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英飛凌‧茂矽‧ 南亞科的 DRAM三角戀情
透視英飛凌‧茂矽‧ 南亞科的 DRAM三角戀情
2003.03.15 | 科技

2月27日早上,在泰國曼谷的半島酒店頂樓總統套房中,來自德國的英飛凌科技(Infineon)執行長舒馬克(Ulrich Schumacher),神情愉快地接受《數位時代雙週》專訪,談到他對今年半導體業景氣的判斷,為何英飛凌認為DRAM晶片仍大有可為,以及與台灣的茂矽拆夥、和南亞科技另結合作關係的始末。
談性濃厚的舒馬克,聊到另外一位知名的舒馬克(Michael Schumacher,世界一級方程式賽車冠軍,屬於法拉利車隊)時,更顯興奮,「他肯定是我的老同鄉,這個姓氏起源於德國的科隆。」做DRAM的舒馬克,也喜歡賽車,平日的主要運動,是開著保時捷跑車在不限時速的德國高速公路上飆車。英飛凌也是法拉利車隊的贊助廠商之一。
被問到英飛凌控告茂德(英飛凌與茂矽於1996年合資成立的半導體公司)違法、並中止對茂德技術授權時,舒馬克變得激動,「有人說我們在傷害茂德,請原諒我的用詞,這根本是『胡扯』(bullshit),」他比喻,「茂德是英飛凌和茂矽結婚所生下的小孩,現在父母決定離婚,但也不會傷害小孩,何況英飛凌手上還有茂德股份,傷害它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訪談結束,舒馬克爽快答應到總統套房對面的飛行員俱樂部拍照,看到來訪的南亞科技總經理連日昌,他大方握著連日昌的手,「我們兩家公司正式結婚,南亞科技才是我們目前的婚姻關係。」
從俱樂部整片落地窗看出去,是攝氏30度的豔陽天、往來接駁船隻頻繁的湄公河、以及3年前開始營運的Sky Train捷運系統(類似台北捷運木柵線,軌道在地面上方),曼谷的傳統與現代盡收眼底。同一時間在台北股市,股價接連破底的茂德,傳出有望與英飛凌和解,出現強勢反彈。前一天,舒馬克才剛造訪台北,拜會經濟部長林義夫和茂矽董事長胡洪九。

**一停止投資就再見

**DRAM是一種與拇指指甲差不多大的半導體晶片,中文很拗口,叫做「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字面看不出意思,從英文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直接翻譯)。每一台電腦都要用到記憶晶片,來儲存資料,而DRAM是應用最普遍的記憶晶片。電腦運算速度要快,DRAM的記憶量就必須大,才能跟上。
全球半導體業一年規模在1200至1500億美金之間,DRAM就佔其中3成,是最大宗半導體產品。任何想在半導體業揚名獲利的公司,都不會錯過DRAM。IBM、英特爾、摩托羅拉、德州儀器、NEC、日立、東芝、三菱、三星、現代和西門子等,都曾經或仍在生產DRAM,這個名單可以一直列下去。
因為DRAM是量大的產品,遊戲規則很單純,業者必須持續投資開發新技術及建新廠,取得市佔率,降低每顆DRAM的單位成本,才有獲利機會,一停止投資就是出局。大多數DRAM都是標準產品,規格一致,各家公司之間差異不大,這使得它在市場上的流通性(liquidity)高,價格快速反應供需變化,波動劇烈,同一顆DRAM一年內價格可以差上10倍。「生產DRAM就像製造沒有品牌的可樂,需求量很大,但長期下來賺不到錢,因為一直有新人跳進來做同樣的事,」英特爾執行長貝瑞特(Craig Barret)1996年接受記者專訪時比喻。
曾在德州儀器負責半導體事業的張忠謀分析,DRAM的標準產品特性,造成供需一旦失衡,即使僅是不足1%或超過1%,都可以引發價格暴漲或暴跌。過去DRAM產業近30年的起伏,就像玩吃角子老虎,每一位剛進場的新手,都認為幸運之神即將眷顧自己,而久戰傷殘的老將,只能在籌碼輸光後一一離場。英特爾、德州儀器和IBM這三家美國公司創造了DRAM產業,最後卻被它反噬,各自在1986、1997和1999年退出市場。

