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句話,你講就可以,我講就不行,為什麼?」
「上次他跟你一起出門之後,回來就戰鬥力十足,超開心的,下午回來上班還會一邊唱歌,跟之前一個『結屎臉』完全不一樣。」一位員工的主管曾經這樣問我。
很多主管在指點員工,批評員工不受教、教不會時,重點都擺在「溝通力」、「領導力」,還學一堆引導、啟發的技巧,但我在實務上的觀察,有些主管講話慢、溝通的邏輯又不清楚,但卻能帶人又帶心,為什麼?重點在於平時關係的建立,而不在溝通的當下。
交情不夠深,任何指教聽起來都很刺耳
同一句話,不同人講,意義對聽者來說是不同的,原因在於,聽者相信說的人是為了他好,而不是真的在批評他,所以他出於信任而能真誠接受別人的指教,做出改變,這樣的溝通才會是良性循環。但當說的人與聽的人沒有關係的連結,冒然提供建議,他當然只會反彈並自我保護而已,我自己也曾經犯下這個錯,後來就不太自討沒趣了。
所以身為主管的你,當看到團隊夥伴有需要提點的地方,先確定你和他的關係基礎,再提出建議是比較有效果的。建立關係有很多方式,不一定都會花很多時間,舉例來說,我會在出門跟同事搭車時,聊一些彼此的共同話題;或是在茶水間巧遇時,就聊一會。這些都不會花太多時間,但十分有效果,多讓他們與主管有接觸,會減少他們對於主管的恐懼,也會增加彼此的信任基礎,然後才能坦白地提供建言。
「你幹嘛不做擅長的事就好?」
「好啦,我跟你一起去拆炸彈吧。」
我和一個有信任基礎也夠熟識的同事,就可以這麼直白的說話,也可以就案子處理的過程檢討和分析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但當然不是對每一個人都這麼直接,因為關係的建立需要時間,要有一定的基礎。
你多看重夥伴的需要,他就跟你有多近的距離
另一個例子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結屎臉」同事,據他主管說,他已經低潮好一陣子,同時卡了很多不順的合作案,讓他覺得心情很差、一直在救火。
但我們一起去跟合作夥伴吃飯的那天,根本沒有特別聊到什麼工作的事,我只是跟合作夥伴提到,你們是不是有動漫主題的活動啊?然後對方說,他們公司年會尾牙就有,而且很多人物會現身,我同事眼睛一亮,馬上問幾個他最愛的動漫角色。我馬上說:下次年會,可以邀請我同事嗎?讓他代表我們公司出席?
就這麼小小的細心觀察和一個請託,同事主管說,這位同事回來戰鬥力一百,馬上恢復拚勁,能量,然後接下來一季直接衝破目標,績效超好,這真是一個神奇的力量,那頓午餐的閒聊和請託,竟然帶來那麼大的幫助。這也是建立關係的一環,你有多看重夥伴的需要,他就跟你有多近的距離,往後我還是有很多直接的對話,看他哪裡做得不夠好,我就直說,他也馬上就改。
所以,與其花那麼多時間去學溝通、學領導,倒不如回來反思,我們如何與團隊成員建立信任的基礎與關係,再熟的人,真心建言都傷不了人;不夠熟的人,好意都可以成為惡意。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
【延伸閱讀】
1.環境再吵都能閱讀,一周至少看 2 本!KKday營銷長:讀書不是知識焦慮,而是種享受
2.找錯人,比沒人還傷!不想害了組織,給offer前先打這通電話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