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與Meta企業協作軟體整合!雙方用戶數相差35倍,不怕吃虧嗎?
微軟與Meta企業協作軟體整合!雙方用戶數相差35倍,不怕吃虧嗎?

Facebook 母公司Meta近日動作頻頻,可以看到他們結盟各式各樣的產業、公司。零售業者家樂福就是其中一間合作夥伴,根據《數位時代》報導,Meta將協助家樂福的數位轉型,未來包含台灣在內的家樂福全球9 據點,無論是內部溝通、員工訓練,還是對外的顧客關係維護、推廣行銷等等,都能看到Meta旗下Facebook、Whatsapp或Messenger等產品的身影。

而在11月初,Meta再拋出另一個重磅消息:Meta 與微軟(Microsoft)各自的企業溝通與協作軟體——也就是Workplace和Teams——雙方的功能將整合在一起。 但這兩間科技巨頭,為什麼會在這個領域攜手合作?

Facebook 改名 Meta
圖/ Dima Solomin on Unsplash

Workplace與Teams合作,Meta實為最大受益者

來自使用者端的回饋,是Workplace負責人烏吉瓦爾·辛格(Ujjwal Singh)告訴《CNBC》的答案之一,包括電信集團 Vodafone,都曾提出兩者可以結合的建議。從功能面來看,這次合作讓雙方使用者不必轉移到另一個程式,就能享受到彼此的服務,像是可以直接在 Workplace 中加入Teams發起的視訊會議;而Teams的用戶亦可在Workplace回顧上一場會議的錄影。

然而,《CNBC》直截了當地指出,這場合作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Meta,畢竟從用戶規模來看,Workplace可說是看不見Teams的車尾燈。

Workplace曾在今年5月表示,他們達到了700萬付費使用者,較去年同期成長了40%,但相較於Teams,這樣的成長速度遠遠不夠,微軟於今年7月公布的數據顯示,Teams現在每月有2.5億名活躍使用者。對Meta而言,這是一個讓更多使用者認識或使用Workplace的大好機會。

那麼微軟為什麼願意達成這次合作?其中一個可能,是兩者涵蓋的客群和專注的功能,並沒有完全重疊,Workplace聚焦整體公司的資訊連結與聯繫;而Teams則重視同事之間的直接交流,因此辛格就提到,兩個工具之間能產生互補的效果。

《The Verge》則引述了Microsoft365協作負責人傑夫·泰珀(Jeff Teper)的說法:「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只會有一種溝通工具,使用者會選擇多種工具,所以我們的責任是讓它們之間得以互相連通。」抱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也可推測是這次微軟點頭的原因。

企業溝通平台巨頭Teams、Slack 在前,Meta可望靠元宇宙超車?

事實上,企業溝通平台在這幾年發展相當迅速,尤其新冠肺炎(COVID-19)推波助瀾之下,像視訊軟體Zoom在2020年營收就翻了超過3倍。市調公司Market Research Future 認為到2023年為止,雲端溝通平台年均複合成長率近25%,市場規模將超過新台幣1500億美元,加上愈來愈多公司走向「混和」(Hybrid)辦公,如何確認溝通順暢,仍然會是持續引發許多討論的議題。

然而2016年就成立的 Workplace,市場份額遠遠落後於Teams或Slack等業者,甚至在其財報中和硬體歸為「其他」類,僅占收入的2.8%,因此不難想像,為什麼Meta會選擇以結盟的方式,擴大這個領域的影響力。

而且Meta手中其實還握有一張好牌:元宇宙。事實上,元宇宙的風潮也吹到了工作現場,《Protocol》指出,虛擬人像會比面對一個個關掉鏡頭的視訊畫面,更有助於溝通,人們也能自由選擇自身的形象、創造更多互動的可能性。

《Fast Company》提到,疫情期間科技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就與微軟合作,嘗試成立了虛擬總部,於其中設計了會議室、特殊場景,並招募、訓練上萬名新進員工,其人力長也表示員工更喜歡這樣的設計。儘管不一定每間企業都能接受或適合這樣的場景,但仍然是Workplace想要趕上對手的關鍵機會點。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 CNBC(1), CNBC(2), The Verge, Market Research Future, Protocol, Fast Company

【延伸閱讀】
全球首發「炸雞NFT」在台灣!師園鹽酥雞推出NFT,發行首日價格狂飆135倍
有些人職級不高,為何講話很有份量?研究:一個簡單的行為,就能提高影響力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microsoft teams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以使用者需求為核心,DJB五策略穩居台灣 eSIM 龍頭、擴展全球市場版圖
2025.08.18 |

在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輕薄化與無孔設計的趨勢下,不僅Apple、Samsung、Google等智慧型手機品牌商亦全面支援eSIM,全球移動通訊協會(GSMA)也大力推動eSIM標準化,再加上eSIM開通與使用模式越來越簡單易用,市場對eSIM的接受度與採用率逐漸提升。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預測,全球 eSIM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03.2 億美元,成長至 2033 年的 176.7 億美元,顯示出強勁成長潛力。

