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臉書的祖克柏以他深具感染力的話語,興奮、熱切地描繪出心目中未來世界的那一刻起,「Metaverse」瞬間成為網路熱搜的對象,元宇宙就此橫空出世,展現出全然不下於漫威宇宙的氣勢!在此同時,業界似乎也嗅到一股濃得化不開的商機,從設備商到軟體開發公司紛紛爭相走告,難道這就是眾人引頸期盼、傳說中的殺手級應用嗎?
祖克柏推出元宇宙的動機與時機眾說紛紜,偶而也會傳來這不過就是新瓶裝舊酒的批評,特斯拉的馬斯克更是直接賞他一句:「沒人想整天綁個螢幕在臉上啦!」即使如此,臉書終究是大咖中的大咖,說話就是有份量,而元宇宙基本上並沒有背離臉書一貫的精神——「Connecting with people」,所標榜的仍然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但歸根結柢,大家比較在乎的還是,這新版臉書到底夠不夠吸引人呢?在技術上有可能實現嗎?如果想要一探究竟,是不是得添購貴森森的設備呀?
話說元宇宙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世界呢?一向站在制高點的廣達董事長林百里給出一句話:「元宇宙就是實體世界的數位孿生。」乾淨俐落、簡單明瞭。如果想有個更具象的畫面,最近剛「復活」的駭客任務第四集《The Matrix Resurrections》會是個好例子,透過某種電子設備,咱們不修邊幅、還是超帥的基諾.李維(Keanu Reeves)就能進到虛擬世界和一群電腦人打得不亦樂乎,這種利用數位科技打造出讓人真假難分的場域,就是元宇宙所追求的境界。
要想實踐上述的分身概念,首先我們得先建立起各自的電腦版本,一般會是個神似本尊的圖繪式影像,當然想讓自己帥一點、美一些都不在話下,等每個人都打點好之後,就可以進到元宇宙中從事各種交流活動。比方說之前臉書上的聯誼分享,只是現在的我是可以被看見,甚至彼此還可以握個手、貼貼臉頰,一樣是Connecting with people,這樣的方式是不是生動、有趣許多呢?
再想像一下,因為距離或是疫情常常需要召開的線上會議可以有怎樣的新模式呢?原本螢幕上排排站的2D頭像,立馬轉換成3D的樣貌,就這麼鮮活地走進虛擬的會議室,展開彷彿直接面對面的討論,這場面才會夠熱烈、有臨場感吧!
上述的美好願景令人期待,但夢想終需落實,一切還是得回歸到技術與成本,在駭客任務中,只需要一通電話、或是一面鏡子就可以換個世界,但在元宇宙裡,可得紮紮實實地仰賴科技的手段。
想要有個夠嗆的數位分身,這就得依靠高超的繪圖技巧;要能進入到3D的虛擬世界,還真需要在臉上綁個AR、VR頭盔(Head mount display);如果想再加碼和別人有近乎實體的接觸,像是握手的力道、擁抱的觸感等,那還得加購像是力回饋手套之類的互動裝置。換句話說,元宇宙的入口是有個高低不一的門檻,如果想要擁有更真實、更多元的虛擬感受,就得付出更高的代價,原來在數位的世界裡,還是有著階級之分呀!
然而虛擬與真實終究是有差距,不管元宇宙中的人物能有多擬真,電腦人看起來就像是——電腦人;AR、VR頭盔戴久了頭肯定很痛,因為利用電子方式所產生的聲光刺激和人類的感官就是不合;而分身與分身之間的互動也不可能很自然,原因是虛擬世界中人與人的碰觸等等,一般並不涉及身體質量、慣量、軟硬度等物理性質的描寫,這就像動漫所帶給我們的感覺。
此外,既然被稱之為宇宙,同時上線的用戶肯定不會少,更何況這回每個人可是夾帶著遠遠超過之前的資料量,那會不會有頻寬的問題呢?如果彼此的互動都很卡,豈不大煞風景!當然隱私權與資安方面的維護,也必須讓大家能夠安心。
也因此,在元宇宙能夠實現它的許諾之前,仍然有許多的挑戰必須面對,而如何讓元宇宙中的我們像真的一樣,這可是它不可迴避的通關密碼啊!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