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曾稱霸全球晶片市場多年,也是第一家推出x86架構CPU的公司。於2020年的表現不俗,儘管產能受疫情影響,英特爾全年營收仍打破了前一年的記錄,來到779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連續第五年創下營收記錄。
英特爾的事業群可分兩大類,分別為PC事業以及資料中心事業群。晶片作為兩大類的核心產品,在2020年,PC事業晶片營收占比54%、資料中心處理晶片則是46%。
值得注意的是,從2016年至2019年,英特爾以PC客戶運算晶片的營收成長,平均來說變動不大,但受益於2020年全球遠端辦公及教學需求劇增,年增28%,筆電出貨量更是年增54%。不過,桌機銷售仍在衰退中,加上競爭對手AMD在桌上處理器的市佔,已經在今年第1季超過英特爾,後續仍有待觀察。
若從英特爾近年三率表現(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和淨利率)來觀察獲利能力,可以看到毛利率都維持在高檔的60%左右,因為毛利率能反映產品製造和定價能力的關鍵指標,英特爾財務狀況其實表現不俗。
而英特爾旗下急速成長中的資料中心事業群,底下涵蓋了4個子群,包含資料中心、物聯網、非揮發性記憶體以及可程式化解決方案事業群。如此發展,也是英特爾發展資料中心事業的策略:從伺服器、儲存系統到網路設備部署,提供一條龍服務。
但也因為許多雲端廠商開始為自己家的資料中心設計晶片,加上近期AMD、NVIDIA也推出更有競爭力的資料中心處理器,壓縮到英特爾在資料中心事業的表現,甚至在今年第1季營收驟減20%期望值,削弱了整體利潤表現。此外,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砸錢打造製造廠,致使今年成本升高,加上銷售更仰賴低毛利的PC,英特爾也預期今年毛利率表現將下滑至55%。
大舉投入研發支出,但在IDM 2.0發展上仍待觀察
作為全球數一數二的半導體大廠,研發投入也成為英特爾能否永續經營的重要指標。根據IC Insight研究機構指出,2020年全球半導體公司的研發支出達到684美元,創下紀錄,而英特爾更是佔據1/5穩居第一。
除了大量投入研發經費外,英特爾CEO基辛格上任不到半年內,就紛紛宣布將投入更多資本、擴產計畫:宣布IDM2.0策略,重申英特爾會將最重要的產品,留在自家晶圓廠生產。一是發展7奈米先進製程,二是在晶片代工方面重新做好產業分工。
不過,今年4月季辛格才承諾晶片將於今年產出,6月官方卻表示最新Xeon系列晶片,本原訂今年底時程開始量產,卻要延到明年才能開始量產。基辛格遭遇上任以第一個重大產品挫折,也再度損及英特爾在晶片業界的技術領導地位。
在製程方面,台積電於2018年4月量產7奈米製程,2020年4月量產5奈米製程,2022年下半年量產3奈米製程。而英特爾的7奈米製程則延宕到2023年方可量產。換言之,目前台積電在製程技術方面領先英特爾約2年。撇除技術差距不談,台積電在客戶服務上也幾乎遍及所有晶片大廠,從蘋果、高通、AMD到NVIDIA等。
進一步看到架構和設計方面,英特爾推出x86架構曾是史上最成功架構,它的運算效能極其強大,加上該架構的開放性,一度搶下9成的市佔率。不過也因為相當耗電,智慧手機業者更注重續航力,arm開發的低功耗、高效能的架構更能貼近需求,蘋果也轉向arm架構的懷抱,加上蘋果每年推陳出新,也推出較英特爾高3.51倍性能的M1晶片。
在資料中心事業上,英特爾仍是傲居晶片龍頭。根據Mercury Research的報告,2021年第一季英特爾在數據中心晶片的市佔為91.1%。AMD市佔為8.9%、遠高於3年前同期的1.8%。由此可見AMD市佔逐漸擴大,NVIDIA也打算加入戰場。
雖然英特爾前幾年都著重於CPU發展,但後續也不斷改變其產品結構、投入研發核心技術。但競爭對手在各方面包抄英特爾,除了在資料中心上持續保持動能外,能否透過IDM 2.0策略找尋新的出路並重回榮光,仍有待我們持續關注下去。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