**茂德的誕生

**
類似故事不斷重演,近兩年換成日本和台灣業者丟盔棄甲。台灣在1998和2001年曾出現「50億俱樂部」說法,指的就是一年賠掉50億台幣的DRAM公司。2002年,情況稍好,但台灣6大DRAM廠還是有5家賠錢,只有南亞科技一家獲利。「投入這一行的都很聰明,但是進來後,整個產業結構讓大家都變笨,」連日昌說。
這個詛咒有可能被破解嗎?
1995年,3家新兵企圖挑戰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分別是茂矽、英飛凌(原為西門子旗下的半導體事業,1999年獨立成為公司)和南亞科技。
那一年,日韓業者瓜分DRAM業大半江山,而殘存的美歐和日本二線勢力,加上新進的台灣業者,則醞釀結盟反撲。排行DRAM業13和14名的茂矽與英飛凌聯手,隔年合資成立茂德科技,由雙方共同經營,共享產能。
當時,是全球半導體業從6吋(指晶圓的直徑,直徑愈大所切割出的晶片數目愈多,平均每顆單位成本愈低)大舉進到8吋廠的時候,1座8吋廠造價10億美金,許多原有業者在資金壓力下選擇退出。茂德的誕生,使得茂矽和英飛凌都增加產能,並分散個別設廠的風險。此外,英飛凌也與IBM合資進行研發,後來東芝也加入,藉由共享研發成果降低支出和風險,增強存活下來的機會。
類似這種與外國公司聯手、不論是合資或單純移轉技術的例子,在1990年代台灣投入DRAM產業時非常普遍,宏碁和德州儀器合作的德碁半導體、華邦移轉日本東芝技術、力晶移轉日本三菱技術、南亞科技先後移轉日本沖電氣(Oki)和IBM技術都是。唯一本土研發DRAM技術的半導體廠,是1994年自工研院次微米計畫獨立出來的世界先進公司。
儘管這些二線廠商積極合縱連橫,仍無力扭轉DRAM產業結構,特別是消耗DRAM最多的個人電腦業(佔DRAM使用量的75%),從1990年代每年兩位數的成長率,到2001後開始降為個位數,但是DRAM生產技術卻在眾多廠商殫精竭慮投入開發下,平均每年供給量成長40%以上,價格殺戮日益惡化。除了第一名韓國三星(佔有DRAM市場3成)有賺錢,其他業者普遍是赤字經營。
過去15年,台灣在DRAM產業上,投入超過4000億台幣資金,和至少1萬多位工程師的心血,到頭來仍然賠錢,重蹈美日歐覆轍。「長期下來,從DRAM業回收的資金,不及投下去的資金,這很殘酷,卻是事實,」舒馬克指出。
該是攤牌的時候了。

**做法迥異衝突形成

**
2004年,預計將是全球半導體業從8吋進到12吋廠的啟動時點,1座12吋廠造價達30億美金,繼8吋之後再次形成一道門檻,會阻絕掉許多現有業者。在2000年景氣正熱時,幾乎每一家業者都放話要蓋12吋廠。經歷這兩年不景氣,目前還大力投入12吋廠的DRAM業者,只剩三星、美光和英飛凌,以及台灣的茂德、南亞科技和力晶。
在這當中,英飛凌的布署尤其積極。它目前在DRAM市場佔有率達14%,排名老三,策略是追趕三星,把市場由一家獨大拱成三強鼎立,逆轉這個行業的獲利結構。英飛凌除了自行在德國擴廠,當然希望從已有12吋廠的茂德身上,取得更多產能奧援。
去年6月,茂德主管到德國英飛凌總部開會,英飛凌主管提出要擁有茂德9成產能,「開到一半就談不下去,他們的模式改了,」參與當時會議的茂德科技董事林育中回憶。
英飛凌一心衝大DRAM產量,以確保獲利能力;另一方面,舒馬克認為,隨著汽車和手機所具有的運算功能增強,將是刺激DRAM需求的兩股新勢力,足以和個人電腦鼎足而三。「你問我為什麼認為DRAM未來可以賺錢,主要是汽車和手機有龐大潛在需求,以後個人電腦佔DRAM的用量將低於4成,」舒馬克預測。
從這個角度看,茂德的想法與英飛凌接近,但做法迥異。林育中同意,未來DRAM用在個人電腦以外產品的機會很好,這也是茂德目前的規劃重點:以DRAM技術做核心,去整合其他功能晶片,成為一套系統,用在不同產品上。但是,林育中不認為未來DRAM只會剩前三大,而是多家公司共存,針對不同產品做區隔,而非集中做標準產品。
一方想成為DRAM晶片前三大,另一方卻想跳脫宿命,用DRAM技術另謀生路,幾番溝通無效後,宿怨終於在今年1月10日的茂德股東會爆發,茂矽和英飛凌雙方僵持不下,以龐大律師團陣容相互出招,股東會如同間諜攻防,創下國內先例。之後,雙方在媒體放話、到法院互控、寄信給客戶警告等,精彩程度猶勝好萊塢編劇筆下的情節。

