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當電影《黑寡婦》的全球票房達到2.15億美元時(約60.25億台幣),史嘉蕾.喬韓森的收官之作也創下了紀錄: 疫情以來,北美市場首映票房最高的電影 。
對迪士尼高層而言,《黑寡婦》有著更多意涵。在臨別前,與迪士尼合作十一年之久的史嘉蕾.喬韓森完成了最後一項任務—— 檢測線上發行之於漫威大片的可行性 。《黑寡婦》成為了漫威宇宙第一部院線和線上同步發行的電影。
從線上票房來看,迪士尼高層頗為滿意。7月11日,迪士尼媒體和娛樂發行公司主席Kareem Daniel特意為《黑寡婦》的線上成績發表了一份聲明:「 《黑寡婦》於本週末的強勁表現,證實了我們靈活的發行策略 。」
據迪士尼的訊息顯示,《黑寡婦》已透過Disney+創下了超過6,000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值得注意的是,《黑寡婦》還增加了用戶的付費深度:消費者需要先購買Disney+會員,並額外支付29.99美元的票價才能觀看《黑寡婦》數位版。
6,000萬美元的線上票房,是一個驚人數字,而同期北美院線市場《黑寡婦》的票房收入則為8,000萬美元。若考慮到院線分成比例及相關稅制,《黑寡婦》透過Disney+為公司帶來的收入更為可觀。
但在院線方眼中,《黑寡婦》就不那麼甜美可人了。由於Disney+和院線採用同步發行模式,這也意味著院線徹底失去了「獨家放映權」。一位北美院線負責人在《黑寡婦》線上公映後,直言「 迪士尼已經和院線撕破臉 。」
電影院被迪士尼唬弄了?
讓院線「壓力山大」的核心原因是, 在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大寒冬後,院線原本指望靠迪士尼旗下的漫威IP回血 。來自全美戲院公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一年之中,美國96%的院線損失超過70%,15.3萬名員工因此受到影響。
而在過往統計中,漫威電影往往能為院線帶來可觀收入——除了票房分成之外,額外產生的爆米花、飲料收入對院線方而言極為重要。以AMC電影院為例,2019年第三季AMC總收入為12億美元,而其中35%的收入來自爆米花、薯條和熱狗等食品飲料。這意味著,一旦人們選擇在家觀看電影,戲院連爆米花都賣不出去。
然而,迪士尼也曾給過希望。在2020年12月,漫威影業CEO凱文.費奇曾公開表示《黑寡婦》將堅決選擇院線放映。
但這種口頭許諾,最終在疫情壓力下化為泡影。據迪士尼2020年財報顯示,在疫情影響下,樂園和影視娛樂(針對院線的大型原創影視項目)收入下滑明顯,但與此同時,以Disney+為首的迪士尼DTC部門增量明顯。
針對這種情況,迪士尼最早對院線的「反悔」是《花木蘭》。
相較於《黑寡婦》,迪士尼的這次嘗試要溫柔得多:線上及院線管道被嚴格區分,例如在北美《花木蘭》只登上Disney+,而在部分國家和地區則採用院線發行的模式。
但這種方式已讓迪士尼目睹了戲院的憤怒。在法國,有院線負責人一怒之下砸碎了《花木蘭》宣傳板。而英國電影協會執行長菲爾.克拉普直言:「 若迪士尼不再需要電影院,那對所有院線從業者而言將是一場災難 。」
2020年3月,環球影業將旗下動畫電影《魔髮精靈唱遊世界》以19.99美元的價格在線上播映。環球影業是最早打開潘朵拉盒子的片方,透過線上電影,《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在3週內便獲得了1億美元的收入,一系列的操作讓好萊塢為之震驚。
環球影業真正改變的,其實是「獨家放映權」的規則和分帳模式。在傳統模式下,《魔髮精靈唱遊世界》必須登陸院線,而在漫長的「獨家放映權」下,戲院握有保護性的獨家播映條款,在此期間內,片方和戲院的分成比例往往是5:5或6:4。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讓好萊塢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 因越過了戲院方,環球影業擁有了全新的分帳體系——扣除行銷費用後,串流媒體端的收入均歸片方所有 。
實際上,這打破了1948年《派拉蒙法案》對製片方形成的枷鎖。根據《派拉蒙法案》,好萊塢製片公司必須將電影製作和發行放映的業務分離。簡單來說, 內容生產者不允許是管道擁有者 。
