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只用類似方式吸引同一群消費者,最終可能只是「在同塊乳酪上東挖西搶」。金融業如何拓展與品牌企業共好的新商機?
為了在變動市場掌握商機,企業常以「生態圈」為發展目標,希望透過多元面向的「合作」,結盟更多合作夥伴,攜手加深與客戶的黏著度、擴大自家業務範疇。在商場上,具有知名度、廣大會員、高消費頻次或消費力客戶的品牌企業,必然是眾多企業的潛在合作對象。
「乳酪只有一塊,誰有本事搬走?」好比數十家銀行競逐刷卡消費活動,或尋求跨售金融產品機會,要從中做出差異化,實屬不易。若是不嘗試改變,僅模仿同業做一樣的事,想創新更難如登天。
先買後付的「無卡」業務,鎖定800萬人商機
金融業者首先必須跳脫既定思維及傳統做法,例如鎖定無卡客群的先買後付(Buy Now Pay Later,BNPL)服務,近年全球多家大型企業進軍BNPL領域,像是支付巨頭PayPal併購日本Paidy。而在台灣市場,中租集團在2018年推出的無卡分期及零卡分期服務,於市場投下震撼彈,預估2021年的全年交易額將成長至新台幣200億元。
BNPL服務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是由電商平台支付手續費(3~5%)給BNPL公司,提供客戶免費分期3~4期及延後付款機制。第二類則由消費者自行支付分期手續費給BNPL公司。
在台灣常見的是後者。多數人疑惑,為何有消費者願意多支付分期手續費,而不直接使用信用卡?
原因是在台灣仍有800萬名未持有信用卡的消費者,例如自由工作者、藍領等非穩定月收入身分,或是有信用卡但信用額度不足,以及純粹不想在電商平台留下信用個資的用戶,而當既有銀行不願意承作,或不知如何服務時,則留給FinTech(金融科技)企業拓展業務的好機會。
電商業者提供消費者BNPL的支付選擇時,會帶來兩大好處:一來是擴大客群,再來則是降低成本。
從降低成本來看,原先在電商平台使用信用卡結帳的消費者,若有部分交易改以BNPL方式結帳(消費者自行承擔分期手續費模式),電商平台可以省下信用卡收單手續費(1.8~2.5%),若是高期數分期交易,更可省下逾4%成本,倒帳風險則由BNPL公司依據信用評核及風控機制自行承擔。
在可預期的未來,BNPL業務將更蓬勃發展,而銀行的傳統信貸、信用卡分期業務會面臨更大挑戰。
跨業生態圈,更細緻的金融服務
近年國內有許多零售業、電商跨足金融領域,無非是希望在本業外拓展金融服務收益,畢竟人再怎麼能吃,胃也就一個這麼大。若能精準跨售數十萬或上百萬元的信用貸款、保險,甚至換匯服務,可望帶入龐大金融收益。
更進一步來說,若能跨出自家場景,掌握消費者在不同場景的支付金流及偏好,更有助本業的發展。 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執行時需留意「排他性風險」,尤其當電商在挑選FinTech服務合作對象時,多會考慮競合關係,若股東有同業存在,恐衍生自家客戶被移轉,或壯大競爭對手的擔憂。
反倒是沒有包袱或明顯股東色彩的FinTech業者,維持中立、無害形象而相對容易被接受。零售、電商業者切入金融服務,關鍵在於打入更多生活消費場景。 初期從自家場景做起,逐步切入互補性外部場景,最後藉由會員基本盤優勢與同性質外部場景共榮共好。
生態圈的推展,首要與數百萬會員的巨型企業合作(你、我當下腦海中浮現的消費性品牌),亦隨消費族群行為演進而分眾化,當消費者相信朋友推薦、KOL(關鍵意見領袖)網紅、YouTuber介紹、勝過企業自身大外宣時,電視、戶外廣告等無差別固定式曝光的行銷模式顯得緩慢,有互動機制的社群媒介更顯重要,除了Facebook粉絲團、Instagram、TikTok外,更多的是揪團吃飯、看展等個人細緻化服務。
最後則是未來的金融生態圈。當DeFi(去中心化金融)、區塊鏈遊戲(Play to Earn)及Metaverse(元宇宙)等逐漸普及,對於活在實體世界的既有金融業者,將不得不面臨兩個關鍵議題:「在去中心化機制下,金融服務回歸個人時,能參與並扮演什麼角色?」及「虛實資訊流及金流整合驗證後,如何提供改善後的金融服務?」
Netflix熱門影集《魷魚遊戲》裡的老爺爺曾言,「我決定要回去遊戲,反正我活不久了,與其像這樣等死,說不定我還能拿第一名。」與其固守傳統金融服務、如秋葉逐漸凋零,不如起身與新世代消費者一同踏上冒險旅程。
責任編輯:吳佩臻、林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