**台灣韌性最強的DRAM公司

**
撥開這些煙霧不談,對直腸子的德國人來說,無法理解的是當初成立茂德是生產DRAM晶片,為何現在它有不同想法?而茂德的說法,是它的股票已在3年前上市,自然得為股東著想,嘗試最有可能獲利的模式。「茂德的選擇很單純:繼續當英飛凌的代工廠,還是發展研發和業務,成為一家完整的公司?茂德的全球市佔率已達3.5%,不是沒有影響力,」林育中指出。
當然,這當中並非沒有折衷提案。「我們曾建議,英飛凌乾脆把原有的38%股份提高,將茂德整個買下來,取得百分之百產能,讓事情單純,但他們又不願意,英飛凌只想用最低付出獲得最多好處,」林育中說。記者提起這件事時,舒馬克的回應是:「兩邊的衝突絕非一夕形成,至少累積了1年半。茂矽是一家偏重財務操作(指先前大量質押茂德股票)的公司,茂德也不再專心做DRAM,我們寧可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像是南亞科技。」
就這樣,去年12月初,舒馬克來台與南亞科技董事長王永慶主持合資12吋廠的動土典禮,今年1月開始,茂德不再供貨給英飛凌,隨後英飛凌停止移轉技術給茂德,並調回派駐茂德的工作人員,8年合作關係終止。剩下的問題,是處理英飛凌手上的94萬張茂德股票。
王永慶是台灣的塑膠大王,最擅長用錙銖必較的流程合理化方式,取得成本優勢,生產量大而標準化的產品。
他和半導體業結緣算早。1986年台積電成立時,台塑集團被行政院硬拉去出錢當股東,但後來一有機會就賣掉股份,因為王永慶認為涉足不熟悉的事業風險太高。1995年,他的兒子王文洋在南亞塑膠任職期間成立南亞科技,把台塑集團再次拉進半導體事業。
南亞科技算是台灣韌性最強的DRAM公司。從一開始向沖電氣移轉技術,之後再向IBM移轉更高階技術,接下來要和英飛凌共同開發新技術,先後經歷3家合作夥伴,業界無出其右,凸顯它在DRAM產業的強烈企圖心。DRAM有「堆疊」(就像把捷運軌道建在地面上)和「溝槽」(把捷運軌道挖到地底下)兩種不同製程,使用的設備不同。南亞科技從沖電氣移轉的是堆疊製程,後來又從IBM引進溝槽製程,等於重新投資。

