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魏德聖都找他!小小油漆工苦熬20年奪金馬:領獎那天我才像個人
李安、魏德聖都找他!小小油漆工苦熬20年奪金馬:領獎那天我才像個人

明星耀眼、導演神氣,但每部電影背後,都有更多專業技術人員,一起打造這個夢。

「質感師」陳新發苦熬一身本領,為電影中所有細節,塗抹上了「時間」。

「就像那張沙發椅,看起來一點也不爛啊⋯⋯。」前晚,陳新發根本沒睡覺,這位先生總是把日子過得晨昏不分,一天硬要過成兩天。花白髮絲黏在他額前,蠟黃皮膚混雜著某些說不上來的顏色,歲數剛過半百,滄桑的紋路卻爬出滿臉的歲月質地。

他繼續談著阿榮片廠裡那張年代久遠的椅子,「沒有破、沒有壞,但你怎麼看,都能看出它幾乎是個古董⋯⋯。你能感受到,很多人的屁股在上面坐過。」陳新發指的不只是沙發,而是那些凝滯其上的「時間」。他認為,「時間」是會附著在一切事物上的,而且它「會說話」。

陳新發
圖/ 今周刊

陳新發神情疲憊,畢竟前晚他在片廠熬了整夜,趕著替新MV的道具「化妝」。他也知道,自己長年吸入太多油漆甲苯,身體多少受到影響;但是,談到鍾愛的「質感師」工作,陳新發垂落的眼皮裡,就帶有精光,非常堅定。

「我想讓大家知道,小小油漆工也能站上金馬舞台。這個獎,被肯定是一回事,我想做一個模範,讓大家知道台灣電影在專業領域夠厲害。」 陳新發的職業聽起來很冷門,叫做「質感師」,但質感師在電影產業裡,重量其實很重。今年,金馬獎評審複選中,陳新發以壓倒性票數得到「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獎項。

「質感師」隱身在大導演、大明星光環之後,但這群人卻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一路殫精竭慮,為導演與演員打造場景、物件的表面張力,沉默地為劇情、情懷傳達所有說出口與沒說出口的一切。美術組趕工做完道具,他們就必須為道具畫上一張皮──那必須是充滿深度的表皮。

從台灣影界根本沒聽說過「質感師」的2000年初開始,陳新發就一路幹,幹到現在,他已是好萊塢等級的巨匠。在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馬丁.史柯西斯的《沉默》、盧貝松的《露西》、王家衛的《擺渡人》中,陳新發都親手留下了他那些「會說話的」場景。

「我只是想把東西做到最好啊!」陳新發還記得,在幫王家衛做《擺渡人》場景時,「當時人在上海,那邊跟台灣不同,很多資源都較難拿到。」然而,王家衛要求高,一旦做得不自然,就是場「轟炸」。

10坪大的小房裡,他鎮日跪地,灰髮上的汗水,滴滴落在他畫好的花磚地板上,筆畫都斟酌。鏡頭下,地磚場景只出現幾次,「但每塊磚都要有時間痕跡,要考慮動線,人走過的地方應該比較光滑,但兩側要有灰塵。顏色層次、深淺都要安排在最適當的地方⋯⋯。」陳新發總算讓每塊新燒的磁磚,都因風塵活了起來。

草創質感團隊 敢革自己的命才能立足

「每次我都很焦慮,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我是草創『質感團隊』這種工作的人,這是台灣以前從沒聽過的名詞,要『革命』才可能有立足之地。」 陳新發伸手在他沾滿各色油漆的破夾克擦了擦,像種習慣。

「革命」對這位職人來說,已是他這輩子努力達成的使命,但在中年之後,他才真正發現這個生命目標。

陳新發是台中大肚人,小時候就對美術很感興趣。然而,從前的他性格很叛逆,「大錯不犯,小錯不斷。」從小打架、抽菸被記大過,雖然以前讀的大道國中最近要頒傑出校友獎給他,但他笑笑地說:「那時候就是年少輕狂嘛。」

阿榮片廠老闆林添貴是台灣電影界的要角,從陳新發初出茅廬就看著他。林添貴與夫人「貴嫂」笑著說,「以前阿發就愛冒險!」當油漆工之前,陳新發什麼都幹過,歷經很多次失敗。「他早年很敢衝,曾經投資過賽鴿,也曾買了許多名犬,養狗想要賣錢。」林添貴坐在片廠一張大木桌前喝茶笑說。「我還清過下水道⋯⋯,」陳新發說,「沒錢什麼都要做!」

