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奪回電動車主導地位,拜登重砸1700億美元追上中國!為何特斯拉無法加入?
加速奪回電動車主導地位,拜登重砸1700億美元追上中國!為何特斯拉無法加入?

手握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拜登依然焦慮。面對美國已經整體落後的電動車行業,他鐵了心做出點文章。從2021年3月開始,拜登政府發布了多項政策扶持新能源車,即將開啟「 大補貼時代 」。

拜登美國總統
美國總統拜登。
圖/ huuterstock

8月5日,拜登與通用、福特和菲亞特母公司Stellantis等美國主要車企CEO「開了個會」,共同出席了一場以電動車和燃油經濟性標準為主題的活動。

當日,拜登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到2030年時實現新能源新車銷售佔比達50%。

此時,美國純電動車的滲透率在3%左右,中國純電動車滲透率達到10%。對比中國的目標,2025年新能源車佔汽車總銷量20%左右,2030年40%左右。

美國在電動車領域,「彎道超車」中國的野心已經表露無遺。拜登和美國傳統造車大廠能成功嗎?

美國急什麼?

拜登對於川普時期美國落後的電動汽車發展很是惋惜,從他最近一系列動作可以得出,他對於「重新確立美國在電動汽車領域領導地位」有強烈的執念。

今年4月20日,拜登參觀了美國一家電動客車製造商工廠後說,「我們應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電動巴士和汽車供應國。但現在,我們遠遠落後於中國。」

同期,拜登公佈了2.3萬億美元的「一攬子計劃」,其中包含了「1740億美元」電動汽車扶持計劃,強調美國需要為「清潔汽車」提供補貼,這比用在「修路建橋」上的錢還多。

5月18日,拜登試駕了福特的一款純電動皮卡車型,批評川普政府「光說不練」,導致美國在電動車市場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電池生產方面都遠遠落後。 「我們要獲勝,要確保未來是在美國製造的」

拜登對於「美國已經落後」的判斷並非誇張。

對比中美兩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現狀來看,除了中國滲透率的差距,在電動車生產數據方面,兩國也拉開了距離。

路透社稱,拜登將推廣電動車視為從中國贏回市場的關鍵之一,而中國每年生產的電動車數量是美國的三倍。

國際潔淨運輸理事會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2010年至2020年間,全球共生產超過1000萬輛電動汽車。其中,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國,佔全球產量的44%左右。

EVvolumes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電池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銷量為324萬輛,中國占130萬輛,美國為30萬輛。

在配套設施充電樁方面,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成員單位總計上報的公共類充電樁55.8萬台。其中在廣東省、上海市、江蘇省和北京市均超過5萬。

而美國數據僅為中國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左右。根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的數據,全美電動汽車充電站(包括公共和私人)不超過10萬個,公共充電設施不到8.5萬個。其中,佈局最密集的加州也僅設有2.9萬餘個公共充電設施。

除了整車製造和充電設施,電動汽車產業鏈其他環節,如電池,也是拜登的焦慮點。

新聞照1
中國每年生產的電動車數量是美國的三倍。
圖/ 國泰金

今年6月,美國商務部、能源部、國防部、衛生與公共服務部聯合發布了《建立供給鏈彈性、振興美國製造、促進廣泛增長》報告,認為美國在包括電動汽車電池關鍵礦產原材料在內的四個領域,存在供應鏈風險。

美國能源部部長珍妮弗·格蘭霍姆(Jennifer M. Granholm)在回應中說,「為了美國清潔能源的未來,我們將極力加大電池生產。這意味著我們現在極需在本國建立及培育起研發、製造和交易電池的能力。」

然而,拜登一系列「振興」美國新能源車的舉措,對於全球知名的電動車公司特斯拉來說,並不能收穫多少政策紅利。

特斯拉「不受待見」?

拜登如此重視電動車產業,但怎麼不帶老大特斯拉玩呢?特斯拉和美國政府的矛盾早已有之。

2020 年,特斯拉曾起訴川普政府,要求美國政府退還關稅,並表示川普政府拉關稅清單、上調關稅是武斷而任性的。更早之前,川普宣布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馬斯克隨即辭去白宮顧問委員會的職務。

疫情期間,由於地方政府不允許工廠復工,馬斯克甚至表示要將地方政府告上法庭,並威脅要將特斯拉總部搬離加州。

早在2018年,特斯拉也曾被美國的關稅大棒「誤傷」過。當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加徵25%的關稅名單中,特斯拉在加州費利蒙工廠Model 3型號電動車因為用到了來自中國的電腦和顯示螢幕,不幸被課以重稅。

就業率是每屆美國政府政績單上很重要的一筆,拜登促進電動車行業的發展,更是希望傳統車業透過發展電動車創造就業機會。但特斯拉並不能幫忙,甚至有些「搗亂」。

特斯拉
圖/ 特斯拉

拜登當選後要加強工會的作用,而特斯拉美國工廠並沒有加入工會。拜登承諾成為「你見過的最支持工會的總統」,與拜登「坐在一起」已經為美國汽車工人工會帶來了紅利。

美國參議院一項正在審議中的提案提到,美國所有電動車補貼上限金額為0.75萬美元,在美國生產的電動車上限1萬美元,在美國由工會工人生產的電動車上限1.25萬美元。

但今年3月,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曾起訴馬斯克違法勞工法,因為馬斯克曾開除了工廠中的一名工會成員。隨後馬斯克發推特稱反對工廠員工加入汽車工會。

