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家樂福都衝刺線上佈局,零售媒體廣告成新趨勢!一次看懂到底是什麼?
全聯、家樂福都衝刺線上佈局,零售媒體廣告成新趨勢!一次看懂到底是什麼?

隨著家樂福(Carrefour)買下頂好(Welcome)、全聯併購大潤發,台灣的零售市場迎來新霸主之戰。這場零售業的大洗牌,不只是線下通路的競逐,更關乎「新零售」的規模佈局。

2016年,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拋出「新零售」的概念,直言「純電商時代」很快就會結束,未來十年,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這一說——線上和線下物流必須結合,完成全通路的佈局與服務,這就是新零售。

馬雲_shutterstock_1072679873.jpg
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2016年即提出「新零售」的概念,他認為線上與線下物流必須結合,未來不再有單純的線上電商。
圖/ ShutterStock

受惠於疫情,新零售市場蓬勃發展,各大零售商致力為消費者提供無縫的購物體驗,實現全通路規模經濟;不僅如此,如亞馬遜、沃爾瑪、家樂福等零售巨頭,也開始發展「零售媒體聯播網(Retail Media Network, RMN)」,在自家的線上購物平台中,開發廣告版位,為廣告主提供全新的媒體選項。

據權威機構eMarketer數據預測,2021年美國零售媒體廣告支出,將增長53.3%,首度突破300億美元(相當於八千億台幣),佔整體數位廣告市場的14.9%,儼然躍升為數位廣告市場中,增長最快的媒體之一。究竟RMN廣告是什麼,為什麼興起、有什麼優缺點?TenMax將透過本篇文章,帶你快速掌握。

一、什麼是「零售媒體廣告(Retail Media Ads)」?

簡單來說,零售媒體廣告包含線上與線下兩類,前者指的是零售商在自家的APP、購物平台上開放的廣告版位;後者則是實體門市的DOOH廣告(Digital Out-of-Home,指消費者在家外接觸到的廣告)與店內(In-store)所展示的廣告。

2021年數據指出,九成的零售媒體廣告支出,發生在零售商的電子商務平台上,其餘才是線下門市的DOOH與In-store廣告等格式。因此,本篇文章的內容,將著重於零售商的電子商務平台。

有點抽象?讓我們以全聯為例說明吧!

全聯旗下有「全聯線上購」和「全聯PXPAY」兩大APP,以及「PXGo!全聯線上購」的線上購物網站,當消費者有意線上訂購全聯蔬果、生活用品等,就可以進到上述的APP與網站進行查詢與購買。如下圖所示,現在,搜尋結果頁僅會呈現商品的列表。

01 PXGo!.png
圖/ PXGo! 全聯線上購。

未來,若全聯發展零售媒體廣告,那麼商品列表中或是網頁兩側、下方,便會展示由品牌購買的廣告。如圖所示,由品牌廣告主購買的廣告,會在頁面中顯示「贊助(Sponsored)」字樣:

零售媒體廣告將可以出現在有購物需求的消費者面前,除了根據關鍵字推薦產品外,品牌廣告主也可以利用該零售商搜集的用戶資料,進行精準的受眾鎖定與個人化推薦。

如果讀到這裡,你已經能理解零售媒體廣告是什麼,那麼你應該也能想像,何謂「零售媒體聯播網(Retail Media Network, RMN)」。 RMN指的就是各個零售商所發展的廣告系統平台,用以搜集、整合、應用自家擁有的第一方數據,並且執行站內外媒體的程序化廣告購買流程。

二、零售媒體廣告,為什麼興起?

根據Ad Age引用的報告顯示,81%的快速消費品(CPG)品牌,計劃在明年(2022)增加對零售媒體的投資;與此同時,調研機構Forrester指出,隨著行銷人員愈來愈倚靠「第一方數據」,明年全球零售媒體廣告銷售總額,預計將可攀達500億美元,份額驚人。

零售媒體廣告之所以興起,主要基於以下兩大原因:

1.新零售電子商務盛行

疫情影響,大量消費者轉往線上購物,例如在歐洲,消費者投入在線上購物的金額,較疫情前增長了80%。眼光回到台灣,疫情期間,家樂福的每日線上訂單突破上萬筆,線上購物會員更在10個月內激增100萬人次,整體電商業績翻3倍成長。

不只家樂福,全聯也在今年一月與Ubereat和Foodpanda合作,推動雙平台「小時達」外送服務,線上購物客單價成長4成、訂單量成長6成,回購率更超過7成以上,市場表現十分卓越。

