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圈絕對是2020到2021的商務顯學,而根據Visa與全球知名研究機構所合作的未來商務調查報告,到了2030年,我們不可不知的是針對大眾進行超級個人化的行銷策略,把每個消費者當作一個生態圈來經營(Markets of One)。
在市場大量針對單一消費者傳達客製化單一獨特價值的模式,這些事情將在數據開放及科技進步下得以成為可能,而現今,我們也已經看到一些超級個人化行銷的早期應用。
Why:數位網路、消費需求、科技推動,帶動高度個人化商務
隨著無處不在的網路發展,現在的企業更容易接觸消費者(Democratized Access),也讓社群和對話商務成為主流。迅速發展累積的數據資料,無論在數量和質量都較以往更為優質,再輔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等技術,大大提升對消費者喜好預測的準確性,進而讓高度個人化零售體驗成為可能。
另一方面,消費者也期盼有高度個人化的產品與服務。當人類的生活步調越來越快,自然更渴望越來越靈活、更具有彈性的生活方式(Agile Living)。於是,消費者開始期待商家所提供的體驗與互動變得更靈活,有能力預測且即時回應需求,除了更符合消費者的時間安排,也必須更滿足消費者的個人偏好。因此,我認為未來商家有可能透過更敏捷的合作方式(Nimble Alliance),串接不同品牌之間的服務,以實現無縫的零售體驗。
從商家的經營來看,與時俱進的科技也是促進高度個人化商務起飛的重要推手。隨著工作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現在的企業有更多時間探索個人興趣。同時,越來越進階的AI和自然語言處理應用,也將增強和擴展消費者與智慧設備的互動方式。不僅如此,在產品製造上,採用3D列印等新技術以降低訂製設計和生產的成本,也讓「少量多樣」變成「單一個案」,大大滿足消費者的個人化需求。
How:商家比你更了解自己,讓每個人都是一個生態圈
當高度個人化商務走到極致,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生態圈(Markets of one)!我們可以想像未來商務的樣貌,是商家會比你更了解你的需求。在過去,商家強調的是市場調查、產品設計、大量生產、整合行銷、通路管理、售後服務等線性的流程;但是在未來,透過個人數據共享、社群媒體互動,商家可以立即了解你需要的是什麼,進而提供即時互動,甚至從產品設計與生產,都可以因應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即時量身打造,並提供更即時、合適的支付解決方案。
接下來我將透過商業模式、數據應用到支付方案,三大角度進一步探討這項趨勢,並分享目前市場上所觀察到的早期應用。
1.商業模式:個人訂閱制
「妳的肌膚跟她的肌膚狀況一樣嗎?」若10個人被問到這個問題,相信得到的答案都會是:不會!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家膚況都不一樣,市面上所販售的護膚產品,又怎麼能百分之百契合每一個人的肌膚需求呢?
因此,日本知名化妝品牌推出訂閱制服務,品牌提供的不僅是個人化的商品設計,更透過消費者的參與強化獨特體驗,消費者僅需要繳交每月少許月費,就能擁有由個人護膚助理為自己量身調配最合適的保養品,透過這樣的模式,品牌幫助女性消費者更精準地照顧好自己的肌膚。
2.創新應用:生物辨識數據
現今消費者行為數據的應用已漸漸成為常態,然而個人生物辨識資料則是尚未開發的商業領域,尚待創新者的挖掘與突破。
日本東京一家新創公司就提出一未來概念日料餐廳,這家餐廳將會完全採預約制,成功預約的客人事先會收到一套Health Test Kit,消費者可以用這套Health Test Kit採集自己的口水,再把樣本郵寄到餐廳,隨後餐廳會利用先進的電腦系統分析樣本,從而了解客人的營養需要,再透過3D列印壽司加入適當的營養成分,真正做到替客人量身訂製的壽司美食!
3.隨時支付:結帳功能無所不在
無所不在(Omni-Present)的零售管道延伸了消費場景,讓消費者無時無刻都在消費,生活與消費合一,購物娛樂化和品牌分享生活將成為主流,未來消費者願意成為品牌規則與品牌生態圈的共同創造者,因此支付也必須持續且無所不在的進行創新。
觀察到這樣的未來趨勢,Visa也推出創新應用如Visa綁卡易(Visa Card Enrollment Hub, VCEH),發卡銀行在消費者核卡完成、且實體卡片尚未收到前,可以透過發卡行申辦卡片之數位介面,主動將卡號支付資訊推送到消費者常消費的商戶成為扣款帳號,幫助消費者節省在不同商家重複輸入新卡號的繁瑣流程,更大幅節省時間。
2030年高度個人化消費時代即將來臨,未來無縫即時的消費即生活場景將成為可能,建議品牌及商家應把握時機,盡早從消費者個別需求出發,思考如何在商業模式、數據應用,以及支付方式上創新,用科技打造讓每個人都是一個生態圈。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