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長到富可敵國!市值破3兆的背後,拆解科技巨頭做對了哪些事
蘋果長到富可敵國!市值破3兆的背後,拆解科技巨頭做對了哪些事

3兆美元,蘋果又跨越了一個市值里程碑。

美國當地時間1月3日,蘋果股價突破180美元,市值一度超越3兆美元。

普通人或許對3兆這個數字沒有什麼概念。簡單來說,上海證券交易所2037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也只有7.2兆美元,蘋果相當於它的40%。而上交所,已經是僅次於紐交所、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三大交易所。

用「富可敵國」來形容蘋果,毫不誇張。

自2018年首次突破兆美元市值後,蘋果股價一路飆升。從1兆到2兆,蘋果用了兩年,再到3兆,則只用了一年半。

這其中一部分要歸功於市場的浪潮:過去兩年,幾乎所有科技公司的股價都在漲。但蘋果的經營表現仍然無懈可擊,面對市場的高期待,接連交出了多份近乎完美的財報答卷。

為什麼蘋果似乎越來越「無敵」了?邁向3兆市值,公司內外發生了哪些變化?蘋果到底做對了什麼?答案可能就在下面幾個關鍵詞中。

M1

2020年夏天的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首次宣布:Mac將拋棄英特爾的X86晶片,轉用ARM架構自研晶片。

11月,搭載M1晶片的MacBook Pro、MacBook Air發布。靠著極佳的性能和功耗表現,M1Mac迅速引爆了市場,口碑發酵後,2021年第一季度(對應蘋果2021財年二季度),Mac實現了91億美元的銷售額,同比成長70%,創下歷史新高。

M1晶片發布後至今的一年裡,整個Mac產品線的銷售額達到了創紀錄的352億美元,同比成長23%。

而且,考慮到M1Mac首發機型是相對便宜的13吋筆記型電腦,整個Mac用戶規模的成長只會更多。

Mac是蘋果最「古老」的產品,已有近40年曆史。自90年代末賈伯斯回歸蘋果,發布iPod、iPhone之後,Mac一度被認為是一項「邊緣化」的業務。行動網路時代,人們對「電腦」的需求早就在逐年遞減。

M1證明了,用戶對「電腦」的需求依然堅實存在。只是電腦也需要與時俱進,需要有更強的性能、續航,更好的便攜性、連接性。

在蘋果帝國的版圖裡,Mac算不上一塊「大業務」,即便是2021財年,Mac銷售額占公司總營收的比例,也不到10%。

MacBook Air
圖/ shutterstock

但因為採用自研晶片,Mac擁有了更多可能性。它不只是性能更強了,還可以和iPad、iPhone等行動裝置更好地連接、協同工作,可以運行iOS App。各種裝置間的「黏性」更強了。

因為旗下所有產品線都採用ARM架構晶片,蘋果也建立了一套完整、統一的開發體系。開發者可以輕鬆將App移植到不同裝置平台,用戶也可以獲得更連貫的體驗。

這可能是過去一年,推高蘋果股價的最關鍵因素。

iPad

過去兩年,蘋果業績成長的另一個關鍵詞是iPad。

在這之前,iPad已經卡在一個「瓶頸期」很久了。2013財年,iPad巔峰時期的全年銷售額是310億美元。到2018年,這個數字已經跌至180億美元,可以說是「一蹶不振」。

原因也很簡單,在2018年以前,iPad就是一個「放大版iPhone」。而隨著智慧手機普及,螢幕越來越大,大部分用戶都傾向於用手機解決大部分事情,如果辦公室又有電腦,留給iPad的空間幾乎為0。

但疫情改變了一切。疫情時代,無論是上網課,遠端辦公,還是躺在床上看劇打遊戲,都需要一個輕巧易用的「大螢幕裝置」。而iPad,就是最好的選擇。

遠傳
圖/ 遠傳

用戶對iPad的需求快速增加。自2020年,iPad銷售額迅速攀升。2021財年銷售額更是達到320億美元,同比成長33%,打破了2013年的記錄,突破了自己的天花板。

2020年秋季,蘋果發布了新的iPad Air,採用了和iPad Pro類似的「全面螢幕設計」,但價格更低。2021年,蘋果繼續積極推動iPad產品線更新,發布了搭載M1晶片的iPad Pro,以及更小的iPad mini。大部分新產品都得到了用戶的廣泛認可。

在此之前,網上流傳著一句嘲諷iPad,特別是iPad Pro的話:「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

但在疫情和遠端辦公的時代,或許正是因為iPad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兼顧「生產力」和「愛奇藝」,讓它成為了更多人的選擇。

SE

過去兩年,是「萬物皆可SE」的兩年。

2020年4月,蘋果自2016年之後,首次更新了iPhone SE。之後對SE的重視程度,逐步增加。SE只是一個代號,他像徵著蘋果開始更重視相對廉價的「低端產品」。

從二代iPhone SE、到Apple Watch SE、Home Pod mini再到最便宜的普通版iPad,蘋果加快了這些產品的更新節奏,而且為它們搭載了更好的晶片。

Apple Watch SE.jpg
圖/ Apple

在此之前,蘋果從來都是一家專注於「旗艦」的公司。賈伯斯的產品哲學就是「為用戶提供最好的產品」,即便它很貴。但時代已經變了。無論是電腦還是智慧手機,蘋果早已完成了對「高端市場」的佔領,如果想要繼續保持成長,就必須「下沉」。

