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更吸睛!從心理學的「再現危機」拆解,為何大家都愛新鮮感?
假新聞更吸睛!從心理學的「再現危機」拆解,為何大家都愛新鮮感?

針對科學的現狀,最近有篇論文提出一個令人不舒服的說法:無法再現(nonreplicable)的研究比可再現的研究更常被引用。我換個說法,《科學進展》期刊報導,壞科學似乎比好科學受到更多注意。

心理學有「再現危機」,指的是研究人員無法再現大量論文發表過的結果。上述新論文贊同相關報導,並指稱不只心理學有此問題。基於若干理由,這種發言不可等閒視之。若有相當比例的研究無法滿足基本的再現性,研究結果便無法做為制定政策的可靠依據。

無法再現研究結果,可能延誤新藥與新技術的開發過程,也可能使大眾不信任科學,更難說服民眾接種疫苗或因應氣候變遷。然而把經費投入無法再現的研究上,無異是拿錢打水漂:一項研究指出,光是美國一年投入無法再現的藥物研發經費,就高達280億美元。

medicine
無法再現的科學研究,除了降低的科學實用性和民眾的信任感,也會造成經濟損失。研究指出,美國一年平均投入280億美元於無法再現的藥物研發上。
圖/ Flickr CC by herval

在這篇新論文中,作者追查心理學期刊、經濟學期刊以及《科學》與《自然》中曾點名無法再現的論文,結果令人困惑:無法再現的論文的引用次數高於平均值,儘管再現性差的消息曝光後仍然居高不墜。在負面新聞曝光後的引用論文當中,只有12%承認錯誤。

這些結果與2018年一項研究不謀而合。該研究分析推特上的12.6萬謠言推文,顯示假新聞比查核過的真實新聞散播得更快也更廣,並且發現機器人程式對於真假新聞一視同仁,可見是人類造成網路上謠言滿天飛。

學術界推崇創新:新發現、新結果、「頂尖」與「破壞式創新」的研究,這並不難理解。如果科學是一種發現的過程,那麼比起強化既有知識基礎或擴大應用領域的論文,提出新奇事物的論文更像是重大進展。

此外,比起可預測的尋常瑣事,學者與一般人都會覺得驚奇事物更有意思(想必也更有趣)。任何期刊的編輯都不願放棄可能是未來諾貝爾獎得主所投稿的論文。問題在於,驚奇的研究結果之所以驚奇,乃因它與我們基於經驗而建構的理念牴觸,這也表示它大有可能出錯。

phone_girl_happy_smile_surprise_Interested.jpg
驚奇的事物往往吸引眾人眼光,這正是假消息、假新聞散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原因之一。
圖/ shutterstock

這篇新論文的作者推論,比起各領域的論文,審稿人和編輯對「敢秀」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論文會採取較低標準,而高度有趣的論文也吸引更多人關注、討論並引用。也就是說,人們偏愛新鮮感。2018年推特研究的作者也指出,新鮮感是元凶之一:他們發現,網路上迅速流傳的假新聞明顯比真實新聞格外不同......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科學人雜誌

【延伸閱讀】
1.《期刊論文不能盡信》
2.《新聞、謊言、假影片》

最新9月號雜誌《2021年台灣網紅生態全解析》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錢玉紘

關鍵字: #假新聞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