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喝西北風」?科學家發現回收二氧化碳能做成塑膠、從吸管到手提包都能做
真的「喝西北風」?科學家發現回收二氧化碳能做成塑膠、從吸管到手提包都能做

近日,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這一成果目前尚處於實驗室階段,但估計離「喝西北風就能飽」的日子也不遠了。

雖然二氧化碳總與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緊密相連,它的「就業崗位」可能比你想像得要豐富。作為一種上好的原材料,除了保障糧食安全,二氧化碳在減少化石燃料和塑膠製品的使用上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太陽眼鏡
圖/ Pangaia

在你眼前的這一副太陽眼鏡,它的鏡片就來自回收的二氧化碳。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可以被轉化為乙烯——製造塑膠的基本成分。

運動鞋、瑜伽墊、洗髮水、洗衣粉、牆壁油漆……許多我們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事物,都有化石燃料的參與。據估計,這樣的產品至少有6000種,但實際數字可能要大得多。

Fast Company
圖/ Fast Company

和太陽眼鏡一樣,這些產品也可能由回收的二氧化碳製成,許多公司都在做這件事並嘗試將它商業化和規模化。

在化石燃料外,以更好的方式獲得碳

製造二氧化碳太陽眼鏡的技術來自於初創公司Twelve。Twelve是最早將「人工光合作用」商業化的公司之一,該公司使用可再生電力和水,從二氧化碳中製造碳並將其轉化為乙烯等化合物。

Twelve.
圖/ Twelve.

除了太陽眼鏡,Twelve還在開發更多捕獲和利用二氧化碳的技術,拓寬業務範圍,使更多產品都不再使用原油、天然氣或煤炭。據Twelve聯合創辦人Flanders,這些基於二氧化碳的產品在質量和性能上將與傳統產品相同。

許多大公司也在考慮與Twelve合作,更少地使用化工產品並降低碳足跡。

今年7月,寶僑與Twelve合作開發以二氧化碳為原料成分的去漬洗衣粉;去年,Twelve與梅賽德斯-賓士合作,用回收的二氧化碳製造了首個汽車零件。一輛新車含有大約300公斤的聚合物,這些幾乎都可以用二氧化碳製造,即使是電動汽車也是如此。

Twelveg
圖/ Twelve.

此外,Twelve還製造了另一種「碳轉化」裝置,適用於已經捕獲二氧化碳的工業場所。化石燃料公司Shell、Repsol和SoCalGas都與Twelve開展了小型試驗。在投資者的壓力和更嚴格政策的催動下,這些公司急於尋找減少自身生產排放的方法。

而被回收的二氧化碳,似乎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今年8月9日,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氣候報告發布,這份評估明確指出,現代社會對化石燃料的持續依賴,正在以2000年來前所未有的速度使全球暖化。相比於1850-1900年,目前全球表面溫度升高了約1.1°C。

「氣候變化正在發生,人們的確感受到了。這份報告只是向大眾提供了科學驗證,告訴他們:是的,你感受到的是真的。」一位加拿大環境部氣候學家指出。

與此同時,IPCC報告強調了更為重要的一點:現在採取積極行動,許多最可怕的氣候變化的影響仍可避免。這也是回收二氧化碳並將之商用的意義。Twelve聯合創辦人Flanders認為:

我們不會擺脫碳基材料。它們都在我們身邊。但是我們可以以更好的方式獲得碳。你不需要使用化石碳來獲取它。

從生活到工業,如何捕獲二氧化碳

像Twelve這樣的公司不止一家。更好地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價值、可銷售的產品,是越來越多公司和研究人員在付諸努力的。從飲料服飾到建築建材,他們試驗了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Air Carbon
圖/ Air Carbon

同樣推出減碳太陽眼鏡的Newlight Technologies,和Twelve的方法有所不同。他們花了十多年時間,利用一種海洋微生物開發了一種名為「Air Carbon」的材料。這些微生物以甲烷和二氧化碳為食,並將它們轉化為天然聚合物,使其像塑膠一樣成型。

AirCarbon可用於製作吸管、餐具、手提包和太陽眼鏡。

Air Carbon
圖/ Air Carbon

Newlight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快速擴大生產以降低價格。它目前的產品範圍從6.99美元的餐具套組到520美元的手提包——比目前市場上的傳統同類產品貴不少。

Newlight首席執行長Mark Herrema也意識到了這一點:

如果你真的想對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你必須專注於性能、價格以及可擴展性。否則,這只是一個好想法,那還不夠好。

