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 AirPods 這麼好看為什麼買不到?揭密蘋果透明產品為何寥若晨星
透明 AirPods 這麼好看為什麼買不到?揭密蘋果透明產品為何寥若晨星

「重視櫃子的背面」是《賈伯斯傳》中的一個故事,大意是賈伯斯受父親的影響,對於產品不易被察覺的地方也極為關注,在設計上力求一體性和簡潔。

這一理念也繼承到了眾多蘋果產品中,從Power Book到如今的MacBook Pro,蘋果對於電腦內部的電子元件佈局極為關注,電腦內部呈現出極為規整的一致性,秩序井然。

MacBook內部元件排列很規整
圖/ 愛范兒

規整的內部設計僅有少數場景才能看到,比如拆解MacBook Pro,這種對內外細節一致的重視,正是蘋果設計贏得人們尊重的原因。

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讓普通人也能直觀地感受這種內部簡潔美呢?

比如,將AirPods做透明。

透明airpods2
圖/ 愛范兒

透明,從原型機到新式設計

看起來很酷的透明AirPods,並非是第三方商家的DIY產物,而是來自蘋果的官方作品,它通常不會在作為零售商品銷售,因為這其實是一款原型機,專門為蘋果開發部門設計。

雖然蘋果沒有正式向公眾銷售過透明的蘋果原型機,但市場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能讓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變成現實,比如市面上還是有極少量的蘋果原型機在流通,其中就包括透明的蘋果產品。

透明airpods3
圖/ 愛范兒

透明AirPods來自Twitter博主的Zompetti,熱衷於收藏各種稀有蘋果的他,前段時間還展示了半透明的蘋果29W充電器原型機,而去年也有透明款的Macintosh Classic原型機流出。

這些透明原型機,基本上都是為了讓工程師能更好的觀察產品結構或運行情況,比如向透明Macintosh Classic原型機輸入煙霧,觀察其被風扇吹動的路徑,了解電腦熱管理系統的效率如何,以便確定是否要進行調整。

透明 Macintosh Classic
透明 Macintosh Classic
圖/ 愛范兒

儘管是開發工程機,但無論是透明的AirPods,還是透明的蘋果29W充電器,都展現了一種現今數碼產品所稀缺的美感。

當廠商們都在用越來越複雜的工藝、越來越艷麗的顏色包裹產品外殼時,透明AirPods直接裸露出了內部密密麻麻的電子元件,粗獷而直接,展現了一種獨屬於數碼電子的原始美感,在透明外殼的加持下,又顯得極具未來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透明設計從面向開發工程的純工具,逐漸發展成了含有探索意味的特殊設計,比如蘋果在1998年發布的iMac G3,作為iMac系列的首款作品,它採用了特立獨行的外觀設計。

在同行都用單色塑料外殼時,iMac G3率先採用了半透明設計的多彩外殼,賈伯斯對於「櫃子背面」的重視也在這款產品上應驗了,半透明的設計能讓人們更好地觀察iMac G3內部簡潔、規整的元件佈局。

出色的外觀設計成功吸引了人們的關注,iMac G3不錯的銷量,在蘋果公司復甦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除了電腦,透明設計也能在遊戲機乃至手機行業看到,不過它們大多都是少量發售的特別限定版。任天堂就是其中之一,從GBC、GBA、乃至N64遊戲機,它推出過多款透明設計的限定遊戲機。

透明 GBA
透明GBA
圖/ 愛范兒

如今雖然任天堂沒有研發透明設計的Switch,但你仍然可以在電商平台上找到相應的改裝服務,花上幾百塊就可以為自己的Switch裝上一個透明的外殼。

第三方商家改裝的透明Switch外殼
第三方商家改裝的透明Switch外殼
圖/ 愛范兒

另外兩家遊戲巨頭也沒有錯過這一潮流,在PlaySation系列銷量超過5億台時,Sony也曾推出藍色半透明設計的PS4Pro限定紀念款,配合上金色文字的點綴,將產品質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

微軟則在自己拿手的手柄設計上做門道,推出了兩款Xbox One半透明手柄,分別是幻影黑和灰藍兩個顏色,通過漸變加半透明的設計,讓內部的電路元件若隱若現,精緻感倍增。

手機行業也曾短暫地興起過一陣透明設計潮流,HTC、小米、聯想都曾推出過透明後蓋的手機,不同的是小米確實將透明設計作為紀念款的標誌性設計之一,小米8和小米10都包含特別的透明設計版本,且硬體功能對比標準款都有一定增強。

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透明款
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透明款
圖/ 愛范兒

透明設計的流行和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好奇息息相關,如今的電子產品大多被越來越乾淨、簡潔的外殼包裹,人們很難看到其中的結構,也很難了解其運行方式,透明設計打開了一道新的窗戶,讓人們得以了解產品結構。

比如AirPods底部是電池,頂部則是發聲單元和感測器,透明外殼滿足了人們對於電子產品的好奇,同時復古化的電路結構,對比其他數碼產品也顯得稀有且吸睛。

透明設計能在電子產品中普及嗎?

不難發現,現如今的大多數透明設計數碼產品基本上都被歸於限定款或是紀念款,數量有限,真正向大眾大批量發售的iMac G3也已經是20多年前的產品了。

如此吸睛的透明設計,為什麼沒能在數碼產品中普及,成為主流設計之一呢?

材料、工藝技術、實用性等都是限制,iMac G3之所以能實現半透明設計,和塑料材質息息相關,如今的手機等數碼產品不僅要求視覺觀感,更強調觸感,塑料在觸覺感知這方面比金屬、玻璃要差一些。

現如今的智慧手機,基本上都選擇金屬中框加玻璃後蓋的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兩種材質工藝都已經非常成熟,有著不錯的視覺觀感和觸覺體驗,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質感。

另一方面,透明設計也不總意味著美觀,這和內部元件佈局以及元件本身的顏色有關,無論是Xbox One透明手柄還是iMac G3都沒有選擇全透明的設計,而是多彩外殼加半透明,讓電子元件以若隱若現的方式呈現。

這樣能盡量減少產品內部複雜多樣的元件帶來的突兀與雜亂感,同時也能盡量保持產品顏色一體性。

最近備受數碼愛好者推崇的Nothingear真無線耳機,同樣採用了透明設計,同樣不是完全透明,而是耳機柄部分採用透明設計,其他還是和常見的耳機類似。

透明設計的數碼產品,要真正做到好看而不復雜,是需要對產品結構進行修飾的,設計難度並不小。

無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內部線路與元件安排都很重要,這影響著產品的散熱能力和產品形態。

要知道在輕薄便攜越來越被重視的今天,產品外殼越小,元件能夠擺放的空間也越小,各個組件之間的連接也就越發複雜,而透明設計又對內部元件擺放有極高的要求,不能雜亂,要有對稱性。

既要重視櫃子的背面,保證數碼產品內部元件器安排有秩序感,又要保證產品實用性不受影響,這無疑是加大了產品研發的難度。

小米8透明探索版就採用了一個折中的方式,在手機內部增加一層裝飾電子蓋板,事先設定好各個裝飾元件的安排,以此保證後蓋美觀性。

儘管這樣產品的美觀性得到了提升,但不管裝飾板有多薄,始終是佔據了手機內部空間,這一部分空間原本可以讓給其他電子元件,比如電池,選美觀還是實用,這是透明設計所不可避免的問題。

材料、工藝,都可以藉助技術進步突破,但與實用性的衝突就像是一座大山一般,攔住了透明設計普及,讓它只能出現在部分應用場景中,或是小眾產品的吸睛設計。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關鍵字: #Apple #Airpods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