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可能是許多人一生最大的旅行夢,隨著馬斯克、貝佐斯、和布蘭森等超級富豪相繼投入太空產業,發展速度也開始大幅推進,因此每當技術有新突破、試射成功的消息一傳出,皆成熱門新聞。然而就在太空旅行即將成為事實的今日,大眾在引頸期盼新旅行時代來臨的同時,也應該要正視其背後的龐大風險。
風險1:太空旅行缺乏安全法規
2004年美國國會通過商用太空發射修正法案(Commercial Space Launch Amendments Act),要求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不得針對太空船乘客的人身安全設立相關規範,而是交由企業自行負責安全事項,期望藉著減少政府機關繁冗規定,加速產業發展。 此項法案後續多次延長效期,目前已延長到2023年10月,這也意味太空旅行的安全性,全權交付企業自理 。
風險2:測試次數大幅低於飛機
商用飛機在獲准運載乘客前,都需要先經過數千小時飛行測試,以符合最高安全標準,但是由於太空船每次試射都需耗費龐大成本,因此在正式運載乘客前,飛行測試時間遠不及一般的商用飛機。然而測試次數越少,代表越少機會預先發現、改善有可能產生的問題,也代表人員搭乘時風險相對提高。
風險3:乘客年齡遠高於太空人
太空旅行價格高昂,能夠負擔的超級富豪多已超過青壯年時期,例如貝佐斯57歲、布蘭森70歲,雖然年紀不是健康與否的絕對因素,但不可否認風險相對提高。另外,雖然提供太空旅行的業者會事先培訓乘客,例如維珍銀河提供兩到三天訓練,包含仿太空無重力和仿飛行員的強大重力(G力)體驗,但和專業太空人的長時訓練相差甚遠,實際飛行時能否負荷,仍待考驗。
風險4:醫療設備和時間皆受限
儘管這些富豪能夠負擔攜帶醫生共乘,但是旅行時間極為短暫,例如藍色起源的旅行時間只有約10分鐘,維珍銀河則因為是先搭乘飛機,再在半空中發射至外太空,旅行時間約2小時,但實際抵達外太空後的時間也不長,極短暫的時間和最基礎的急救物資,倘若發生任何狀況,能進行的醫療行為有限,因此即使攜帶醫生同行,實際幫助也不大。
風險5:外太空是極度有害環境
一想到太空旅行,大部分人腦中浮現的都是從外太空觀賞地球之美、無垠宇宙的遼闊感,然而在內布拉斯加大學任教、主導太空相關法案研究計畫的畢爾德(Jack Beard)表示,太空是非常原始、危險、有害健康的環境,就算是待在相對穩定的國際太空站內,也會因為無重力、輻射、強大重力等多重環境傷害,危害身體健康。
風險6:免責條約仍有法律爭議
由於現行法案交由企業自行負責安全事項,因此提供太空旅行的企業都會要求乘客簽署免責條約,要乘客自行承擔健康風險。但專門研究太空法規的克里夫蘭州立大學教授桑達(Mark Sundahl)認為, 倘若雙方產生糾紛,乘客這方仍可用操作不當等理由控訴企業失責,主張免責條約無效,因此企業和乘客間仍可能會產生法律攻防戰等後續爭議 。
太空旅行是許多人畢生夢想,也是人類科技發展的重大里程碑,然而越嶄新的突破,也代表越多的未知和風險,在各界充滿期待、甚至吸引投資熱潮的同時,也需要仰賴政府、業界、學界等各方專業人士共同監督,研擬、精進相關規定,在創新與安全之間盡力取得平衡,以降低太空之旅的風險,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太空假期」。
參考資料:Astronomy、Bold Business、華爾街日報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