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幫 iPhone 設計「能屈能伸」攝影鏡頭,靈感來自折疊椅
哈佛幫 iPhone 設計「能屈能伸」攝影鏡頭,靈感來自折疊椅

近兩個月,有一門頗有前景的包裝黑科技在國外科技工程圈裡,引發了爆炸性級別的傳播。在Instagram擁有百萬粉絲的每日更新帳號World of Engineering(工程世界),也轉發了這門黑科技,播放量立馬攀升到近一個月的首位,評論量也躍居全站榜首。

這則貼文實際是一個19秒的影片。

一張平面紙板通過左右、前後卷一卷,便可將高級西裝捲進了六角形的捲筒式包裝盒裡面。因為是捲進去的,打開後西裝不會有讓人尷尬的摺痕和皺褶,不需要熨燙整理即可穿上。

Rollor Packaging
圖/ 愛范兒
Rollor Packaging
圖/ 愛范兒

這個六角形捲筒式包裝盒,還可以裝入酒水產品,就連涼鞋、運動鞋和中筒靴子,也能輕鬆地「卷」進去。

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這款黑科技的靈感竟然來自壽司製作中的「卷一卷」。

Rollor Packaging
圖/ Rollor Packaging

將壽司與包裝工程聯繫在一起的,是荷蘭工程師TeunvanderLaan。

曾經他提著西裝衣物袋要去交研究生論文,路上他吃了一頓壽司,當時盤子中精美的壽司與一旁笨重的衣物袋的強烈反差,引發了他研究捲筒式包裝技術。他也憑著這門技術申請了專利,並依靠這項專利創立了Rollor Packaging公司。

紙箱後來由電商品牌IPPINKA換了高檔材質,做了升級版的西裝衣物套,背在身上走上大街,還以為「捲筒」裡裝著一副價值不菲的名畫。

IPPINKA
圖/ IPPINKA

但就在大家驚嘆又笨重又佔地方的高檔衣物袋變成輕便的「捲筒」時,科技圈背後還有一門更厲害的黑科技——Kiriform結構技術也面世了。

作為彈出式(Pop-up)結構的最新研究,Kiriform這門黑科技能把醫療設備、大型家具等立體物件「轉一轉」即可變成一塊平板,要用的時候再次「轉一轉」即可恢復立體形態。

這如同變魔法的一幕,曾經在2013年本田推出的廣告《Honda“Hands”–ThePowerofDreams》用拍攝與剪輯等手法實現了出來。

在不久的未來這樣的魔法將變成現實,萬物可以輕鬆轉變成便於儲存、易於運送的二維平面形態。

彈出式的英文詞Pop-up,在空間設計語境中是「快閃店」——短期內營業的店鋪空間,到期便回歸到原來的狀態。當這個詞用來形容物件的時候,這個物件也有點隨時要撤店所需要的便捷性。

接下來,一起來了解這門好像來自未來的結構科技——有了它不僅店鋪能夠「快閃」,萬物皆可「快閃」。

從折疊椅原理升級而來的Kiriform結構技術

Kiriform這門結構技術的來源也很接地氣,比壽司還有日常可見,是日常到都會被我們輕易忽略的折疊椅。

折疊椅歷史已有數千年,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5世紀的X型折疊椅。

公元前14世紀北歐青銅時代的一把古老折疊椅
公元前14世紀北歐青銅時代的一把古老折疊椅
圖/ WIKI

不過,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折疊椅是美國發明家John Cram設計的,並在1855年申請了專利。折疊椅的重要性遠不是可以折疊的家具,而是能夠滿足派對等臨時活動的需求,而且活動結束後又可以折起來把空間騰出來。

John Cram 折疊椅圖
圖/ Tent and Table

Kiriform背後的研究團隊也非同一般,由工程領域和設計領域的佼佼者組成,分別來自哈佛大學裡面工程與應用科學院與設計研究院。

縱使是用了這麼多年的折疊椅,這個研究團隊依然發現有很多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以展開方式打開的折疊椅,有時還挺費力氣,而且穩定性並不好;第二,折疊後的椅子仍然不夠省地方,容易被碰撞的地方還是很多,運輸上也不省事;第三,折疊椅這種結構可以延伸到桌子,但離成為通用的「萬金油」還差很遠。

深諳問題所在的哈佛研究團隊,在今年5月以論文形式在專業刊物《先進結構性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發布了Kiriform結構科技。在折疊椅原理基礎上升級的Kiriform,作為一種應用於材料的結構,因此適用於不同材料、不同規格的產品以及空間。

彎曲而細長的幾何形狀,在旋轉與彎曲時候易於改變形態與體積,Kiriform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械原理打造出來的新型結構。

不同規格的Kiriform結構片
不同規格的Kiriform結構片
圖/ 愛范兒

用Kiriform結構打造的燈罩,展開時可以為光線爭取到接近球形的大空間。

不過當Kiriform結構應用的燈罩閉合,讓人驚嘆的事情發生了——剛剛還有點像電風扇的燈罩瞬間變成了一塊毫無凹凸起伏的平板,將燈光緊緊地關在了裡面——即使裡面的燈仍舊亮著,外面也已經陷入一片黑暗。