**爭取台灣業者結盟突圍

**
南亞科技去年是台灣第一及全球第五大DRAM公司。它和英飛凌各出資一半成立的12吋廠(公司名稱為華亞科技),總投資額達22億美金,預計在2004年下半年量產,並在2006年達到月產能5萬片,成為全球最大晶圓廠。
當DRAM特性愈像台塑生產的PVC塑膠粉,有台塑集團資金和管理經驗做後盾的南亞科技,就愈有可能成為台灣真正從DRAM正賺到錢的業者。「我們的模式和台塑過去做的一樣,都是大量生產降低成本,這也是末來DRAM的決勝關鍵,」南亞科技總經理連日昌說。
一家德國公司終止與一家台灣公司合作,然後與另一家台灣公司開始合作,這件事情背後的意義是什麼?最起碼,台灣在這個領域的重要性日增。台灣佔全球DRAM市場2成,如果是單一公司,規模可排第二,自然成為其他業者結盟的必爭之地。最近由NEC和日立兩家公司的DRAM事業所組成的Elpita公司,正積極爭取茂德和力晶結盟,而由台灣團隊到中國設廠的中芯半導體,目前也是英飛凌DRAM聯盟名單上的一員。
這會是DRAM版圖在大一統之前,最後一次殘餘勢力的反撲,還是真有可能走出新局?樂觀派和悲觀派的答案壁壘分明,鮮有交集。
對茂德而言,當務之急是盡快找到新客戶,並且做出新產品,填補產能空檔,並解決失去英飛凌技術所留下的專利保護傘問題。DRAM牽涉上萬種專利技術,如果業者本身沒有足夠專利技術或與別人交互授權,很容易被同業控告侵犯專利。「茂德有一份客戶名單,很快就會公佈,至於專利部份,本身累積有幾百篇論文,再加上茂矽那邊的,在專利保護傘方面不會有問題,」林育中回應。
從3年前上市股價突破80塊,到近期跌破8塊,茂德的股價表現,說明DRAM產業雲宵飛車式的特性。偏好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人,絕不會錯過這個產業,但是對追求長期績效的投資人,絕對是敬而遠之。
一群人聰明人集合在一起,加上鉅額資金的投入,究竟能不能把DRAM變成賺錢事業,而這群人還是一樣聰明?說實在地,沒有人想聽否定的答案,雖然已經聽過太多次。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收納空間到整合生活即時服務,居家整聊室打造家事服務的新商模
從收納空間到整合生活即時服務,居家整聊室打造家事服務的新商模

對居家整聊室來說,經營的核心,是把人放在第一位──不只照顧客戶,也照顧團隊。這家全台首創的專業收納公司,不只替別人「整聊」生活,更懂得先把自己內部「整聊」好。創辦人鄭博元與黃恩頡深知,品牌要長大,不能只靠熱情與經驗,還要有一套能承接人、事、客戶與未來的管理方法。因此,他們在沒有IT人力編製的情況下,借助叡揚 Vital CRM專業夥伴的力量建立更有溫度、更有秩序的管理方式。

市場需求驅動家事服務崛起,居家整聊室搶佔先機

現代人追求高品質生活卻苦於時間有限,這種兩難的困境促使居家清潔、到府收納等家事服務產業蓬勃發展,著眼於市場需求成長,居家整聊室於2017年成立,成為到府收納服務市場的先驅。

居家整聊室共同創辦人黃恩頡表示,公司成軍初期專注在到府收納服務,之後為因應整聊師人力有限且缺乏標準化流程的挑戰,於2018年開辦整聊師認證課程,每年培訓近2,000位整理收納專才,累計學員數已突破萬人。隨著專業度與口碑的提升,居家整聊室的事業版圖不斷擴大,自2024年起陸續與信義居家及多家大型居家服務平台建立長期合作關係,為這些合作夥伴提供專業的整理收納服務。

3F0A2811.JPG
居家整聊室共同創辦人黃恩頡以數據導向策略,讓團隊從顧客互動到轉換都具備可追蹤與可優化的依據。
圖/ 數位時代

在年營收與客戶數量逐年成長的同時,居家整聊室也迎來新的營運挑戰,「如何深化與既有客戶的互動,提高顧客回購率,成為我們的關鍵課題,」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說,當時公司經常接獲舊客戶的主動詢問,引發團隊重新省思,在舊客經營上該如何從被動回應轉為主動經營、吸引更多回頭客使用服務?但在過程中卻發現,傳統使用Excel表格管理顧客互動的方式,已經很難滿足這樣的業務需求。

導入Vital CRM,以系統強化客戶經營力

居家整聊室最初在設計Excel表格欄位時,其實參考了RFM客戶分析模型,希望這份表格能兼具記錄與再行銷的功能,但實際執行上卻免不了面臨人工輸入資料的挑戰,包括資料正確性與即時性難以保證、缺乏統一的資料記錄邏輯、同仁自行添加欄位等。

這些問題導致Excel表格最後僅剩下基本的記錄功能,很難從中篩選符合特定條件的客戶進行再行銷,也不容易對新進業務同仁進行教育訓練,因為他們雖然能取得客戶名單,卻無法辨識客戶的最新狀態和互動歷程。