正是這條法案,讓院線成為了強勢的一方:若任何影片想呈現在C端用戶面前,必須經過院線這個超級B端來選擇、判斷及評估。
Netflix等串流媒體曾試圖打造院線以外的新管道,但在疫情爆發前,努力的成果有限。早在2015年,Netflix就以1,200萬美元買下新片《無境之獸》,並在Netflix管道內嘗試播放業務。自此開始,Netflix試圖走向與院線同步放映這條路。
但Netflix最終發現,製作方並不買帳——優質片方依然傾向於院線發行。無奈之下,Netflix從2017年開始重金打造原創電影,並陸續推出《愛爾蘭人》、《羅馬》等作品。
當時,製作方不願嘗試Netflix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商業大片在串流媒體的變現能力有限,Netflix自家的《愛爾蘭人》就以燒錢賠本而聞名。其次,當時的電影院正聯合抵制Netflix,一旦讓影片登陸串流媒體,便會失去在院線的生機。
然而,疫情改變了電影市場的命運軌跡。
以《魔髮精靈唱遊世界》為例,在決定登陸線上管道之前,環球影業正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魔髮精靈唱遊世界》的製作成本高達9,000萬美元,且受疫情影響,《魔髮精靈唱遊世界》未能如期上映。若繼續以院線管道發行,不僅需要等待戲院恢復營業,還需要投入更大的宣傳成本,環球影業在無奈之下選擇了線上播映。
隨之而來的情況是,1948年的《派拉蒙法案》並未考慮到串流媒體的出現,而上映《魔髮精靈唱遊世界》並未違背《派拉蒙法案》的原則,但實際上卻打破了院線的壟斷。
《魔髮精靈唱遊世界》不僅引發了環球影業和AMC電影院的口水戰,還導致《派拉蒙法案》被終止,2020年8月這一法案被徹底廢除。值得玩味的是,在該法案廢除後的半個月內,迪士尼宣布電影《花木蘭》將於Disney+播映。
迪士尼早就想擺脫管道箝制
電影《花木蘭》只是一個開始。但迪士尼並不想與電影院直接交惡。在多次的公開採訪中,迪士尼高層表示《花木蘭》只是偶然的一次嘗試,迪士尼並非想開創一種新的播映方式。
然而,迪士尼的行動卻很誠實,它直接把電影《時尚惡女:庫伊拉》放到Disney+,甚至沒有為戲院預留任何獨家播映權,該部電影採用了同步播映的模式,進而引發電影院的強烈不滿。在北美,有戲院經理直接撕掉《時尚惡女:庫伊拉》的宣傳海報,而在日本(日本亦是Disney+的核心市場之一)部分影院經理直接拒絕把這部電影排入播映排程。
讓電影院感到慶幸的是,電影《時尚惡女:庫伊拉》的票房不佳。在北美市場,《時尚惡女:庫伊拉》上線8天後的票房勉強超過3,500萬美元。媒體當時將這一成果解讀為「 Disney+分流了票房 」,一些電影院業者甚至希望迪士尼能迷途知返。
但從迪士尼2021年最新一季的財報中不難看出,直到2021年4月,迪士尼的線下業務尚未完全恢復元氣,甚至難以比擬去年同期的水準,這也意味著,藉由Disney+發力更像是迪士尼的不得已而為之。
據美國電影協會的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5月,北美院線市場仍處於低迷狀態,在部分電影院裡,戲院方雖採用了降價+贈送零食的方式,但觀影人數依然無法達到2019年的同期水準。在此般情況下,貿然把核心IP放到觀影人數少的電影院當中是充滿危險的。
事實上,不難看出迪士尼高層試圖等待影院復甦的心情。從2020年開始,電影《黑寡婦》的上映日期一拖再拖,而迪士尼高層的口風也轉變為「院線與Disney+同步上映」。
最終讓迪士尼妥協的原因有兩點。首先,電影《黑寡婦》已經不能再拖了,若無法在7月如期上映,那麼接下來以《永恆族》、《尚氣與十環傳奇》為核心的超級英雄電影就會受到排程影響。與此同時,遲遲未能恢復的院線市場,讓迪士尼高層對「商業大片能否透過電影院回本」燃起擔憂之心。截至2021年7月,北美院線復工率才剛超過80%,其中部分影院還不能完全運作。
其次,《黑寡婦》登陸Disney+也成為了迪士尼新的資本故事。在過去十餘年中,迪士尼以超級IP電影和線下樂園、IP授權等變現方式獲得了資本青睞。但從2017年開始,這個故事已不再令人感到興奮了。2017年,迪士尼年收入較去年同期下滑0.8%、營業利潤下滑4.2%。在疫情影響之下,迪士尼需要一個更強而有力的新故事來提振股價。