用Kiriform結構設計的燈罩.
用Kiriform結構設計的燈罩.
圖/ 愛范兒

除了燈罩,另一件Kiriform結構的實驗作品——圓形茶几也很有意思。兩位研究人員用1秒時間就將一個圓形平板「轉」成一張茶几,稍作固定反轉過來就能用了。

用Kiriform結構設計的茶几
用Kiriform結構設計的茶几
圖/ 愛范兒

從存放和運輸的角度來看,Kiriform結構做出來的物件產生的意義,就如同折疊椅在當時歷史進程賦予的重大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空間利用率和運輸承載力。

剛剛用1秒組裝出來的茶几,在不用的時候放在地上也如同一張地墊,幾乎不佔空間。二維與立體的轉換,這件過去要絞盡腦汁的事情,在未來也將成為絲毫不費勁的日常。

Kiriform的應用——從家具、電子設備到建築空間

哈佛研究團隊自然不會在燈罩和茶几上止步,他們為Kiriform的應用列了一張表格。

以規格尺寸作為橫坐標,從左邊以毫米為單位的醫療用設備,到右邊以米為單位的輪子,甚至是更大的帳篷、空間以及完整的建築物。

其中很有意思的是他們為iPhone量身設計的可伸縮鏡頭,雖然仍停留在概念階段,但是想法還是挺到位——輕輕轉動右側的紅色方塊,內建在機身的鏡頭被拉了出來。

Kiriform
圖/ 愛范兒

相近的做法也被運用在單反相機上,成了可壓縮的新式遮光罩。

哈佛研究團隊還將相機放大聚焦的原理用在Kiriform結構上——在鏡片下放置一枚硬幣,當Kiriform結構因為旋轉而改變,固定在結構上的鏡片也會讓硬幣的影像在清晰度和大小上快速調試。

放到大空間裡的Kiriform結構體又可以長什麼樣子呢?哈佛研究團隊用三維建模的方式,設計出一個帶有環形底座的蜂窩狀櫃檯,展開時彎曲片交叉而起,不使用時可以折疊存儲。

當這個結構倒置,原本固定在地面上的底座,變成固定在天花板的頂部,垂下來的Kiriform結構體,又會成為很現代的帳篷。

Robert van Embricqs
圖/ Robert van Embricqs

在Kiriform面世之前,也並非沒有人在做彈出式結構的設計。

在2000-2009年,荷蘭設計師Robertvan Embricqs設計的「Rising Furniture」家具系列,就已經依稀可以看到彈出式結構的前身。

還在阿姆斯特丹皇家藝術學院上學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著手「Rising Furniture」系列裡的椅子設計。

他從骨骼結構、植物科學和運動方面的設計中找尋靈感,通過在平面木版上做切口設計,讓平面狀態的木板可以變成立體的家具以及家居用品。這個系列還在2011年獲得了紅點設計獎。

設計師Robertvan Embricqs始終堅持「藝術性與功能性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兼具美觀與實用。在彈出式結構的使用過程中,也會激發產品與用戶之前的互動,為材料本身加入很有意思的設計語言。

Rising Furniture
圖/ Rising Furniture

在疫情下高速飆車的彈出式設計

Refold這家以便攜站立式辦公桌聞名的公司,由Fraser Callaway、Oliver Ward和MattInnes四人共同創立於2014年。

Refold的便攜站立式辦公桌
圖/ Refold
Refold的便攜站立式辦公桌
圖/ Refold

重量僅有6.5公斤的便攜辦公桌,展開之前便是單手即可拿起的紙版,可是展開成為辦公桌後,可以承載一個成年男性的體重。自稱85公斤的設計師Fraser Callaway曾親自上場,站到桌子上進行質量檢測。

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2020年,Refold收穫的訂單量反而猛增,兩週的訂單量竟然超越了過去六年的訂單總量。火起來的Refold還找來了Oliver Cain藝術工作室,推出了藝術家標誌圖案版本的聯名款。

原本主銷旅行箱的新西蘭公司Fisco,在疫情之下緊急轉型,用8週時間做出了銷售居家辦公桌(Work From Home Desk)的同名品牌。

市場反饋熱烈之後,Fisco還擴大了產品線,推出了適用於兒童的桌椅系列。

疫情之下的2020年,還催生出另一個彈出式設計——「阿波羅3號」(Apollo3)患者隔離罩,這是一種用於病床治療的防飛沫傳播的透明罩,中間開有兩個圓孔,讓醫生可以將手伸進去給患者做治療。

Rising Furniture
圖/ Dezeen

波士頓建築師Eric Höweler和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人員組成的團隊,在時間緊張的情況下,僅用了9天時間就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合作完成了「阿波羅3號」。

「阿波羅3號」一開始也僅是一塊透明塑膠,在不足1分鐘的快速組裝後,立馬變成了可以使用的醫療用品。

這無疑是成功的,而且這款設計的意義是非凡的,不僅因為它比我們想像的更簡單,而且也因為它非常實用。——SamSmith博士

在醫療等與社會大眾息息相關的領域,這樣快速、便捷、實用的設計無疑是設計師與工程師對社會的有價值貢獻與最有態度的有用回饋。

而且從長遠來看,物件扁平化的工程技術和彈出式設計的飛躍發展,也將會居住、運輸、生活方式掀起一股創新風潮,更多的設計在製作與運輸綜合成本上可以降低,既能讓設計的價值得到更有力而廣泛的可見性,也能讓更廣泛大眾享受到工程與設計相結合而生的優秀產品與高質服務。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iPhone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