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iPhone用戶和Android用戶坐在一起,兩者的缺點都會呈幾何倍數放大,就比如iPhone至今仍然算不上好用的側滑返回功能。
比如iPhone部分應用的搜尋界面,側滑返回是沒法用的,無論滑動多少次都是一樣的,必須騰出另外一隻手,點擊界面頂部的返回鍵。
又比如瀏覽圖片界面,側滑返回也無法反應,滑到第一張圖仍然無法返回,如果恰好這張圖片比例較大,佔據了大量螢幕空間,那麼點擊螢幕邊緣返回也可能會失效,失敗多次之後只能退出重進。
作為一家以體驗和設計聞名的公司,蘋果到今天都還沒有解決側滑返回不好用的問題,這多多少少有些讓人意外。
細究之下,往往能發現原因是一個積重難返的歷史包袱。
iPhone「沒有」返回鍵
為什麼不好用,我們還得先回到初代iPhone發布前,看看這款重新定義手機的產品,是如何定義互動與按鍵佈局的。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iPhone Home鍵的由來,最初賈伯斯是想過為iPhone加上一顆返回按鍵的,不過設計師伊姆蘭·喬德里(Imran Chaudhri)說服了他。
我的早期構想,是設計一個類似於Mac上Exposé功能的按鍵,只要你按下去,就能看到全部的應用程式,然後你再點開其中某一個就能打開它,就像是你在Exposé中選擇了其中一個窗口。
正面僅保留一顆Home不僅是為了簡約美觀,更是為了降低互動複雜度。
賈伯斯在發布會上以「永遠會帶你回到最初的地方」介紹Home鍵,Windows的開始按鍵一樣,在複雜的功能海中找到一處燈塔,引導著人們使用iPhone,按下就能回到主界面。
唯一的Home鍵不僅方便人們記住它的互動功能,更提供了一種極強的確定性,按下就回到最初的地方。
當然,這樣做也弱化了退出應用的意義,甚至返回鍵的存在感也被降低。作為重新定義手機的產品,iPhone和功能機最大的差別之一就是觸控和手勢互動成為了最主要的人機互動方式。
數字鍵盤和功能一比一對應的方式雖然方便記憶和使用,但不利於展示內容,換成觸控互動後螢幕內容排列更靈活了,比如輸入鍵盤完全可以虛擬化,在需要的時候開啟,不需要的時候展示其他內容,即便是多級頁面也可以採用虛擬返回按鍵代替。
一顆Home鍵加上優秀的觸控互動,早期iPhone的易用性體驗並沒有出現什麼問題。
對於單鍵設計的堅持,也可以在另外一款爭議頗多的產品——蘋果滑鼠中看到。很長一段時間以來,Mac的官方滑鼠配件都不提供右鍵功能,整個滑鼠就是一顆按鍵。
因此很多Windows用戶切換到Mac很不習慣,要使用右鍵要同時按鍵蘋果滑鼠按鍵和鍵盤上的Ctrl鍵。
顯然,蘋果之前認為滑鼠右鍵和iPhone的返回按鍵一樣,都屬於靈活功能一類,使用率並不會特別高,可以以虛擬按鍵形式的代替,而增加實體按鍵只會增加互動複雜度。
可以說在3.5英吋的iPhone時代,這樣設計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直到iPhone螢幕越來越大,想要單手操控越來越難,位於頂部的虛擬返回按鍵也越來越單手點擊。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蘋果在iOS7系統中增加了一個手勢功能,即我們現在熟悉的側滑返回。
從按鍵到手勢,不止是替換
從iPhoneX之後,蘋果就全面轉向了全面螢幕,原本的Home鍵也被小橫條和手勢代替。
其實對比一下小橫條手勢和側滑返回,就能發現iPhone的返回手勢為什麼不好用,手勢替換按鍵並非只是功能的替換,作為最主要的人機互動方式,必須要解決一個問題——可發現性。
對比實體按鍵,手勢並不容易被發現,尤其是對普通用戶而言,例如至今仍然有部分iPhone用戶不知道點擊螢幕頂部就能回到內容頁最開始的地方,比如看完微信推文後,點擊螢幕頂部可以快速回到標題部分。