這又是一對很難平衡的矛盾。做中低端產品,如果「做得太好」,勢必會導致高端用戶也轉投那些「更具性價比」的中低端產品,傷害到營收。做得不好,就沒法在市場上生存。

初代iPhone SE就是在這樣的矛盾下誕生的產品,因為缺乏競爭力,最終並沒有贏得口碑和銷量。

但這兩年,蘋果似乎為SE產品找到了「新策略」:用最新最先進的晶片,搭配上一代的設計、功能。

最新的晶片,保證SE產品有足夠的基礎體驗,不會卡頓,難用。但上一代的設計、功能,又讓它區分於旗艦產品。自2020年開始,蘋果的「SE產品線」收穫了更多用戶好評,關於SE「香」的聲音也越來越多。

「香」

2020年秋季,iPhone12發布後,「十三香」的梗席捲了網絡。

但大部分網友,都是「口嫌體正直」,嘴上說等13,還是管不住手,買了iPhone12。

在iPhone12作為主力旗艦銷售的2021財年,iPhone實現了高達1920億美元的銷售額,同比成長39%,突破了此前的新高。

iPhone12系列之所以「香」,除了外觀相比前代大變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變「便宜」了。

iPhone12-color-lineup.jpg
圖/ 蘋果Newsroom

蘋果在2017年曾引領了一波智慧手機「漲價」風潮。當時發布的iPhone X,首次把旗艦手機的售價,推向了1000美元,中國頂級配置價格也逼近了10000元人民幣。

在iPhone X之前,iPhone的定價一般在4000-5000元人民幣起步。中國產安卓旗艦則大多只賣2000-3000元人民幣。之後,因為蘋果「帶頭」,加上上游零件價格水戰船高,越來越多安卓廠商也開始紛紛漲價。用戶逐漸接受了「漲價」的設定。

而蘋果,卻在此時決定「降價」。iPhone11、12兩代手機,蘋果降低了起售價,提供24期免利息分期。發售後各種渠道折扣、活動也來得比以往更快。同時,蘋果巨大投入研發A系列晶片,開始展現出遠遠領先於安卓陣營的性能優勢。

兩代iPhone,幾乎都圍繞著「香」這個詞展開,消費者認可了它的「性價比」,銷售額不斷攀升,最終創下2021財年的新紀錄。

新配方

衝向3兆市值的路,並非一帆風順。蘋果也曾遭遇過一次重大危機。

2018年秋季,因為iPhone XS和XR系列價格上漲,市場接受度低,蘋果在2019年初對外宣布,無法實現此前定下的業績目標,股價應聲大跌。

緊接著,此前負責「零售」業務,曾在蘋果內部被寄予厚望,甚至有傳聞說她將接班庫克的高級副總裁,Angela Ahrendts,離開蘋果。

Angela Ahrendts曾是奢侈品牌Burberry的CEO,2014年加入蘋果,推動了Apple Store零售店的「風格改造」。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她直接參與了產品的規劃、定價,但她在蘋果任職的5年,恰好是蘋果全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的5年。

同樣在2019年離開蘋果的,還有蘋果的設計長,JonyIve。

如果說Angela Ahrendts還只是一個高級主管而已,JonyIve則絕對是蘋果的靈魂人物。他是90年代末,賈伯斯回歸蘋果之後親手提拔起來的產品設計師。從iMac到iPod,再到iPhone和iPad,他和賈伯斯一起,做出了太多足以傳世的好產品。

jonyive.jpg
JonyIve

兩位關鍵性高級主管先後離開,所有人都對蘋果未來之路開始提出疑問。

過去兩年,蘋果用堅挺的業績表現,回應了質疑。但真正的秘密,其實藏在財報的「利潤」裡。

2021財年,蘋果收穫了947億美元的淨利潤,綜合利潤率為25.8%,相比2020財年574億淨利潤,20.8%的利潤率,大幅成長。

這說明,蘋果的成本大幅降低。這背後,最大的成本削減,發生在iPhone12的生產製造環節。

作為一個設計師,JonyIve對產品有著精益求精的要求。

在他看來,觀感上的「設計之美」大於一切成本問題,甚至是實用性。所以他做過很多「不接地氣」的設計,包括超薄無風扇所以發熱嚴重的MacBook,「亮黑」但不耐刮的iPhone7,也包括售價1000美元的「顯示器支架」。

JonyIve離開後,他的「門徒」Evans Hankey接手了硬件設計的工作。而iPhone12系列,可以說是Ive離開後,Hankey交上的第一份答卷。

Hankey一方面繼承了Ive的衣缽,同時又比Ive更懂得「腳踏實地」。iPhone12的成本大幅降低,給蘋果帶來了更多利潤,也讓它有了「不漲價」的底氣。

有人認為,JonyIve離開,標誌著蘋果進入一個新時代。蘋果產品正在變得更「實用主義」,有溫暖的人文氣質。

蘋果產品的配方,正在改變。

2018年,蘋果市值突破1兆時,庫克曾發了一封內部信。他在信中說:「我們為這般成就感到無比驕傲,但這並不是衡量我們成功與否的最重要指標。」

所以,在市值突破2兆,3兆的里程碑時,蘋果並沒有對外發聲。

從1兆到3兆,即便作為一家「富可敵國」的巨頭,蘋果也一直在擁抱變化。

1兆時,它還過度依賴iPhone業務,想靠賣更貴的iPhone實現成長;2兆時,它已經通過可穿戴裝置、軟體服務實現了突圍;到今天的3兆,你會發現,蘋果內部正在發生的變化,比以往任何一個時間點,都要更多。

庫克曾強調,賈伯斯創立蘋果的理念,是因為他相信「人的創造力可以戰勝任何挑戰」,實現這件事,正是蘋果的使命所在。

他們做到了。今天的里程碑,也是下一個新挑戰的起點。

本文授權轉載自:極客公園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關鍵字: #Apple蘋果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