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成專欄】零售業打造多元金融場景,傳統銀行如何接招?
【劉奕成專欄】零售業打造多元金融場景,傳統銀行如何接招?

若只用類似方式吸引同一群消費者,最終可能只是「在同塊乳酪上東挖西搶」。金融業如何拓展與品牌企業共好的新商機?

為了在變動市場掌握商機,企業常以「生態圈」為發展目標,希望透過多元面向的「合作」,結盟更多合作夥伴,攜手加深與客戶的黏著度、擴大自家業務範疇。在商場上,具有知名度、廣大會員、高消費頻次或消費力客戶的品牌企業,必然是眾多企業的潛在合作對象。

「乳酪只有一塊,誰有本事搬走?」好比數十家銀行競逐刷卡消費活動,或尋求跨售金融產品機會,要從中做出差異化,實屬不易。若是不嘗試改變,僅模仿同業做一樣的事,想創新更難如登天。

CREDIR CARD
信用卡與多元支付是現在金融業的一大熱門市場,眾家銀行都推出自家的刷卡活動。
圖/ shutterstock

先買後付的「無卡」業務,鎖定800萬人商機

金融業者首先必須跳脫既定思維及傳統做法,例如鎖定無卡客群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服務,近年全球多家大型企業進軍BNPL領域,像是支付巨頭PayPal併購日本Paidy。而在台灣市場,中租集團在2018年推出的無卡分期及零卡分期服務,於市場投下震撼彈,預估2021年的全年交易額將成長至新台幣200億元。

BNPL服務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電商平台支付手續費(3~5%)給BNPL公司,提供客戶免費分期3~4期及延後付款機制。第二類則由消費者自行支付分期手續費給BNPL公司。
在台灣常見的是後者。多數人疑惑,為何有消費者願意多支付分期手續費,而不直接使用信用卡?

原因是在台灣仍有800萬名未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例如自由工作者、藍領等非穩定月收入身分,或是有信用卡但信用額度不足,以及純粹不想在電商平台留下信用個資的用戶,而當既有銀行不願意承作,或不知如何服務時,則留給FinTech(金融科技)企業拓展業務的好機會。

master-card-visa-credit-card-gold-164501.jpg
「先買後付」雖然要支付手續費,但仍受消費者青睞,原因是能照顧到那些無法申辦信用卡的消費族群。
圖/ pexels

電商業者提供消費者BNPL的支付選擇時,會帶來兩大好處:一來是擴大客群,再來則是降低成本。

從降低成本來看,原先在電商平台使用信用卡結帳的消費者,若有部分交易改以BNPL方式結帳(消費者自行承擔分期手續費模式),電商平台可以省下信用卡收單手續費(1.8~2.5%),若是高期數分期交易,更可省下逾4%成本,倒帳風險則由BNPL公司依據信用評核及風控機制自行承擔。

在可預期的未來,BNPL業務將更蓬勃發展,而銀行的傳統信貸、信用卡分期業務會面臨更大挑戰。

跨業生態圈,更細緻的金融服務

近年國內有許多零售業、電商跨足金融領域,無非是希望在本業外拓展金融服務收益,畢竟人再怎麼能吃,胃也就一個這麼大。若能精準跨售數十萬或上百萬元的信用貸款、保險,甚至換匯服務,可望帶入龐大金融收益。

更進一步來說,若能跨出自家場景,掌握消費者在不同場景的支付金流及偏好,更有助本業的發展。 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執行時需留意「排他性風險」,尤其當電商在挑選FinTech服務合作對象時,多會考慮競合關係,若股東有同業存在,恐衍生自家客戶被移轉,或壯大競爭對手的擔憂。

反倒是沒有包袱或明顯股東色彩的FinTech業者,維持中立、無害形象而相對容易被接受。零售、電商業者切入金融服務,關鍵在於打入更多生活消費場景。 初期從自家場景做起,逐步切入互補性外部場景,最後藉由會員基本盤優勢與同性質外部場景共榮共好。

LINE BANK
LINE開設LINE Bank,跨入金融領域,從消費者的生活場景切入,這便是達到快速擴散、傳播效果的例子之一。
圖/ LINE BANK

生態圈的推展,首要與數百萬會員的巨型企業合作(你、我當下腦海中浮現的消費性品牌),亦隨消費族群行為演進而分眾化,當消費者相信朋友推薦、KOL(關鍵意見領袖)網紅、YouTuber介紹、勝過企業自身大外宣時,電視、戶外廣告等無差別固定式曝光的行銷模式顯得緩慢,有互動機制的社群媒介更顯重要,除了Facebook粉絲團、Instagram、TikTok外,更多的是揪團吃飯、看展等個人細緻化服務。

最後則是未來的金融生態圈。當DeFi(去中心化金融)、區塊鏈遊戲(Play to Earn)及Metaverse(元宇宙)等逐漸普及,對於活在實體世界的既有金融業者,將不得不面臨兩個關鍵議題:「在去中心化機制下,金融服務回歸個人時,能參與並扮演什麼角色?」及「虛實資訊流及金流整合驗證後,如何提供改善後的金融服務?」

Netflix熱門影集《魷魚遊戲》裡的老爺爺曾言,「我決定要回去遊戲,反正我活不久了,與其像這樣等死,說不定我還能拿第一名。」與其固守傳統金融服務、如秋葉逐漸凋零,不如起身與新世代消費者一同踏上冒險旅程。

最新11月號雜誌《台灣生技新版圖》馬上購:傳送門
「電子雜誌」輕鬆讀:傳送門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