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成長創5年新高!Facebook打下亮眼第二季,祖克柏為何大談「Metaverse」?
營收成長創5年新高!Facebook打下亮眼第二季,祖克柏為何大談「Metaverse」?

如同蘋果、Google等其他科技巨頭,社群龍頭Facebook也在第二季財報中繳出過去5年最高的成長,而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也在財報會議中,大談對「Metaverse」的展望,承諾將為此投資數十億美元。

在第二季財報中,Facebook營收達到290.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86.9億美元成長56%,高於華爾街預期的278.9億美元,每股盈餘則為3.61美元,也超越外界預估的3.03美元。

而在活躍用戶數方面,日活躍用戶數成長7%達到19.1億人,與外界預期相符,月活躍用戶則成長7%為29億人,略低於預期的29.1億人。但如果結合Instagram、WhatsApp等旗下服務的話,日活躍用戶數為27.6億人,月活躍用戶達到35.1億人。

作為同樣仰賴廣告營收的科技巨頭,Facebook繳出類似Google的亮麗成績單,這一季56%的成長不僅高於上一季的48%,更是自2016年來最高的成長表現。Facebook指出,這一季廣告價格飆升了47%,而投放量也增長了6%。

而廣告業務外的營收則為4.97億美元,雖較去年同期成長36%,但低於預期的6.8億美元成績,這部份包括了Oculus VR頭盔等硬體設備產品。

營收成長創下5年新高,Facebook卻警示iOS新隱私政策將造成更大傷害

雖然繳出不錯的表現,但Facebook財務長大衛.維納(David Wehner)也警告在政府監管及蘋果新隱私政策的雙重打擊下,廣告營收可能會在未來受到影響,第三季的衝擊幅度會比第二季要來得更加嚴重。

先前蘋果在iOS 14.5更新時,要求所有App必須主動徵詢用戶是否同意追蹤數據,據估計約3分之2的民眾都拒絕追蹤,勢必將對廣告商造成重大影響。因為Facebook的警示,股價也在盤後交易時段下滑了5%左右。

apple
儘管營收亮眼,Facebook警告蘋果的新隱私政策將在第三季帶來更大的打擊。

為了緩解蘋果政策的影響,Facebook近來也持續開拓電商業務,在旗下各個服務中不斷加入線上購物功能,例如6月時就在WhatsApp上推出WhatsApp Shops服務,用戶可直接在平台上購物結帳。先前備受爭議的WhatsApp新隱私政策,本意也是為了加強企業與消費者在平台上溝通的管道。

另外,Facebook也開始加大扶持創作者,希望藉此創造一個新的營收管道。7月中旬,Facebook才宣佈2022年底前將投資旗下平台的創作者們10億美元,包括制定一些獎金計畫,依照不同條件給予創作者報酬等。

Facebook還計畫2023年將推出一個全新的創作者工具,協助創作者們在平台上創造各種收入。而在這項工具推出之前,包括訂閱、付費線上活動等創收服務都免費提供創作者使用。

祖克伯財報會議大談Metaverse,這究竟是什麼?

祖克伯還在這次的財報會議上,大談了Metaverse──有些人翻成「元宇宙」的概念。這項概念的意義便是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虛擬世界,你可以在裡面生活、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什麼是Metaverse?這是一個你和其他人可以真正參與其中的虛擬世界,你可以想像成身處一個網路世界,而非單純看著它。」祖克伯解釋。

祖克伯認為,Metaverse將是繼行動網路之後,下一個科技平台,人們將可以感受到與上網截然不同的體驗,進行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跳舞或健身。祖克伯也強調,VR固然是Metaverse裡的關鍵技術,Metaverse卻不侷限於VR,例如透過手機觀看一場沈浸其中的3D音樂會,也是一種Metaverse的體驗。

Roblox.JPG
Roblox被認為是現在最接近Metaverse概念的服務之一,Facebook前陣子也收購類似的遊戲公司Crayta,被認為是對發展Metaverse的布局。
圖/ Roblox