為此,居家整聊室決定導入CRM,以系統取代人工作業,提高舊客經營的效率與成效。鄭博元表示,在評估多款 CRM 系統時,叡揚系統開放式 API 設計最能對應他對未來系統整合的藍圖規劃,亦能有效解決既有手動流程導致的資訊落差與溝通延誤等問題。後續功能驗證階段,他發現 Insight 模組的分析設計具備清晰的管理理論依據,進一步展現系統的專業深度與實務價值,加上叡揚在業界的口碑與多產業服務經驗,最終促成了雙方的合作。

3F0A2745.JPG
居家整聊室創辦人鄭博元運用數位工具解決團隊營運痛點,進一步開啟全新的商業想像與合作契機。
圖/ 數位時代

應用階段1》聚焦深化客戶互動與業績管理,創造4大效益

居家整聊室採兩階段循序漸進的策略,逐步擴大系統應用成效。第一階段聚焦於強化客戶互動與業績管理,第二階段則拓展至全面性的數據整合,串起客戶從初次加入會員到最終完成交易與付款的完整作業流程。

黃恩頡進一步說明,第一階段的應用以業務和管理團隊為主,業務團隊透過Vital CRM瀏覽客戶資料與商機名單、詳實記錄每次客戶互動歷程,或根據特定條件篩選目標客戶發送簡訊、主動創造接觸客戶的機會。管理團隊則藉由Insight報表中的關鍵指標,如:轉換率、客戶RFM分數等,定期檢視業績進度及目標達成情況,實現數據驅動的精準管理。

居家整聊室不只提昇顧客回購率,更創造三大管理效益。第一、提升團隊的業務能力。由於Insight模組將商機、消費、負責業務和互動行為整合在一起,使管理團隊可以用數據掌握業務同仁的工作績效,而不是依賴主觀感受,不只溝通變得更順暢,還能據此樹立行為標竿,讓業務同仁更清楚該怎麼經營客戶才能提升業績表現。

第二、保留完整客戶資料,避免因人員異動而造成客戶流失的風險。

第三、為新進業務員打造最佳學習曲線。透過Insight數據分析結果,新進業務員能夠清楚知道成交率與業績目標間的關聯性,提升了主動聯繫客戶的意願和積極程度。此外,還能彈性調整新進業務員手中名單的新舊客戶比重,使其先與舊客戶聯繫、磨練互動技巧,之後隨著專業度提升,再逐步增加新客戶比重。

第四、合理配置顧客資源,最大化商機轉消費的比例。例如,將高品質新客名單分配給超級業務員(Top Sales)、根據轉換率調整業務手上的新客名單等,實現客戶資源的最佳配置。

3F0A2691.JPG
居家整聊室善用數位工具落實經營策略,從資料管理、人才培育到資源配置,全面強化商機轉化力。
圖/ 數位時代

應用階段2》以Vital CRM為核心,打造無縫整合的客戶服務流程

居家整聊室邁向第二階段的應用,即以Vital CRM為核心,整合品牌官網、會員系統、對話機器人、訂單系統及整聊師派單APP等營運系統,讓數據可以自動拋轉至不同系統中,省去不必要的人工登打作業,大幅提升團隊的工作效率。

鄭博元詳細說明如何打造無縫整合的客戶服務流程。他表示,人們經由官網或LINE加入會員後,相關資料會直接匯入Vital CRM,方便業務同仁與新會員聯繫,一旦新會員決定使用服務、也就是商機成功轉化為訂單後,Vital CRM就會將必要資訊拋轉至排班派單系統,自動進入後續服務流程,包括安排居家整聊師到府服務、產出付款連結等,當客戶點選連結完成支付,相關資料隨即回傳至CRM系統,自動更新為結案狀態,形成一個完整閉環的服務旅程。

3F0A2660.JPG
鄭博元(左1)指出,叡揚CRM Insight模組展現教科書等級的邏輯結構,精準對齊團隊管理需求,成為最終導入的關鍵契機。
圖/ 數位時代

展望未來,居家整聊室除了持續深耕到府收納領域,更計劃將自身數位化成果升級為商業解決方案,賦能更多家事服務同業啟動數位轉型。鄭博元強調,導入CRM的價值,不僅是解決內部團隊在舊客經營上的挑戰,更為公司開啟了一扇嶄新的商業大門,日後,若能成功將現行「以Vital CRM整合客戶服務流程」的應用機制轉化商業模式,相信將有機會開拓更寬廣的市場版圖。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