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看見台灣》透過群眾募資促成3000人戶外首映會,上映後在全台創下超過新台幣兩億元的票房,成為台灣電影史票房最高的紀錄片;2019年的《返校》,為國內第一部由電玩遊戲改編的校園懸疑歷史驚悚片,全台票房高達2.6億元,並獲得當年度金馬獎12項提名;2020年亞洲首部使用以iPhone拍攝的劇情長片《怪胎》,全台票房達4500萬元,獲得紐約亞洲電影節評審團榮譽獎等國際影展5項大獎。這些具話題性、叫好又賣座的電影,幕後推手就是牽猴子(股)公司。
從行銷跨足內容開發製作,比別人更有商業眼光
還記得那個在野台戲戲台上翻筋斗的小男孩阿信嗎?2011年的《翻滾吧!阿信》是牽猴子成立後負責宣傳發行的第一部作品,不僅票房大獲成功,更入圍金馬獎5項提名,成功打響公司的名號。2013年的《總舖師》《看見台灣》,讓牽猴子在劇情片、紀錄片行銷領域站穩腳步。
牽猴子一開始專心做台灣電影的行銷發行,後來經歷了一些轉折,牽猴子總經理王師指出,當時他觀察到台灣電影產業的榮景不如想像中來得穩固,一來是中國大陸崛起對台灣人才產生的磁吸效應,再則有越來越多業外或上下游廠商投入市場,讓公司面臨不轉型就會被邊緣化的危機。因此,王師將業務項目重新聚焦,並認知到電影會越來越變成內容驅動,如果想在這個行業不只站穩腳跟,還要進一步掌握話語權跟進入產業核心,一定要有內容開發能力。
2016年是關鍵的一年,牽猴子從電影行銷宣傳,跨足到內容的開發與製作。「我希望公司經手的案子,它的內容是好的、有話題性,能夠引發觀眾討論。」牽猴子副總經理陳怡樺提及,有了這樣的想法,便開始尋找新的導演或好的劇本,一直到2017年導演廖明毅提出想用iPhone拍攝電影的想法,經過衡量,在製作成本與風險都在公司可承受範圍內,因此決定和廖明毅合拍《怪胎》。
《怪胎》於2020年8月在台灣上映,創下4500萬票房,雖不若《總舖師》《看見台灣》的上億票房,但在製作費低於兩千萬的情況下,不僅獲得觀眾口碑與國際影展評審肯定,更為投資方創造可觀的收益,表現十分亮眼。陳怡樺指出,這部片子從一開始就經過精算,包括要用多少資金拍攝?有多少行銷預算?對市場反應的預期、要吸引多少觀眾進場才能達成損益兩平……,然後再反過來推估有多少資源可用,做好風險控管。《怪胎》的成功,再次證明牽猴子的行銷功力,以及開發製作能力、市場敏銳度,讓公司與投資方更有信心繼續往下一部前進。
從原創到翻拍、改編IP,展現台灣新電影的可能性
「牽猴子是以行銷起家,非常重視市場性以及跟觀眾的溝通,最重要的是,我們非常喜歡跨界。」王師強調,電影其實是大眾娛樂消費文化的一個環節,除了要好玩,還要跟生活的其他面向做不同程度結合,因此可以看到美國、韓國等內容產業成熟國家的影視產業翻拍、改編IP的作品相當多元;2019年的《返校》是台灣第一部以本土遊戲IP改編的影視作品,由牽猴子共同策劃及參與後端的行銷。
陳怡樺指出,《返校》是一款恐怖解謎遊戲,原本就有一群遊戲玩家基礎,如果電影只吸引到這群核心觀眾,票房頂多就是兩千萬;但這部電影製作成本將近一億,至少要創造兩億票房才能回本,所以要變成全民電影,上從七、八十歲,下至國中生都感興趣的電影;在這樣的前提下,《返校》就不單單只是一部遊戲恐怖電影,而是一部跟台灣歷史、文化有關且兼具教育意義的電影。《返校》上映後,成為該年度票房最高的電影,比第二名多了五倍,也證明行銷策略奏效。
繼《返校》之後,牽猴子在2021年3月取得漫畫《閻鐵花》的電影改編權,它講述的是女性超級英雄復仇的故事,結合了科幻、動作等元素,也是台灣過去沒有嘗試過的一種新的電影類型。
「牽猴子是間小資本公司,雖然擁有一條龍的內容開發行銷能力,可是我們沒有獨資的財力,因此邀請外部投資人在不同階段加入,也是項目孵化過程中重要的一環。」王師指出,過去台灣的製作團隊主要是用企劃書跟投資方做提案,可是電影是一個影像的載體,相較於文字,前導片在風格、美學、技術等部分會更接近影片最後完成的樣子,讓被提案方的想像更容易聚焦。《閻鐵花》的前導片將在2022年開拍,具體而微的展現台灣製作團隊的能力跟技術,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打開台灣電影產業各種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