本週Facebook也宣佈成立一個Metaverse團隊,將正式啟動對這項未來技術的研究,還聲稱將為此投入數十億美元資金。祖克伯先前預估,假如一切順利的話,最快5年左右他們就可以從一間社群媒體公司,蛻變成一間Metaverse公司。

祖克伯曾在先前的採訪中吐露,他從還是一個中學生時就在思考類似的事情,希望能夠建立一個身處其中的網路世界,你可以造訪各個不同的地方,和許多朋友會面。

2014年Facebook收購VR技術公司Oculus時,祖克伯也強調,他們正在為「未來的平台」進行準備,「Oculus有潛力打造出有史以來最具社交性的平台,顛覆我們工作、娛樂及溝通的方式。」

目前遊戲平台Roblox被認為是最接近Metaverse的服務之一,玩家可以在平台上穿梭各種遊戲世界,交易購買所需的道具,創作者也可以出售自己設計的關卡等賺取貨幣。Facebook也在今年6月收購了類似Roblox的遊戲公司Crayta。

《彭博社》評論,Facebook是希望藉此打造一個全新的平台,擺脫競爭對手的限制。儘管Facebook現在已是社群龍頭,但由於其產品是建立在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的平台上,例如當蘋果決定加強隱私規範時,他們莫可奈何。

但這過於前衛的想法,也令不少分析師表示質疑,擔憂何時才能夠獲得投資的回報。但也有分析師謹慎看好,Hargreaves Lansdown分析師Sophie Lund-Yates表示,「目前這只是Facebook一個遠大的目標……但如果這個想法成真,它可能會是Facebook非常有價值的營收來源。」

資料來源:BloombergTechCrunchReuter

責任編輯:蕭閔云

最新7月號雜誌《零碳新賽局》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Facebook #元宇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科技創新守護海洋!犀牛盾以循環創新思維破解塑膠危機、賦能永續未來

全球每年約生產4億噸塑膠垃圾,只有不到10%有被回收,其中約有1100萬至1400萬噸最終流入海洋。在十分有限的回收量中,約 8 成來自相對單純、流程完整的寶特瓶回收;反觀,同樣是高頻消費品的手機配件,回收率卻不到 1%。這個現象,對長期從事材料研究的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來說,是他反思事業選擇的開端,也是突破的轉捩點。

「手機殼產業其實是塑膠產業的縮影!」他在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的專題演講上直言。手機殼本質上類似一種快時尚商品,每年有超過十億個手機殼被製造,但產業並未建立材料規範,多數產品混用多種複合塑膠、填料與添加物,既難拆解、也沒有回收機制。結果是,一個重量相當於超過二十個塑膠袋的手機殼,在生命周期終點只能被視為垃圾。

王靖夫指出,連結構複雜的資訊科技產品,回收率都能達 45%,但手機殼明明是最簡單、最應該回收的產品,為什麼無法有效回收?這個命題讓他意識到,與其只做手機殼,不如正面處理塑膠問題本身,從材料設計、製程到後端回收再生,開創循環之道。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犀牛盾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王靖夫於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分享犀牛盾如何回應塑膠挑戰、開創循環模式。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以材料工程打造手機殼的循環力

若塑膠要進入循環體系,前提是「材料必須足夠單純」。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問題不在回收端,關鍵在最開始的設計端。多數手機殼由多款不同塑膠、橡膠件甚至金屬等複合材料組成,無法被經濟化拆解,也難以透過現有流程再製。為此,犀牛盾在2017年起重新整理產品線,希望借鑑寶特瓶成功循環的經驗,擬定出手機殼應有的設計框架。

新框架以「單 1 材料、0 廢棄、100% 循環設計」為核心,犀牛盾從材料工程出發,建立一套循環路徑,包括:回收再生、溯源管控、材料配方、結構設計、循環製程、減速包裝與逆物流鏈等,使產品從生產到回收的每一階段,皆與核心精神環環相扣。

