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出清持股後,LINE Pay Money改名一卡通MONEY!分家三部曲一次看
LINE出清持股後,LINE Pay Money改名一卡通MONEY!分家三部曲一次看

快過新年了,台灣的電子支付產業也將迎來新的變局。LINE Pay旗下的電子支付服務「LINE Pay Money」將從明(22)日開始正式改名成「一卡通MONEY」。

Line Pay與一卡通不合,在業界時有所聞。雖然雙方都在新聞稿中強調,改名後不會影響任何服務以及顧客權益,然而從產品名稱到服務介面的視覺,都能明顯看出LINE想跟一卡通劃清界線的意味。

接下來可以預期的是,一卡通將慢慢淡出LINE生態圈,若接下來雙方終止合作也不太意外。

從三部曲看LINE、一卡通分家變革

先從背景看起,2014年登台的LINE Pay屬於「第三方支付」,也就是綁信用卡就能支付,LINE Pay沒有可以轉帳、儲值功能的「電子支付」牌照,2017年以投資的方式,跟持有電支執照的一卡通公司合作,推出「LINE Pay Money」服務。

雖然電支服務叫做「LINE Pay Money」,實際上是由位在高雄的一卡通公司負責業務營運,LINE Pay則提供行銷、通路等資源。白話來說,就是把一卡通納入LINE的平台與生態圈,但是各自獨立運作。

但是過去四年來,前方的合作有許多摩擦。由於背後是兩家不同公司營運的系統,卻綁定在同一個LINE帳號上、互通部分技術,因此過去常發生一卡通的系統當機時,連帶影響LINE Pay不能交易的狀況,衝擊系統穩定度;又或者,LINE在某些商業策略上難以主導全局。

種種因素的積累,讓LINE展開脫離一卡通三部曲。

第一步,是在2021年10月,將LINE Pay、LINE Pay Money拆分成兩個不同登入機制,未來其中一個系統故障時,就不會牽連到另一個服務。雖然雙方當時都表示,這項改版是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但也被外界視為雙方分家的前奏曲。

第二步是2021年11月,LINE Pay出清所有手上一卡通持股,同時退出董監事名單,可以視為將一卡通移出LINE生態圈,預作鋪路。

延伸閱讀:結盟4年後,LINE Pay出清一卡通持股!從背後導火線看未來兩條路

第三步就是22日將生效的更名, 把「LINE Pay Money」改成「一卡通MONEY」,一卡通服務入口也從過去醒目的位置,變成在LINE錢包中的一小格,無論是從名稱、LOGO視覺、APP排版上,都可以雙方想要劃清界線、撕下標籤的決心。

一卡通MONEY
圖/ 一卡通MONEY

接下來,雙方極有可能分道揚鑣,正式解除合作關係。不過這背後牽涉到通路、系統、策略等諸多面向,料想短期內還不會發生。

挑戰與機會有哪些?

也因此 下一步,LINE Pay與一卡通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將會是產業關注焦點。

先從LINE的角度看,當初會找外部夥伴來合作電子支付服務,主要是因為本身沒有牌照與相關資源。但現在情勢已大不同,純網銀LINE Bank在今年上半年開行,轉帳、儲值功能通通有,也跟LINE的服務生態圈有大幅度整合。

更關鍵的是,《新版電支條例》在今年上路,開放所有電支機構、銀行可以跨品牌互相轉帳,也就是說,LINE Bank能做到所有電子支付可以做到的所有事情,只要宣導用戶在LINE Pay中綁定LINE Bank的金融卡,一樣能做到帳戶扣款。

因此對LINE Pay來說,不需要再耗費心力自己申請電支牌照,所有的服務策略都能跟LINE平台整合,跟當初要進軍電支市場時的競爭態勢不同。

LINE Pay
圖/ LINE Pay

而對一卡通來說,在今年用戶數達到龐大的430萬,很大原因是靠LINE生態圈。未來若真的被移出、少了龐大的資源與通路後,就只能靠自己,傷害程度相對大。

現在一卡通的電子支付功能是附屬在LINE平台內,因此分家後的首要挑戰就是重新開發出一款獨立的App,並且說服客戶下載使用。

不過一卡通還是有優勢,例如「交通碼」功能,在高雄捷運、淡水輕軌、高雄市渡輪,都可以用一卡通電支QR Code掃碼搭乘,一卡通董事長李懷仁表示,未來會持續擴大乘車碼服務。另外,一卡通從高雄起家,這些年在中南部的夜市、街邊店導入電支掃碼付款,也有不錯的成績。

從LINE Pay、一卡通之間合作關係出現的微妙變化,到「全盈支付」、「全支付」等新的競爭者加入,台灣的電子支付市場,將進入全新的戰國時代。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LINE Pay #一卡通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