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奧運,給我的感覺年輕人的價值觀、努力的意志力,比所謂的『小確幸』還要強上很多。」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笑著說,他是本次東京奧運的忠實觀眾,幾乎是只要有轉播的賽事他都會觀看。
除了欣賞體育健兒的表現之外,更重要的是整體的氛圍變得不一樣了,「最明顯的也許是,這一次輸了大家不會說對不起,而是說我盡力了,比較不會有以前那種『好想贏韓國』的得失心,」簡立峰觀察,「他們是為了自己在追求人生目標,而不是為了別人,這一點就差很多。」
世大運與世代翻轉,或許是造就奧運好成績的因素
簡立峰接續分享他的觀察:「台灣年輕人的抗壓力、心理素質變得好強,以前很多賽事可能壓力來了,莫名其妙就輸了,現在很多比賽就算落後、屈居弱勢,還是能拚戰到最後。」
不只是一、兩個項目的表現,而是大多數的台灣運動員心理素質都提升了,當然原因很多,不管是更科學化的運動訓練,以及加重對於運動員的心理關懷等等。但簡立峰認為,更可能跟世代的特質有關,他提出了兩個觀察:
第一,是世界大學運動會(世大運)好成績的延續,多屆世大運以來,台灣接連取得不錯的成績,如2019年拿坡里世大運,台灣累計拿下9金、13銀、10銅,在118個參賽國中排名第7,寫下境外世大運參賽最佳成績,在射擊、跆拳道、體操等項目都有金牌斬獲。
而2017年的台北世大運,更是拿下26面金牌,在所有參賽國中取得第3名的好成績,羽球、舉重等項目也都把獎項掌握在手上,「世大運的成績,好像在宣告台灣年輕人出頭天了。」簡立峰說。
第二,則是一個新世代的翻轉。運動只是其中一項,「台灣年輕人的價值觀、努力的意志力,比所謂的『小確幸』還要強上很多。」簡立峰說,「不只在體育,其實在數位產業也有這種現象,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正在翻轉不同的領域。」
當然簡立峰也理性分析道:也許2020年台灣防疫有成,讓運動員可以照常訓練也是一大優勢,又或者日本的天氣跟台灣相近,甚至是本次東京奧運首度不開放觀眾入場,「在這種情形下,我們就不是唯一的小國寡民了,跟大家都一樣了。」
「感覺這一次奧運的年輕人,除了為國家或社會打拚之外,也都在做自己、為自己負責,就算沒有達到100分,但努力到80~90分的表現也很棒。」簡立峰笑著說,他有轉播的賽事幾乎都看,因為「我喜歡這種努力成功的感覺。」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