王靖夫表示,努力也終於有了成果。今年,第一批以回收手機殼再製的新產品已正式投入生產,犀牛盾 CircularNext 回收再生手機殼以舊殼打碎、造粒後再製成型;且經內部測試顯示,材料還可反覆再生六次以上仍維持耐用強度,產品生命週期大大突破「一次性」。

另外,今年犀牛盾也推出的新一代的氣墊結構手機殼 AirX,同樣遵守單一材料規範,透過結構設計打造兼具韌性、耐用、便於回收的產品。由此可見,產品要做到高機能與循環利用,並不一定矛盾。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犀牛盾從材料學出發,實現全線手機殼產品皆採「單 1 材料」與模組化設計,大幅提升回收循環再生效率。
圖/ 犀牛盾

海上掃地機器人將出海試營運

在實現可循環材料的技術後,王靖夫很快意識到另一項挑戰其實更在上游——若塑膠源源不斷流入環境,再強的循環體系也只是疲於追趕。因此,三年前,犀牛盾再提出一個更艱鉅的任務:「能不能做到塑膠負排放?」也就是讓公司不僅不再製造新的塑膠,還能把已散落在環境中的塑膠撿回來、重新變成可用原料。

這個想法也促成犀牛盾啟動「淨海計畫」。身為材料學博士,王靖夫將塑膠問題拆為三類:已經流落環境、難以回收的「考古塑膠(Legacy Plastic)」;仍在使用、若無管理便會成為下一批廢棄物的「現在塑膠(Modern Plastic)」;以及未來希望能在自然環境中真正分解的「未來塑膠(Future Plastic)」。若要走向負排放,就必須對三個路徑同時提出技術與管理解方。

其中最棘手的是考古塑膠,尤其是海洋垃圾。傳統淨灘方式高度仰賴人力,成本極高,且難以形成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因此無法提供可持續的海廢來源作為製造原料。為突破這項瓶頸,犀牛盾決定自己「下海」撿垃圾,發展PoC(概念驗證)項目,打造以 AI 作為核心的淨海系統。

王靖夫形容,就像是一台「海上的掃地機器人」。結合巡海無人機進行影像辨識、太陽能驅動的母船作為能源與運算平台,再由輕量子船前往定位點進行海廢收集:目的就是提升撿拾效率,同時也累積資料,為未來的規模化建立雛形。

從海洋到河川,探索更多可能

淨海計畫的下一步,不只是把「海上的掃地機器人」做出來,王靖夫說:「目標是在全球各地複製擴張規模化、讓撿起的回收塑膠真正的再生利用。」也就是說,海上平台終究要從單點示範,走向可標準化、在不同海域與國家部署的技術模組,持續穩定地把海廢帶回經濟體。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犀牛盾CircularBlue™海洋廢棄物過濾平台初號機將出海試營運,盼解決沿岸海洋廢棄物問題。
圖/ 犀牛盾

他進一步指出,「其實這套系統不限於海洋,也可以在河川上。畢竟很多海洋垃圾是從河流來的。」未來若能推進到河川與港灣,將塑膠在進海之前就攔截下來,不僅有助於減少海洋污染,回收後的材料也更乾淨、更適合再生,步步朝向終極願景——隨著時間推進,海中垃圾愈來愈少,被撿起、回收後再生的塑膠會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證明兩件事的可行性:一端是產品的循環設計,一端是 AI 賦能海廢清理的可能性。」王靖夫笑說,塑膠管理命題不只為自己和公司找到新的長期目標,也讓他順利度過中年危機。「選擇改變,留給下一代更好的未來。」他相信,即便是一家做手機殼的公司,也能創造超乎想像的正向改變。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AWS 2025 亞馬遜港都創新日,集結產業先行者分享創新經驗。
圖/ Amazon Web Services 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