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已然轉變,即使進入後疫情時代,新零售電子商務仍將持續發展:六成消費者表示,疫情過後,他們仍將持續線上購物的購物習慣;另一方面,更有超過九成的零售品牌,計畫部分移用實體店面的行銷預算,轉而投入線上銷售。種種可見本地和全球性的電子商務,將在未來保持盛行熱度,使得零售媒體廣告潛力無窮、值得期待。

2.第一方數據成行銷指南針

近年來,全球使用者隱私意識抬頭,不僅Google宣布2024年前禁用第三方Cookie,蘋果iOS系統也陸續祭出各式的用戶資料共享限制,可預見第三方數據的搜集與採用,將面臨愈來愈多的挑戰,第一方數據因此顯得更加可貴。

03 1st_2ed_3rd party data.png
圖/ TenMax

三、我是零售商,我該發展站內廣告嗎?

新零售媒體廣告無疑將成為近五年的重點趨勢,據eMarketer預測,美國新零售媒體市場將在未來三年成長53.4%、31.4%、26.4%,幅度可觀;不只美國,全球零售媒體廣告支出也正快速增長。

04 Retail Media Growth.png
圖/ Marketer,TenMax重製

因此,建議具規模的零售品牌,可逐步發展RMN計畫,掌握以下兩點優勢:

1.開創全新且高利潤的獲利模式

隨著電子商務市場中,競爭者愈來愈多,零售商的當前目標在於擴大市佔規模以及開拓新的財源。零售媒體廣告獲利模式清晰,市場潛力與需求龐大,值得投入發展。

2.深化與品牌主之間的合作關係

當零售商進一步發展廣告媒體,面向品牌時,將不再只是單純的通路,而能成為可靠的供應商夥伴、媒體平台、資料經銷商以及技術供應者,深化與品牌間的長期合作與互信互利。

四、我是廣告主,我該投入零售媒體廣告嗎?

線上廣告已進入全通路佈局的時代,廣告主應掌握各式廣告平台,發展360度行銷策略。尤其新零售平台,更是重要的數位接觸點,能有效觸及有立即購物需求的受眾,並即時、直接地引導消費者完成轉換。具體而言,廣告主可透過零售媒體廣告,獲得以下好處:

1.實際衡量廣告預算與銷售成果間的關係

品牌投放零售媒體廣告,最有感的好處在於:能夠更容易地釐清廣告支出與銷售額之間的關聯。由於廣告出現在銷售發生的地點,因此能更有依據地將銷售成長,歸因於特定的廣告操作,衡量成效並調整後續的投放策略。

2.使用零售商大量且獨家的消費者資料

如前所述,零售商媒體可應用來自銷售點的第一方數據,這代表著品牌投入零售媒體廣告,可達到更加個性化且準確的投放效益。舉例而言,家樂福電商服務推出至今,已吸引300萬會員,平均每八個台灣人,就有一位曾在家樂福購物並留下資料;品牌若於家樂福電商平台投放廣告,將可直接使用這些用戶數據。

05 RMN win-win.png
圖/ Criteo,TenMax重製

五、新零售媒體的挑戰與隱憂

聽起來,新零售媒體廣告,簡直是完美無瑕的行銷神器?事實上,零售媒體也存在著隱憂:

1.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如前所述,零售媒體背後的概念是「數據為王」,這代表著,僅有大規模、高流量、多會員的大型零售品牌,有機會在市場中插旗分利;至於沒有預算、不夠知名的小型零售品牌,就只能在一旁咬牙觀望了。

2.RMN基礎建設,對零售商而言是全新領域

即使零售品牌規模龐大,但說到「建立一個自家的廣告投放系統」,對於零售商而言仍是個全新的陌生領域。如何建構符合程序化廣告競購需求的平台,是有意發展媒體廣告事業的零售商,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目前市面上已有Criteo、PromoteIQ等大型廣告商,可以直接為零售商導入外部協助,達成販售廣告的目標;而本地零售商,也可尋找當地的廣告科技供應商,以發展RMN的基礎建設。

新零售即將邁入全球化與規模化發展,在「數據就是金錢」的行銷年代,大型零售商勢必將邁向零售媒體廣告的大未來,建置自家的RMN,協助廣告主利用自家資料庫以及高潛力廣告版位,精準出擊、有效獲客!身為行銷人,更需密切關注這個發展迅速的新興廣告市場,以便搶佔先機,納入品牌的行銷規劃之中。

參考資料:CriteoeMarketer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TenMax

責任編輯:吳佩臻

關鍵字: #大數據行銷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