為了讓所有人都能看懂、學會使用手勢,蘋果在替換Home鍵的小橫條設計上下足了功夫,首先小橫條位置屬於系統固定區域,iPhone上所有的應用都不能遮擋小橫條。
作為一個固定的顯示元素,引導用戶這是Home鍵的替代者,可以實現和之前一樣的功能,同時小橫條也具備系統最高互動層級,不會被其他操作影響,上滑就能和之前的Home鍵一樣返回桌面。
iPhoneX之後的手機,打開後的啟動過程必然會包含一項手勢教學,正是為了強化記憶,告訴人們滑動小橫條就能回到主界面,和Home一樣回到最開始的地方。
手勢和按鍵一樣,都是一個手勢對應一個功能,減低互動複雜度,上滑是回到主界面,而上滑懸停則是多任務界面。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區分這兩個手勢,iPhone內部的震動馬達發揮作用了,當你懸停時手機會輕微震動,告訴你這是多任務操作手勢。左滑和右滑小橫條則是快捷切換左右的應用。
所有的手勢配有相應的操作動畫,且可撤回,指示用戶這代表一個操作。
再回過頭來看側滑返回,雖然也有開機教學程序和可撤回的操作動畫,但更多的是靠用戶多次操作的肌肉記憶解決手勢不易發現的問題。
更重要的是和小橫條對比,側滑返回沒有專屬互動區也沒有系統最高互動等級,容易和其他互動方式衝突,文首提到的圖片瀏覽場景就是其中之一,部分應用在多級內容頁中也可能會設置虛擬返回鍵而不支援側滑返回手勢,導致一直側滑也無法返回。
反觀Android系統就好多了,Google從一開始就設置了專用的返回按鍵,側滑返回作為手勢順其自然地替換了返回按鍵,且是系統最高級的互動方式,哪怕應用在多級頁面沒有設置返回互動功能,側滑也可以強制返回。
沒有返回鍵的歷史包袱,造成如今iPhone側滑返回不好用的後果。
大螢幕改變互動體驗
iPhoneX發布後,著名用戶體驗研究機構Nielsen Norman集團發布了一篇研究報告,提出了一個觀點,更大的螢幕能克服手勢操作所帶來的互動問題,因為大螢幕能容納內容與互動元素,在長期使用後,人們會逐漸習慣。
從今天的情況來看,Nielsen報告中所提到的觀點已經成為了事實,越來越多應用開始使用各式視覺符號引導用戶操作。
第三方微博應用VVebo就曾因其互動方式對大螢幕設備友善而廣受讚譽,為大螢幕優化的互動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互動按鈕下移
更全面的互動符號引導用戶操作
打開VVebo就能發現主要的互動按鈕基本都在下方,包括通知、首頁、搜尋等等,點擊展開一條微博,會發現點讚、評論、轉發同樣在下方,這樣可以很輕鬆的單手操作。
同時VVebo的微博基本是以展開界面而非原微博客戶端的二級頁面,展開界面也同時包含返回鍵和下拉縮放按鈕,指示用戶側滑和下滑都可以折疊微博,返回上一界面。
近兩年來,蘋果和Android手機廠商們同樣也在針對大螢幕優化互動設計,iOS15上Safari的網頁欄同樣也被移到了下方,支援和小橫條類似的左滑右滑切換窗口的手勢操作。Google則是將設置界面整個下移,方便人們點擊。
更豐富的互動引導,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手勢操作學習成本、不易發現的問題,但對於iPhone側滑返回功能而言,也僅僅只是緩解。
高頻率的返回,已經讓用戶形成了肌肉記憶,但不同開發商對於互動體驗的關注程度是不一樣的,總會有應用在二級乃至多級頁面中僅設置返回鍵而不支援手勢返回。
一旦側滑無效,就只能多伸出一隻手點擊螢幕頂部的返回鍵或是多次嘗試後退出重進。
當初蘋果解決滑鼠沒有右鍵的方法是引入觸控互動,讓觸控板或者巧控滑鼠可以輕鬆反應右鍵。能解決iPhone側滑返回不好用的,可能也是一個新的互動方式,更適合大螢幕設備的互動方式。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