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今(16日)舉辦第十屆工研院院士授證典禮,今年共選出5位院士,包括旺宏董事長吳敏求、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楊泮池、台衫投資管理顧問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更選出首位女性院士——生技公司Onward Therapeutics董事長暨執行長葉常菁。
不只是首度選出女性院士,這次更首度邀集歷屆院士舉辦論壇,探討國際淨零排放的趨勢,產業界指出,淨零可以帶動技術創新的機會,但同時也不能忽略中小企業的減碳課題。
選出5位院士,聚焦在半導體、醫療產業
對於獲頒院士,吳敏求說,「這是責任的開始,」他從白手起家創立記憶體廠旺宏,23年前從美國回台創業,跟股東募集24億台幣,靠自己努力做到今天成果;同時旺宏是首家率先將統計及電腦運算系統,導入半導體製造,開啟數位轉型先河,對台灣半導體產業有深遠的影響。
成為工研院首位女性院士,葉常菁說,「接到消息很驚訝,是工研院十年以來第一位女院士,」同時她也特別謝謝當年晟德董事長林榮錦說服她回來台灣創辦智擎,即便後續因經營權之爭離開智擎,但後續在瑞士創立Onward Therapeutics,取名有「向前邁進」的意思,持續開發癌症新藥。
雖然目前事業重心在歐洲,但葉常菁也同時接任台灣生技產業副理事長,希望協助台灣生技產業能夠國際化。同時,她也是台灣女董事協會一員,希望工研院選出更多女院士。
身為臨床醫生的楊泮池長期投入防治國病肺癌,以及早期診斷與預防疾病,他認為,台灣有很強的ICT產業,可以跟醫療結合發展智慧醫療,目前也著手幫忙國內建精準健康大平台,讓台灣的生醫產業能夠在國際上競爭。
淨零議題「沒有人是局外人」,產業憂中小企業不懂減碳
此外,因應國際2050年淨零排放的趨勢,工研院首度邀集歷屆院士舉辦論壇,今年入選的蔡力行、楊泮池與吳錦城也都加入討論。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指出,「淨零排放議題上,沒有人是局外人,也沒有一件事情可以被忽略,」在2050年淨零排碳的路徑上,從現在到2030年,希望透過現有技術積極布建,2030~2050年則需要有創新技術的突破,如氫能、CCUS(碳捕捉再利用與儲存)技術。
「碳中和若不做,連人類的生存都有問題!」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認為,不要只當心增加成本,對台灣企業來說也是個機會,例如為達到碳中和,在製程、產品上需要有新技術與新設備,像台積電、台達電與台泥皆投入減碳相關事業,「 企業應把每年賺的錢,拿出一部分做減碳, 」但目前台灣在減碳上處於末段班,是值得擔憂的事。
此外,台灣是製造大國,但多數中小企業不知道怎麼減碳,朱志洋建議,工研院內部有很多平台資源,應該輔導中小企業做碳盤查。他也呼籲,政府應編列預算給工研院,透過專款專用的方式,一年撥10至20億都不算多,減碳必須長期做才有效果。
「 減碳最好的經濟理由是電動車發展! 」吳錦城認為,電動車不僅節能減碳,也讓台灣的ICT資通訊技術往下走。另外ICT資通訊技術可以跟工研院綠能所結合,推動更多智能電網應用。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則認為,台灣在零碳議題上處於較吃虧,因為台灣是外銷導向國家,各國制定碳稅、碳費、碳費、碳關稅等是一種處罰的方式,台灣必須面對。
長遠來看2050年淨零排放很挑戰性,但苗豐強也從台灣的能源轉型看見機會,像是台灣預計2025年天然氣發電佔比達50%,像是液化天然氣(LNG)釋出的「冷能」可以好好善用。一般來說,冷能可直接利用於低溫發電、乾冰製造、超低溫冷凍、海水淡化等方面。
蔡力行則說,人類的能源使用無所不在,從使用智慧手機到未來進入元宇宙的虛擬世界應用的能源使用可能更巨大,未來聯發科也會使用能源效率更高的IC。
他認為,在企業節能減碳議題上,政府需要有更明確的規範,短期來說,每家公司要多一點社會責任與良心;長期來看,技術仍是最根本的,像是開發更潔淨的能源等。
責任編輯:錢玉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