後來,他幹油漆工,至少讓生活穩定下來,待遇算不錯。但就像養鴿子、養狗那樣,他不認為自己這輩子只能刷油漆,等著老闆發錢。陳新發追求「冒險」,更想找到能全心全力奉獻並且「革命」的事業。於是,30多歲後,他決意發揮對藝術的敏銳直覺,2007年左右,被影業知名木工張簡廉弘帶入電影圈,林添貴笑說,「他慢慢了解到,什麼是淺,什麼是深。」但陳新發這路其實走得很跌撞。

他記得參與的第一部電影,是鍾孟宏執導的《停車》,「當時就是胡搞瞎搞。」後來跟鍾孟宏熟了,鍾孟宏新作《瀑布》的質感也出自他手。但當年,鍾孟宏御用美術「超人哥」趙思豪,可是出了名嚴格,直接辭退出道不久的「阿發」。

彼時,「質感師」在台灣前所未聞,阿發只能自求多福,能偷學,便偷學。當年電影《詭絲》在台拍攝,日本3位質感師團隊也來台,「我就去偷看人家做的東西。」陳新發有點狡猾地說。

一開始,質感師工作難尋,貴嫂笑說,「他那時偶爾會跑來說:『我想找妳聊心事!』我就知道他要周轉,又要借錢了。」但陳新發吃了秤砣鐵了心,沒事還老跑鹿港,拜會那些做古蹟維修的老師傅,「他們不會分析原因,但會做出來,我在那裡學了3年以上,自己慢慢體會。」

好萊塢大作開眼界 直呼經驗值大增

2010年,導演魏德聖砸7億元製作的《賽德克.巴萊》,因進度拖延,日本美術團隊必須提前離台,公學校、武德殿、霧社街等場景都要有人接手。阿發自告奮勇,「那就是賣熱血的階段,學習日本建築的卡榫工藝。」他補足兩成未完工的場景,算是成就了人生第一場代表作。

但阿發並沒有因此出師,真正的震撼教育,是李安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這是好萊塢大作,藝術總監大衛.葛魯曼(David Gropman)帶領的質感班底是世界一流團隊。光電影裡那艘漂流的船就有12艘,每艘都跟著時間軸走,10天、30天、60天,船上的痕跡都完全不同。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圖/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劇照

「我當時太求表現。」他把所有技法用上,做出張揚質感,大衛卻直接開罵,「我是要拍主角,不是拍你的作品!」這時,阿發在台灣電影圈早小有名聲,但他選擇忍氣,重新當一個學徒。「你求知若渴,發現這是好吃的獵物!」他想吃下這難得的經驗。最後,陳新發了解到「真實」比技法風格更重要,大衛也終於不再一一檢視他做的細節,「發哥」進一步理解到他離「革命」更接近了一步。

今年,入圍金馬獎的作品,陳新發經手的就有9部。他從以前3餐只能吃白土司熬到今天,桌上已放了一疊裝在紙袋裡、厚約7、8公分的鈔票。而且,即使受訪間,有媒體打來邀訪,還把他開的公司講成「法克公司」,但圈內誰都知道「法蘭克質感團隊」響噹噹的名號。

不過,當陳新發想起自己還沒吃東西時,從口袋裡拿出的食物,還是剩下半包的科學麵。「我工作時,家人像是把我弄丟了一樣,我很感謝他們支持我!但身為職人,不應該怨,這就是我的生命意義。這個階段,我想要傳承,需要跟年輕人分享,也想說:『台灣電影需要分工』。」

金馬典禮上,這位「油漆工」穿上絲瓜領緞面西裝,「那天我像個人!」他又害羞地笑,「我也幫我的團隊女生租禮服,她們平常都髒髒、臭臭的。」

眼前的他,1年沒幾天「像人」,但疲勞肉身與髒髒的外套都像他創造的那些「表皮」,恰若其分地傳遞這位工匠追求革命的精神。「工作太多了,我很焦急,時間不夠用!」他吞了顆檳榔,喀噠咬下去,「樓下要開拍,我下去!下去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今周刊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電影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