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Bank朝百萬用戶邁進!瞄準「擬現實金融服務」讓虛擬資產轉換變現
LINE Bank朝百萬用戶邁進!瞄準「擬現實金融服務」讓虛擬資產轉換變現

開業不到一年的時間,純網銀LINE Bank最近開戶數已經超過80萬,朝百萬大關邁進。在2022年的LINE開發者大會中,LINE Bank資訊長翁銘壯,除了揭開快速成長背後的關鍵策略,更點出LINE Bank將有機會成為跟元宇宙、NFT等,虛擬世界之間的關鍵橋梁,未來將能提供「擬現實金融服務」

開業不到一年,朝百萬開戶數邁進

開戶數朝百萬邁進的LINE Bank,在過去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已經端出許多成績,除了用戶數,金融卡產品「快點卡」動卡率(客戶用來刷卡支付)也有將近五成。

LINE Bank
LINE Bank資訊長翁銘壯認為,疫情後人們對於金融服務的期待已經不同。
圖/ LINE

以台灣民眾的支付習慣來說,多數人會習慣刷信用卡,享有延遲付款的彈性,金融卡因為是直接扣除帳戶內的錢,加上通常沒什麼優惠,比較少人會拿金融卡,都做主力支付工具,由於「快點卡」打出誘人的LINE Points回饋,加上與電商、外送平台合作等,這些在疫情年民眾習慣的通路做活動,金融卡有五成的動卡率,超越許多同業表現。

從用戶結構來看,LINE Bank有高達75%的用戶,年齡落在20~40歲熟悉科技產品的族群。翁銘壯引用《Bank 4.0》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金融常在,銀行不再。」來描述純網銀帶來的改變,尤其在疫情後,人們對於金融服務的期待、需求已經出現變化。

主導權還給客戶,成功背後的四大關鍵

LINE Bank的快速成長,翁銘壯歸納成四大策略重點,包含全科技接觸(Tech-enabled Interaction)無時空限制的金融服務(Anytime, Anywhere)金融服務再賦權(Empowerment of Services)連線生活圈(Connects your Life)

LINE Bank
LINE Bank的成功,資訊長翁銘壯歸納成四大重點。
圖/ LINE

首先,純網銀是完全靠數位科技跟客戶互動的銀行,並且以LINE的平台為基礎,值得一提的是身分驗證的ekyc功能,一般的數位帳戶若要提升轉帳額度,需要使用自然人憑證驗證,會需要拿讀卡機連接電腦,雖然也是線上操作,但使用起來不方便,LINE Bank透過手機上普遍的NFC感應技術,讓用戶不需讀卡機,將自然人憑證靠著手機,就能完成。

此外,也結合臉部辨識技術,跟身分證上的照片做比對,更精準的確認客戶是否為本人,翁銘壯認為,這些技術或許聽起來不花俏,但都是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LINE Bank的作法,就是把這些科技看似普通的技術,搭配組合在一起,創造出體驗更好的金融服務

一般到銀行辦事,會選在白天銀行上班時間,也就是大家常說的「趕三點半」,翁銘壯表示,純網銀服務不受到時間、空間限制,晚上7-11點每小時進線量,是全天進線量的5%,顯示民眾也在改變使用金融服務的習慣。

此外,純網銀沒有業務人員,會一直推銷產品,而是透過官方帳號等科技方式、管道,推薦使用者可能會需要的產品,很大程度將需求主導權回歸給客戶本身,而非以銀行本身的利益為出發,避免浪費冤枉錢買到不需要的東西。

最後,是最關鍵的生態系,翁銘壯提到,LINE平台上的服務從電商、娛樂、交通到支付都有,也持續跟外部的生態圈做串聯,最大優勢,是能提供貼近生活的金融服務,將金融不再生硬無趣。

虛擬經濟崛起,將瞄準「擬現實金融服務」

純網銀有合規的銀行牌照,卻又是虛擬的,這樣的特色,翁銘壯認為在現在元宇宙、去中心化的趨勢概念下,大家對於實體、虛擬世界之間身分認證、財富流通需求增加。

LINE Bank可以做好完善的實名認證、金融風控意識,又有強大的科技基礎,有足夠實力扮演連接現實與虛擬世界的新角色,未來也許能提供「擬現實金融服務」,像是在LINE Bank上將虛擬資產轉換或變現

LINE Bank
LINE Bank也許能提供「擬現實金融服務」,在LINE Bank上將虛擬資產轉換或變現。
圖/ LINE

虛擬世界中作為價值證明的NFT(非同質化代幣),是元宇宙中重要的基礎,交易量、市場價值也逐年攀升,「一個活絡的市場,需要金融服務,滿足交易、保管等需求。」翁銘壯舉例,現實當中人們也會把珠寶黃金,放在銀行保險箱保管,LINE Bank之後也許能夠提供保管虛擬財產的服務,「這是我們未來會去密切關注的機會。」翁銘壯說。

責任編輯:侯品如

關鍵字: #line bank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