Joel Ronning)正是其中之一。
和AppWrapper類似,Digital River亦是以加密軟體起家,為各大應用開發商提供程式加密及分發服務,為他們建立網路商店以便消費者購買和使用,其中不同的是,Digital River讓應用程式商店的商業模式向前邁進一步。
Digital River與如今的App Store一樣,具有特定的抽成方式, 每銷售一份軟體將收取20%的利潤 ,這也促使Digital River發展得越來越快。
而在應用軟體銷售的過程中,所收集的開發商資訊和消費者資訊也促使它推出了另一項業務—— 行銷推廣 ,為開發商們推廣自家的軟體。
根據Networkworld的數據,直至2002年,Digital River的客戶量超過32,000名,其中三分之一的客戶貢獻了四分之三的銷售額,而創辦人羅寧則表示:「與一年、兩年或六年前相比,人們越來越滿意以數位化的方式來獲取應用程式,這是一項好消息,因為它能讓我們在幾秒鐘內將應用程式運送到地球的另一端。」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較早洞見應用程式商店前景的公司,Digital River至今依舊在營運著。
而在手機界,較早看到這股商業潛力的則是日本電信營運商NTT Docomo。它在1999年推出了一款名為「 i-mode 」的服務,只要透過它,人們便能用手機獲取各種網路服務,如電子郵件、查詢體育賽事數據、天氣預報、訂票等。
到了後期,NTT Docomo甚至針對搭載自家服務的手機定制了NFC功能,民眾可以將手機當作交通卡來使用,每月大約315日圓的訂閱費,且僅有NTT Docomo營運商的手機可以使用,其中大部分的網路服務也被NTT Docomo壟斷,NTT Docomo可謂是建立了一個新的「應用程式商店」。
透過支付電話費購買各項服務的方式,對於一般消費者來說相當方便,因而推動i-mode服務的快速普及。
i-mode服務的成功吸引了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的模仿,中國移動公司還曾派遣員工組團去向NTT Docomo取經,學習i-mode服務。
封閉式營運對App Store有利有弊
AppWrapper透過加密方式解決了應用程式在網路分發的安全問題,而Digital River、NTT DocoMo則以更成熟的商業體系,把應用程式商店推向了更多用戶。
而 應用程式商店的真正成熟則要等到App Store出現,憑藉3G、4G通訊技術升級的東風,蘋果建設了一個更安全、豐富度極高的軟體生態,成為了現今行動網路生態的基礎設施之一 。同時這也讓蘋果陷入了新的爭議,封閉化營運是否會抑制競爭,蘋果對於程式審核的權利是否過大?
為保證用戶的使用體驗,蘋果會對在App Store上架的應用程式進行審核,且持續完善相關標準、開發工具和介面等。庫克曾表示,蘋果創建和維護了15萬個開發介面並為開發者服務,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時間,這也是它收取15%–30%抽成的理由之一。
封閉式的營運,讓App Store較不少應用程式商店更安全,這也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但這份安全並非絕對,仍會有漏網之魚的存在。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導, 在App Store上收入最高的1,000款應用程式中,有近2%是惡意軟體 。
蘋果必須與這些惡意軟體持續鬥爭,不僅僅是審查,還包含後續的消費者投訴、退款等服務。
而作為蘋果的老對手,微軟也於此時發聲了,Windows 11應用程式商店的抽成比業界常見的30%更低,非遊戲應用開發者甚至能自建支付管道來避開商店的抽成。
這幾乎與App Store截然不同,一個封閉、一個開放,至於兩者誰更好,就只有消費者才能給出答案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