不過,發展電動車行業似乎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本就存在矛盾。曾經川普的搖擺,如今拜登受到的阻力或許都在體現這一點。

據路透社過去的報導,拜登總統曾拒絕諸多民主黨同僚的呼籲,即為電動車的發展設定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目標,或跟隨加州及歐盟國家設定具體的燃油車禁售時間線。

最近幾週,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與白宮和主要車企的持續進行了討論。工人聯合會警告,對汽車電動化設定過於激進的目標,將可能使現有汽車工人的就業出現風險。

在最近一份聲明中,美國汽車工人工會主席雷·庫裡表示,工會支持拜登擴大電動車市場的努力,但他更重視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並表示「這一直是美國人的核心和靈魂」。

但電動化仍會對汽車工業的勞工帶來衝擊。與傳統內燃機汽車相比,電動車的零部件較少,且供應鏈的工會化程度較低,這意味著汽車業轉型將可能減少工會勞工的工作機會,進而使勞工工資和福利被削減。

拜登大力支持的電動汽車可能會開啟美國製造業就業的新時代,但它們也損害了勞工運動,破壞了拜登在美國汽車行業創造100萬個新工作機會的目標。

國外更低廉的人工成本讓特斯拉等電動車企業傾向於在國外製造,比如特斯拉在海外建造了中國工廠和歐洲工廠。馬斯克最近更是多次接觸印度,希望在印度建廠。

不能給美國國內帶來大量就業機會的特斯拉,確實不受政府待見。

特斯拉工廠.jpeg
圖/ 虎嗅網

「千億補貼」有用嗎?

其實,拜登總統與美國老牌車企簽署的該行政令,目前並不具備法律效力。但拜登可不是鬧著玩的, 「當我說電動車是未來時,我不是在開玩笑」

但是,拜登力推新能源車政策最大的阻礙,可能是美國消費者對於新能源車的接受度。

美國消費者偏好 SUV、皮卡和經濟型汽車,汽車擁有量在1-2輛的家庭在70% 左右,換購為主要需求。加上低廉的油價,消費者換購電動車的消費成本不會下降太多,反而可能面臨續航焦慮、充電樁不足等新能源車常見的問題。

因此,美國2019年電動車滲透率1.9%,2020年滲透率2.2%,今年6月的滲透率4%,而中國今年6月的滲透率達到14%。少了自發的動力,改變消費者習慣確實需要外部政策刺激。

美國的電動車市場也有高滲透率的「榜樣」——加州。

據中國中泰證券數據,截至2020年加州電動車註冊量佔全美的42%。 2021年第一季度,加州電動化滲透率達到10.5%,遠超美國整體水平。

2020年9月加州州長更簽署行政令,要求到2035年加州所有銷售用車均為零排放車輛。

這是因為加州首創的「零排放汽車(ZEV)計劃」車企積分制度,給當地電動車發展帶來巨大的加速。「ZEV」要求車企多生產與銷售新能源車,車企通過銷售新能源車換取積分,目標積分=汽車銷量x電動車比例。目前共11個州採取與加州相同ZEV法案。

中國的新能源車「雙積分」制度,正是效仿這個制度。特斯拉則或許是這一階段積分制度最大贏家,數據顯示,特斯拉2020年從中美積分體系中直接賺到16億美元。

從加州和美國的經驗來看,積分制度在促進傳統車企轉型生產新能源車上,確實發揮著有效作用。

不過美國其他鼓勵傳統車企的政策,對已經一家獨大的特斯拉來說,就沒那麼友好了。目前正在審議的美國清潔能源法案中提出,只為售價低於80000美元的電動車提供激勵措施,這一標準旨在促進中低端市場。

如果該法案獲得批准,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以及可能的Cybertruck將有資格獲得高達10,000美元的獎勵。Model 3和Model Y的性能版,以及Model S和Model X沒有資格獲得獎勵。

前文提到的提案中,對於電動車最高每台7500美元的補貼,會在產量超過20萬輛後,補貼每6個月減半,同時稅收減免也將取消,對消費者的購車補貼也將取消。對於早已通過「產能地獄」的特斯拉來說,20萬輛的產量早已不是挑戰。

近日,國際潔淨運輸理事會項目主管Nic Lutsey稱,「在強而有力的國家政策刺激市場發展時,電動汽車製造才會發生增長。」拜登已經明白要加強政策補貼了。不過這種「抄中國作業」的做法原本美國是看不上的,美國一直敦促中國停止透過補貼、政府優惠政策等干預措施扶持重點產業。美國國內現在也有很多質疑反對的聲音,拜登抄作業的阻力不小。

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分析師亞當·喬納斯認為,「汽車行業要在利潤不受到重大破壞的情況下順利從內燃機汽車轉向電動汽車,這種可能性很小。」

安全氣候運輸運動中心主任丹·貝克爾認為,拜登的計劃依賴的是不可靠的汽車製造商們做出的不可執行的自願承諾。「電動車即是未來」的共識下,各國重回製造業賽道搶奪高地。對美國來說,「抄中國作業」可能水土不服,一個特斯拉也遠遠不夠。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最新8月號雜誌《區塊鏈上的金融新世界》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關鍵字: #電動車 #特斯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