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業不到一年的時間,純網銀LINE Bank最近開戶數已經超過80萬,朝百萬大關邁進。在2022年的LINE開發者大會中,LINE Bank資訊長翁銘壯,除了揭開快速成長背後的關鍵策略,更點出LINE Bank將有機會成為跟元宇宙、NFT等,虛擬世界之間的關鍵橋梁,未來將能提供「擬現實金融服務」。
開業不到一年,朝百萬開戶數邁進
開戶數朝百萬邁進的LINE Bank,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經端出許多成績,除了用戶數,金融卡產品「快點卡」動卡率(客戶用來刷卡支付)也有將近五成。
以台灣民眾的支付習慣來說,多數人會習慣刷信用卡,享有延遲付款的彈性,金融卡因為是直接扣除帳戶內的錢,加上通常沒什麼優惠,比較少人會拿金融卡,都做主力支付工具,由於「快點卡」打出誘人的LINE Points回饋,加上與電商、外送平台合作等,這些在疫情年民眾習慣的通路做活動,金融卡有五成的動卡率,超越許多同業表現。
從用戶結構來看,LINE Bank有高達75%的用戶,年齡落在20~40歲熟悉科技產品的族群。翁銘壯引用《Bank 4.0》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金融常在,銀行不再。」來描述純網銀帶來的改變,尤其在疫情後,人們對於金融服務的期待、需求已經出現變化。
主導權還給客戶,成功背後的四大關鍵
LINE Bank的快速成長,翁銘壯歸納成四大策略重點,包含全科技接觸(Tech-enabled Interaction)、無時空限制的金融服務(Anytime, Anywhere)、金融服務再賦權(Empowerment of Services)和連線生活圈(Connects your Life)。
首先,純網銀是完全靠數位科技跟客戶互動的銀行,並且以LINE的平台為基礎,值得一提的是身分驗證的ekyc功能,一般的數位帳戶若要提升轉帳額度,需要使用自然人憑證驗證,會需要拿讀卡機連接電腦,雖然也是線上操作,但使用起來不方便,LINE Bank透過手機上普遍的NFC感應技術,讓用戶不需讀卡機,將自然人憑證靠著手機,就能完成。
此外,也結合臉部辨識技術,跟身分證上的照片做比對,更精準的確認客戶是否為本人,翁銘壯認為,這些技術或許聽起來不花俏,但都是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LINE Bank的作法,就是把這些科技看似普通的技術,搭配組合在一起,創造出體驗更好的金融服務。
一般到銀行辦事,會選在白天銀行上班時間,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趕三點半」,翁銘壯表示,純網銀服務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晚上7-11點每小時進線量,是全天進線量的5%,顯示民眾也在改變使用金融服務的習慣。
此外,純網銀沒有業務人員,會一直推銷產品,而是透過官方帳號等科技方式、管道,推薦使用者可能會需要的產品,很大程度將需求主導權回歸給客戶本身,而非以銀行本身的利益為出發,避免浪費冤枉錢買到不需要的東西。
最後,是最關鍵的生態系,翁銘壯提到,LINE平台上的服務從電商、娛樂、交通到支付都有,也持續跟外部的生態圈做串聯,最大優勢,是能提供貼近生活的金融服務,將金融不再生硬無趣。
虛擬經濟崛起,將瞄準「擬現實金融服務」
純網銀有合規的銀行牌照,卻又是虛擬的,這樣的特色,翁銘壯認為在現在元宇宙、去中心化的趨勢概念下,大家對於實體、虛擬世界之間身分認證、財富流通需求增加。
LINE Bank可以做好完善的實名認證、金融風控意識,又有強大的科技基礎,有足夠實力扮演連接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新角色,未來也許能提供「擬現實金融服務」,像是在LINE Bank上將虛擬資產轉換或變現。
虛擬世界中作為價值證明的NFT(非同質化代幣),是元宇宙中重要的基礎,交易量、市場價值也逐年攀升,「一個活絡的市場,需要金融服務,滿足交易、保管等需求。」翁銘壯舉例,現實當中人們也會把珠寶黃金,放在銀行保險箱保管,LINE Bank之後也許能夠提供保管虛擬財產的服務,「這是我們未來會去密切關注的機會。」翁銘壯說。
責任編輯: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