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達內部碳價收300美元、端出逾200項節能方案!為何要自找麻煩做減碳?
台達內部碳價收300美元、端出逾200項節能方案!為何要自找麻煩做減碳?

「面對歐盟碳邊境稅法令,我覺得大家應該從現在起關注!」台達永續長周志宏強調。今年以來,淨零排放(Net Zero)變成熱門關鍵字,企業從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到響應國際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如何做好碳管理成為各企業關注的事。

電源供應器大廠台達於17日參加資誠永續服務公司舉辦「淨零排放新解方 低碳轉型大未來」論壇,即便台達不是排碳大戶,卻成為台灣首家通過科學基礎減量(Science Based Targets,以下簡稱SBT)審查的企業,甚至訂定每噸高達300美元(新台幣8,339元)的碳價,力拚2030年碳中和,台達要如何做到?

台達永續長周志宏
今年台達、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華碩等8家企業組成「台灣氣候聯盟」,周志宏表示,成立聯盟主要目標——帶動供應鏈減碳。
圖/ 陳映璇攝影

策略一:參與國際倡議,台達從通過SBT審查起步

台達長期關注氣候變遷,並積極參與國際倡議活動。早在2015年參加巴黎氣候峰會COP21做了「We Mean Business」承諾,宣示SBT企業自主減碳等倡議,當時台達內部經營團隊就在思考,不能只是喊口號,而是要真正落地,「剛開始很痛苦,因為SBT本身的科學化方法也還沒出來,」周志宏說。

SBT是由碳揭露專案(CDP)、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等共同創立「科學基礎減量目標計畫」,推動企業以科學方法做碳管理。

兩年後,2017年SBT科學化方法出爐,台達也找上資誠作顧問,共同訂定目標,並在同年10月通過SBT審查,成台灣首家通過SBT的企業。「這一步對於台達怎麼接軌國際有很大的影響,理解到國際倡議該怎麼落實。」

策略二:不光「買」綠電憑證,身體力行做自主節能

在減碳上,台達主要有三大方向,包含自主節能,光2020年實施234項節能方案,減少9328噸二氧化碳;自建太陽能發電設施減少1.7萬噸二氧化碳;而購買綠電憑證(T-REC)與簽訂購電協議(PPA)則減少22萬噸碳。

台達與台汽電綠能簽訂長期綠色購電協議,採購台汽電集團風力發電裝置量7.2MW
台達與台汽電綠能簽訂長期綠色購電協議,採購台汽電集團風力發電裝置量7.2MW,每年轉供台達使用約1,900萬度綠電。
圖/ 台達電

很多人會問買綠電憑證就好,為何這麼費力做節能? 」周志宏認為,像是空調節能、製程改善等,都是一個公司的基本管理能力培養,「這些東西可以影響我20~30年,裡面有非常多的know-how(知識),『節能』後來也變成我們的生意。」

策略三:實施內部碳價,每噸碳收300美元

為了更進一步推動內部減碳,今年起台達訂定企業內部碳價每噸300美元,若以環保署預計每噸碳費收100元的基準來看,台達的碳定價顯然高非常多,周志宏表示,「收的碳費要用在R&D研發、節能減碳,甚至是開發新技術。」

制定企業碳價,可以知道在碳上花了多少成本。即便減碳可能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周志宏認為,這是可以跟客戶討論,「正因為客戶要求(供應鏈)使用百分百再生能源,大家應共同承擔。」

此外,近期台達、台積電、友達、台灣微軟、光寶科技、宏碁、和碩、華碩等8家企業近期組成「台灣氣候聯盟」,周志宏表示,成立聯盟主要目標——帶動供應鏈減碳,訂定未來節水、減廢與節能的目標。

歐盟碳關稅將上路,建議:企業儘早做碳盤查

面對國際上,歐盟提出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俗稱「碳關稅」,預計2023年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也就是說未來輸歐的產品,若碳排放越高,要繳交的碳稅就越多。

火力發電廠
面對國際徵收碳關稅的趨勢,周志宏認為,企業應該從現在起開始掌握生產的碳排量。
圖/ MC-Bauchemie官網

周志宏認為,企業應該從現在起開始掌握生產的碳排量,「2023年就要提交碳盤查數字,代表2022年數字要出來,若還不做準備,連參考的數字都沒有。」

不過,碳邊境調整機制也有減免措施,若進口商在國內已支付碳費就能獲得抵減。目前環保署正在擬定碳費機制,企業本身也能導入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盤查機制,找出節能減碳的方法。

最後周志宏呼籲,政府應盡快規劃好碳費機制,讓企業意識到「碳是有成本的」,寧可台灣政府自己把錢收進來,也不要把錢繳到國外去。

責任編輯:錢玉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