台灣也不例外,消費者與企業客戶對eSIM的接受度逐年提升。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表示:「自2022年以來,我們累積服務超過1,000萬客戶,同時,平均年成長率高達250%,同時,擁有超過300萬有效會員。」為更好滿足使用者與市場需求,DJB將與全球電信商展開密切合作、持續擴大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網絡,以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服務消費與商用市場。

五大策略,以差異化服務滿足客戶多元需求

DJB自2017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eSIM全球上網服務市場,透過與全球各地電信業者合作取得專屬網路路由等方式,確保跨境旅客、商務人士與中大型企業在世界各地都可以取得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卓越的服務能量不僅讓DJB在台灣擁有極高的知名度、斬獲30%的eSIM市場占有率,也成功將業務服務推廣到全球市場,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設立分公司、為更好服務客戶、穩步擴展台灣乃至亞洲 eSIM 市場占有率,DJB從五個面向持續擴展服務能量。

首先是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目前已與全球38家一類電信商(MNO)簽訂直連合作,包括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eSIM網路覆蓋超過90%的國家與地區,明(2026)年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展歐美電信商網絡,將直簽的一類電信商數量翻倍。

蘇昱豪解釋:「想要提供eSIM全球上網服務,可以直接跟當地的一類、二類電信商合作,也可以跟提供國際漫遊的他國電信商合作,為提供使用者穩定且高品質的上網服務體驗,DJB與世界國地的電信夥伴簽署多元合約,包括簽訂獨立專線合約、確保網路服務的服務水準協議等,滿足客戶的上網需求。」

其次是以多元商品滿足消費與商務需求。除了針對一般消費者提供eSIM與實體卡直售服務,DJB也積極發展跨境上網、專線與資安等企業解決方案,並建立自有電商平台,向全球分銷eSIM網路流量。

DJB
DJB集團創辦人蘇昱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體驗更好,未來也會導入AI技術,協助判斷當地上網品質,去選擇網路品質最好的服務。
圖/ DJB

蘇昱豪表示:「隨著DJB eSIM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的擴大,我們掌握最多備援網路流量,因此,領先市場推出『絕不降速的吃到飽』服務,即使是在日本、韓國、泰國、中國等國家的二線城市也可提供一致的上網品質與服務體驗。」

再來是以自建平台與全球機房打造24小時零斷點服務。有別於其他eSIM業者,DJB不僅自建數位平台,更在全球各地設立機房,提供全天候24小時購買與發卡(eSIM/實體SIM)服務,若出現任何異常事件,也可以在第一時間處理、解決,穩健提升服務韌性與品牌信任度。

然後是建立真人客服團隊提供效率與溫度兼具的服務。DJB目前已培養30人客服團隊,以中文、英文、日文24小時客服回應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需求,之後將因應業務需求持續擴展客服團隊的人力與支援語言,如韓文等,以更精準的溝通協助客戶解決問題,建立專業且有溫度的品牌形象與客戶關係。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二類電信執照展開各種合作模式以優化資源分配。蘇昱豪表示:「我們已經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取得二類電信執照,未來也預計在更多國家取得電信執照。」同時DJB也與部分國家一類電信業者進行技術與資源的交流,雙方以夥伴形式與全球各大一類電信業者展開Sponsor Roaming的合作。運用一類電信商的國際行動用戶識別碼(IMSI)與網路資源在全球提供資料服務,讓DJB能在法規與技術上更彈性靈活地進行國際佈局,成為其區隔一般虛擬網路業者(MVNO)的差異化優勢。

DJB
DJB不僅持續壯大 eSIM 全球上網服務生態圈,將與日本四大電信商跟韓國三大電信商簽署獨家合約,未來也會透過開發DJB App,打造更全方位的生活娛樂體驗。
圖/ DJB

DJB的下一步:從eSIM全球上網服務延伸到日常生活服務

展望未來,DJB除持續完善全球上網服務,如以人工智慧技術自動化調配全球上網服務線路等資源,亦積極布局下一個成長動能:開發DJB App、深耕會員管理與建構點數平台,以及串連過去2年打造的旅遊演唱會生態圈與旅遊娛樂生態圈,讓DJB不僅僅是網路服務品牌,而是深入你我日常與企業營運的生活品牌,創造消費者、企業客戶、生態圈夥伴與DJB的多贏。

「DJB不僅是eSIM全球上網服務供應商,更是貼印使用者生活的品牌,將以全球上網服務為基礎,將服務延伸到旅遊、娛樂、演唱會到企業多元場景,讓台灣、亞洲乃至全球使用者體驗嶄新的連網新世界。」關於未來的發展藍圖,蘇昱豪如是總結。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