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幾個月前刊載了一篇文章《前一天被表揚,過一天就被解僱!亞馬遜員工被演算法開除且無處申訴》。文章描述一位亞馬遜(Amazon)送貨員因諸多非其所能控制的原因,如系統故障導致無法將包裹放入供客戶自行取貨的儲物櫃中,而必需將包裹送回發貨中心;或是因缺乏門禁密碼而無法進入公寓送貨等等,最終導致不少包裹送貨延遲,被亞馬遜的評量演算法降低評分,最終導致被亞馬遜開除。
文中還提到,該員工提出申訴似乎都是由公司的演算法在自動回覆,因此申訴根本無法成功。這並非個案,許多亞馬遜送貨員都遭遇過類似的錯誤評量問題。
當企業開始大量引進AI(或說是機器學習模型及演算法)來執行自動化,甚至完全取代人類員工,許多不良後果開始衍生。亞馬遜的案例是影響到個人,或許對亞馬遜而言這些送貨員不是人才,只需重新招募,除些許商譽影響外,對營運的影響根本微不足道。
然而,不是每家因依賴演算法而造成問題的公司都是如此,今天筆者將舉出一個過度依賴演算法的失敗案例——Zillow,其付出的代價是計畫減記高達5.69億美元的資產、股價下跌80%、以及8,000名員工裁員25%(2,000人)。
Zillow公司簡介
Zillow是一家在美國眾所周知的線上房屋買賣及租賃平台。
1.2004年12月成立,2006年推出公司網站並開始使用其估值軟體Zestimate提供房屋估值。
2.2008年Zillow推出了一項名為Zillow Mortgage Marketplace的服務讓借款人在不透露個人身份訊息情況下獲得客製化貸款報價,並能連結買方及貸款提供商。
3,2018年推出Zillow Offers,跨足新興的iBuying業務。
Zillow目前擁有美國大約1.1億間各式房屋的數據。該公司網站提供多種功能來連接房屋仲介、房地產公司及廣告商、屋主及買家(或租客),以及前述貸款市場平台服務。Zillow除了提供相當完整的房屋物件資訊外,也提供包括房屋價值估算、市場價值變化、房屋內外照片、房屋稅、管理費、以及該地區相似房屋的價格等等買方所想知道的資訊。
Zillow惡夢的開始:跨足iBuying業務
2018年Zillow推出了Zillow Offers,一項新興的iBuying業務。iBuying是指資金雄厚的公司透過購買房屋,然後進行簡單的裝修,再放上市場出售以獲取收益的過程,也稱之為房屋翻新轉手(Home-Flipping)業務。
Zestimate估值系統只是初步決定房屋價值,並不考慮房屋屋況。當有屋主要賣屋給Zillow,公司內部會定出一個ZPrice,也就是實際採購價格。雙方同意後Zillow會派員前往檢視房屋,如果沒有發現重大瑕痴或陳述不實情況,買賣就會成交。
有沒有看出問題所在?房屋估值(ZPrice)是演算法所決定,檢查員所看的只有是否有虛假陳述和危險信號(重大瑕疵),他們不能(有些也可能沒能力)依照傳統方式根據專業及整體市場概況評估及提出真正合理的屋價,一切都是演算法說了算。如果Zestimate估值很準確,Zillow就不會走到這一步,那問題出在哪兒?
火熱的房市讓Zillow偏離跑道
如前面所提,Zillow在15年前就開始使用電腦程式(現在是演算法)為房屋估值,經過了15年的改進和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它的Zestimate估值系統仍然不夠準確。然而如果只是稍為不準確,還不至於造成公司這麼大的損失。
就像台灣一樣,美國許多都會區城市近年來因供需問題導致房價不斷飆升。以往一個房子屋主將其房子放到市場上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才賣得掉,近兩年一些都會區房市火熱,眾多物件甚至瘋狂到週四放到市場上,隔個週末(方便買方看房)就已經結案。
很多預售屋根本還沒正式放上市場,樣品屋還沒開始蓋,就已完銷。每個物件不僅眾多買主出價,而且要往上加價20%到30%,甚至要現金交易才能買得到房子,因為辦貸款會增加一個多月到兩個月才能過戶。
或許因為如此,Zillow在今年修改其演算法,使其在報價方面更加激進,以便讓其在市場上更容易取得房產。這使得Zillow的房屋估值遠遠高於市場合理價位。當你以高於市場行情的價格買下一間房子,略微整修後以更高的售價放到市場上,結果當然是凡人問津,尤其是當市場開始趨緩時。
以筆者的例子為例,我在6月時買進一間電梯公寓,預估市值43萬美元的房子,我們很幸運以45萬美元取得,而當時Zillow的建議房價居然高達55萬美元。因此也有不少人認為Zillow是間接助長房價飆升的幫凶。
研究顯示:機器學習模型及演算法普遍存在偏見和缺陷。
Zillow演算法的失敗不只是高估房價的問題而已,演算法忽略了(或是沒看到)一些正在發生的趨勢。例如市場已經開始趨緩(例如成交所需天數增加、表訂與實際成交價格差異減少……),但還沒完全反應在已經交易完成的案件上,造成Zillow在市場開始降溫時依然以高價來取得房產。
另外,由於建築材料供應鏈及勞工短缺問題,使得房屋修繕變得既昂貴且耗時,有些城市根本很難找到承包商來施工修繕,因而造成房子買進之後,修繕成本及時程遠遠高於預期,這使得Zillow陷入了大量庫存而無法出售獲利。
截自今年10月底,Zillow擁有9,800間房屋,另有8,200間處於合約階段。KeyBanc Capital Markets分析650間Zillow自己的待銷房屋顯示,其中有66%是以低於其當初購買價格再出售,折價幅度約為4.5%。除此之外,根據Bloomberg報導,Zillow也正試圖以2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7,000間房子給機構買家來解決其庫存問題。然而,即使庫存都能順利售出,公司鉅額虧損已在所難免。
結論
許多研究表明,機器學習模型及演算法普遍存在偏見和缺陷。Zillow iBuying業務的失敗對嚴重依賴全能演算法的其他業務來說是一個警告信號。業務流程可以自動化並不一定意味著它就應該完全自動化,現今有些業務仍然需要人的參與,才能更好地運用人工智慧演算法來完成工作。
Zillow Group在11月2日宣布關閉其iBuying購房業務,這一痛苦的決定將導致2,000名員工失業、第三季減記3.04億美元資產、股價重挫,消息宣布後連二天股價共下跌32%,與今年3月股價高點相比,跌幅超過80%。
科技可以消除或至少減少人為錯誤和低效率,特別是對勞動力而言——這是任何企業經營最昂貴、最複雜的部分。然而正如Zillow退出iBuying市場所彰顯的教訓,科技也經常會放大錯誤。企業許多業務仍然需依賴人類——在Zillow的案例中,數據科學家、房地產經紀人和承包商——來使模型和演算法能正確及有效率的工作。現階段我們應該避免過度運用科技來取代人類,而是應專注於運用科技來讓人類能更好、更有效率的完成任務。
或許當時機成熟、模型和演算法能讓人更信賴時,Zillow會再次進入iBuying市場。但目前在許多方面,該公司正在回歸其最初的經營模式——授權房地產經紀人(人類)來更好地完成任務。 對比Zillow在iBuying上的大手筆投資和令人驚訝的押注來說,也算是一項了不起的轉變。
責任編輯:吳佩臻、陳建鈞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