面對這一現狀,迪士尼高層的對策之一便是投入串流媒體,最初只是為其他串流媒體管道提供內容,直到2019年,迪士尼正式推出自家的付費串流平台Disney+。2020年,涵蓋Disney+等串流媒體內容的DTC業務已躍升為迪士尼四大業務之一,甚至成為迪士尼自2018年以來增速最快的業務。
隨著Disney+迅速在一年內收穫逾1億名用戶,迪士尼也迎來了在資本市場的第二春。 2021年3月,迪士尼股價突破200美元,達到了上市以來的巔峰時刻 。
Disney+也讓迪士尼被視為「 潛在的網路概念股 」——迪士尼頻繁地被列進Netflix、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巨頭所在的名單當中。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迪士尼也成為了「內容反擊管道」的典範。事實上,迪士尼試圖擺脫管道束縛從更早之前就開始了。2005年,時任迪士尼CEO羅伯特.艾格曾公開談論影視管道的問題,並將其描述為「可能類似iTunes平台的一種新模式」。
無論是當時的電影或電視劇,內容方往往受管道牽制。在電影領域,製作方繞不開各大電影院;而在電視劇領域,亦擺脫不了付費或免費電視台。
受制於管道,對內容方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例如內容創作的自由度。這種自由度有兩種層面,首先是一般常見的「創作者自由」,但對迪士尼而言,還有另一種層面的自由—— 消費者的觸及率 。
在2006年的幾次公開交流中,迪士尼高層多次表達了對「與用戶隔著一面牆」的深度思考。從日後迪士尼將自家串流媒體業務稱之為「DTC」部門,就足以窺探出這種心態。2021年,迪士尼市場部門負責人在談起限定影集《洛基》時曾表示,《洛基》其實是升級版的DTC產品,讓創作者和觀眾的距離變得更近。
某種意義上,迪士尼差一點在十幾年前推出Disney+。當時迪士尼內部已經有了類似於日後Netflix模式的產品想法,但當時的迪士尼正以「保守」而聞名。
因此,Netflix在2007年推出線上播映業務後,迪士尼高層深感遺憾,自此開始,迪士尼扮演起「追趕者」的角色。在資本世界中,人們喜歡拿Netflix與迪士尼做比較,前者被視為新銳、創新的典範,而後者則被視為Old Money的代名詞。
Netflix探索的路徑,讓迪士尼和眾多傳統影視製作方感到恐懼且驚奇。令他們恐懼的是,這種以新流量為基礎的內容邏輯,看似為挑戰者;而讓他們驚奇的是,Netflix正越過電視台和電影院,做他們不敢做的事情。
雙方的正面交火,加速了迪士尼的轉型。2018年,以《實習醫生》為代表作的迪士尼製作人珊達.萊姆斯被Netflix挖角。值得一提的是,迪士尼也正是在這一年開始加速推進Disney+業務。實際上,迪士尼的砲火不僅對準Netflix,也瞄向了傳統的電影院及迪士尼之外的傳統電視網路。
如今,《黑寡婦》在Disney+大獲成功,是否會讓迪士尼高層進一步押注新流量,成為了北美影視市場關注的焦點。
據悉,迪士尼目前未對電影《永恆族》、《尚氣與十環傳奇》的發行方式表態,但已有戲院方公開表達不滿了。就在《黑寡婦》登陸日本Disney+的同時,日本電影院也出現了聯合抵制行為,導致《黑寡婦》在日本的首日票房僅為70萬美元。
但這種抵抗可能難以阻擋迪士尼想要轉型的決心。在今年5月的採訪中,迪士尼執行長鮑伯.查佩克(Bob Chapek)曾表示:「我們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例如全部採用院線發行。分散風險才是最明智的辦法。」
或許從電影大師史蒂芬.史匹柏最近的舉動,就能窺探出整個江湖的變化。今年6月,Netflix與史蒂芬.史匹柏旗下公司Amblin Partners簽訂合作計劃,史蒂芬.史匹柏和Amblin Partners將在協議期間內為Netflix製作多部電影。
而這種源自對手的壓力,也正在迫使迪士尼加速轉型。Disney+已是Netflix之外、最大的串流媒體管道,當Netflix即將把史蒂芬.史匹柏新作搬上自家螢幕時,迪士尼該如何迎戰?或許漫威IP,正是一項不錯的選擇。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責任編輯:文潔琳、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