食品和時尚這類零售品牌,只是Newlight戰略的一小部分。為了擴大業務和維持生存,該公司正在與其他品牌展開合作談判。

位於布魯克林的Air Company團隊則推出了負碳伏特加。他們利用太陽能和特殊催化劑,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然後將氫氣與回收的二氧化碳結合,生成酒精和水,最後一步是通過蒸餾除去水,只向大氣中排放氧氣。每生產一瓶伏特加,就從空氣中去除一磅的碳。

Xprize
圖/ Xprize

但價格依舊是個不可忽略的問題,750毫升瓶裝的負碳伏特加售價65美元,知名伏特加品牌Absolut的相同規格約為20美元。誰願意為環保伏特加支付如此高的價格?據CNBC,它嘗起來就像普通的伏特加。

而在建築工業領域,二氧化碳排放物可以被轉化為替代燃料、增強型混凝土、碳纖維和其他寶貴材料。

Carbon Built團隊的核心技術源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們將工業二氧化碳排放物嵌入混凝土之中,這種混凝土在性能和成本上與傳統混凝土相近,且沒有碳稅或罰款之慮。

英國的CCM團隊則希望在各個行業中更好地利用捕獲的碳。CCM耗資250萬美元研發了一台機器,這一機器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沉澱碳酸鈣,用於紙張塗料、塑膠、藥品、食品、牙膏及其他產品。CCM團隊成員Imbabi認為:

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創建一個足夠大的去處,來化解全球每年400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僅靠水泥做不到這一點。

CCM
圖/ CCM

以上這些公司或團隊,都有較為成熟的技術在身,但共同面臨著二氧化碳回收行業存在的問題——短期內難以規模化、單打獨鬥成效甚微、成本偏高導致售價也高,這些問題糾纏在一起,看起來成了死結。

一場碳技術經濟的競賽

還是那句老話,發展造成的問題只能讓發展本身去解決。碳中和是一項長期的、廣泛的事業。

比爾·蓋茲提出過碳中和的關鍵理念「綠色溢價」,即會產生碳排放的產品與不會產生碳排放的替代品之間的成本差異。

「綠色溢價」越高,離零碳未來就越遠,尤其對於能源需求不斷增長的低收入國家來說。了解哪些領域存在綠色溢價,哪些因素造成了綠色溢價,以及如果綠色溢價已經很低,還有什麼原因阻撓了零碳產品的應用,都將對碳中和進展起到關鍵作用。

一般來說,有三種辦法來降低「綠色溢價」:政府調控、公司和投資者承諾、個人購買更多清潔產品推動市場發展。這需要體現在發電、生產、農業、交通物流、日常生活等各個方面。

所以,環保的死結需要各方協力並用時間去耐心解開。環保本身就是一個行業,有人買單的同時也有人得利,技術、政策和市場都是重要的影響因子。

美國能源部已經在碳捕集、儲存和利用技術上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其中包括對多項研究和開發計劃的資助,國際能源署預測這在六年內會促成10億美元的新投資。

加拿大初創公司Carbon Cure正與全球約150家混凝土工廠合作,將回收的二氧化碳引入現有的生產設施。據其創辦人稱,它能提供環境和經濟兩方面的利益。如果屬實,那麼它天然具有競爭優勢——即使一家公司不關心氣候變化,但它總是希望省錢的。

Carbon Cure
圖/ Carbon Cure

Newlight則試圖讓客戶確切地知道他們的購買行為消除了多少碳。該公司已與IBM合作,使用其區塊鏈技術來跟蹤製造過程的每一步及其碳足跡。Newlight首席執行長Mark Herrema表示:

大多數人都想做點好事,問題是缺乏資訊。當你買一件T-shirt時,你不知道有700毫升水被用來製作它。如果你知道這件是700毫升,那件是7毫升,這可能會影響你的決策。所以我們想在碳方面做同樣的事情。

我們討厭有些公司為了環保讓渡消費者利益的行為,也看膩了那些巧立名目卻不做實事的作秀。但環保終究是為了未來的事業,我們不僅不能停止在環保方面的努力,還要在發展中大浪淘沙,按照自然規律完成一場碳技術經濟的競賽。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熱門焦點】

1.統一首開300坪大店型!優質生活館與複合店差在哪? 羅智先看準哪塊商機?
2.PX Pay一年嗶出600億元超越街口、Line Pay,全聯林敏雄為何說:電支5年內都是賠錢貨?

最新10月號雜誌《無程式碼時代來了!》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