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想Uber Eats什麼時候會做(超市),現在終於來了。老實說,他們比我想像還要謹慎,滿出乎意料之外。」
Uber Eats進軍雲端超市的消息,對foodpanda零售事業總監何禮旭來說並非驚喜。因為從建立供應鏈、改裝倉儲都需要一定時間,加上先前Coupang也投入戰場,讓各平台團隊之間的挖角、人才轉換浮上檯面,風聲傳開好一陣子。
相較之下,「後進挑戰者」Uber Eats喊出短期目標:專注台北市服務、年底前開5家店,反讓他們感到訝異,「或許是想先試水溫吧,畢竟這是重資產戰場。」
「以一間雲端超市平均成本600萬來計算,我們至少先投入了1.8億元。」何禮旭表示,改裝店面,購買冰庫、貨架等硬體就占整體成本的3分之1以上,另外還包括預先採購貨品、人力等成本。
雲端超市龍頭比「速度」,年底前再開30間店
foodpanda自2019年推出只做外送的雲端超市服務「pandamart」,耕耘至今約有30間店。當外送平台對手紛紛出擊時,他們也打算加緊腳步,要在今年底之前力拚「店數翻倍」,希望總店數能突破60間。
foodpanda敢用快攻策略,背後自然有業績成長背書。他們雖沒有透露實際金額,但表示生鮮雜貨與熊貓超市在今年1至7月的營收年增超過1倍。
特別是新冠疫情期間的爆發式生鮮訂單成長,讓他們累積不少經驗。foodpanda公共事務協理郭昕宜回憶,那段期間的單日訂單量爆增百倍以上,流量大到德國總部以為有駭客入侵,公司每天幾乎都在忙著調貨。
有需求,卻無法提供服務,是foodpanda體認到最該解決的問題。因此,接下來的展店策略,將以加大雙北市的密度、補強六都之外的縣市覆蓋率。
她說,每逢下大雨時,因為外送員上線數量減少,系統會進行「縮區」(調整商店服務距離),若因為這種情況而無法讓消費者使用服務,會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所以除了加強開店密度,foodpanda也會調整營運服務距離,從原先的5公里降至3公里。何禮旭認為,縮短距離能讓消費者更快拿到商品,且這些「短單」也能增加外送員的配送意願。
再比細節,著重食材差異化
但,外送平台個個能端優惠,業者該如何做出差異化?
foodpanda回應,外送平台看中的是生鮮雜貨「即時」需求,以他們為例,會更著重在食材前處理,替顧客省時。比方說透過數據採購更多「截切蔬菜」,讓消費者打開可直接下鍋;連根莖類的馬鈴薯,平台都想幫顧客先削皮。
再舉肉類為例,像雞肉、豬肉等外送平台熱賣品,未來還會有「調味版本」,試圖幫消費者省下更多時間。
「多數生鮮商品的毛利很低,因此平台得搭配販售不同的商品組合。」何禮旭表示,外送平台不可能只靠優惠來競爭,因為先天上農產、鮮乳類產品的毛利就不高,她預期未來會出現更多小農、非基改商品,拉高商品的附加價值。
她認為,外送平台若要發展生鮮雜貨,最終仍會走向雲端超市模式,以約4千至5千個商品庫存單位(SKU)為規模發展。因為這種方式雖然需要投資大量資本,卻可以有最高的掌握度,從商品採購、價格、進貨數量、數據分析等都能抓在手裡。
外送業者之間的雲端超市混戰越來越激烈,同時間還有超市、量販大咖虎視眈眈。foodpanda儘管在開店數暫時領先,難道不擔心更多競爭者出現嗎?
「我真心不認為業者之間只有競爭。」何禮旭說,從大家都選擇在台北市中山區開雲端超市,證明多人競爭不代表沒有生意做,有些時候外送平台對手反而會幫忙養出消費者訂購習慣。
另一方面,foodpanda因為擁有較多外送員,目前還提供「pandago」的物流配送服務,並和家樂福等超市業者合作,可吃到實體超市想自行發展外送的載貨商機,「相信有更多業者投入,我們也會更好。」
責任編輯:蕭閔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