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物到衛生紙都在漲,原因為何?專家:從1970年代的通膨中找答案
從食物到衛生紙都在漲,原因為何?專家:從1970年代的通膨中找答案

今年夏天,記者尼可拉斯˙瓦普夏(Nicholas Wapshott)出了一本很符合時事的書《薩繆爾森vs.傅利曼》(Samuelson Friedman),簡述兩位重量級經濟學家之間長達數年的學術辯論。薩繆爾森是凱因斯的信徒,傅利曼則開創了貨幣學派,兩人對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的通膨從何而來,有不同的詮釋。而我們目前的物價上漲,就跟當年的狀況有許多相似之處。

貨幣學派認為,之所以會有通膨,只是因為央行印了太多貨幣而已。但薩繆爾森認為沒這麼簡單,物價上漲是供給面因素造成的,也就是成本增加造成供給不足。貨幣學派的說法很直觀,比較好推廣,所以在政治上贏了。

不過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之後,大家注意到財政政策必須要能夠永續,於是嚴格的貨幣主義就此失寵。過去10年來,各國央行雖然都有在刺激經濟,但世界顯然處於通縮狀態,目前之所以出現溫和通膨,是因為央行開始用前所未有的規模來印鈔票。但無論是1970年代還是現在,這種長期貨幣政策都似乎意味著,大家在討論通膨時漏了某件事情。

而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理論,講的就是這件事情:資產的價格。

明斯基時代

2008年之後,「明斯基時刻」這個詞在金融界快速竄紅,這個概念是說,當金融體系崩潰的速度,高到所有均衡模型都無法解釋時,政府就只能用非傳統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來因應。這種狀況如今眾所皆知,但其實它背後暗藏一種和通膨相關的價格理論。

在Two-price model中,房地產這類的資產價格很容易跟其他東西大幅脫鉤,因為人口結構之類的因素,比央行政策更能夠影響這類資產的價格。當代的高齡化,已經讓買房子儲蓄比投資實體經濟更有利。當然,幾年之後如果退休人士開始賣房子,平衡可能就會逆轉。

booth-branding-business-buy-264636
圖/ Pexels

這也可以解釋1970年代的總體環境,當時戰後嬰兒潮開始進入勞動力市場,他們希望在自己能夠投入資本之前先增加消費,於是經濟就陷入長期資本短缺。這時央行印了鈔票,但治標不治本,長期來說只造成物價上漲。

當時的經濟學家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些因素,根據瓦普夏的說法,當時只有海耶克(Hayek)這位二線學者從基本假設,去質疑價格能給我們多少啟示。長期以來,海耶克的奧地利學派景氣循環理論一直有爭議,但明斯基保留了該學派的優點,推出了一套更有說服力的理論。他認為負債的數字會上下循環,資產則不會,這就是所謂的「明斯基循環」(Minskian cycles)。當然,債務是一種準貨幣,所以明斯基循環不是在討論實體經濟,而是在討論貨幣。

理論大拔河

照各種數據看來,目前的狀況相當複雜2021年11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達到6.8%,是39年來的新高:實體GDP的成長速度則為5.5%。兩者加起來的名目GDP成長高達12%。
不過至少在2021年12月,30年期的抵押貸款利率仍為3%。根據以往經驗,名目GDP增長時,投資品的價值通常都會跟著漲,所以你只要貸款買房,就會立刻獲得9%的回報,但這顯然表示上述的幾個數字一定有哪裡搭不起來。所以到底哪個理論才能解釋當下的狀況?房地產市場是個很好的檢驗工具。

當下的短期爭議在於,物價上漲究竟是因為成本上升,還是因為需求增加。COVID-19打亂了供應鏈,所以一開始的衝擊顯然在供給面;但供給面理論認為,這種亂象最多只能持續幾年,然後通膨就會回到正常水準,所以這種現象本身不足以造成薪資與物價螺旋上漲。

但支持需求面理論的人認為,物價之所以上漲,是因為各國政府為了因應疫情,紛紛推出前所未有的刺激措施和貨幣擴張政策。當然,這有點難以解釋為什麼金融市場預期通膨很低,物價卻漲得這麼快;但原因可能跟聯準會(Fed)持續全面干預市場有關。資產價格飆升以及人們對疫情的恐懼,可能引發所謂的「大離職浪潮」(Great Resignation),而在全球各地都以各種方式限制外出之後,退休人數激增,更使這個趨勢雪上加霜。

另一方面,聯準會正在干預房市,每個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房貸證券,照理來說可能會進一步壓低房屋融資成本。這顯示物價上漲的原因除了需求增加以外,也包括資本市場本身並不中立。

不過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只要知道物價上漲是什麼引起的,聯準會2022年就會提高利率,只不過調高之路想必會充滿曲折。Miller Lending Group的老闆Gordon Miller在2021年11月投書《華盛頓郵報》表示,「市場希望推高利率,聯準會則認為通膨只是暫時的,短期內暫時不需要升息。在兩者拔河的過程中,應該就會出現波動。」(不過,雖然他這麼說,聯準會後來倒是宣布不再使用「暫時」一詞。)無論如何,光靠升息還是不可能逆轉通膨趨勢。

那麼說到整體經濟,爭議之處已經不是過去的通膨從何而來,而是通膨未來要往哪裡走。無論聯準會決定何時升息,關鍵都在於這樣的升息宣言能不能有公信力,會不會引發更大危機。這件事的成敗影響極為龐大,我們在未來10年不僅得面對債務問題,也得面對通膨問題。

房屋也是一種消費支出

目前房地產市場的信貸水準依然很嚴,幾乎沒有泡沫化的跡象,所以房地產的飆漲,可能因為是房屋短缺。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首席經濟學家Mike Fratantoni指出,居住消費幾乎占了消費者物價指數的三分之一,通膨對房價的影響,可能不如房價對物價的影響。

Fratantoni說,「公寓空屋率下降,加上待售庫存屋不足,造成住宅價格面臨上漲壓力」。美國住宅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後,就一直處於這種短缺,而且疫情引發的新一波遷徙,讓住宅短缺得更厲害。根據目前的分區法規,就業強勁的地區通常都無法合法興建新的住宅,許多研究指出,這對GDP的影響可能已高達數兆美元。

貨幣分析通常不會思考房地產市場對實體經濟造成哪些影響,但住宅政策很特別,無論哪一種價格理論都可以採用。住宅問題跟目前的供給鏈問題無關,但平價居住方案越多,中長期的房屋價格照理來說就會越穩定。房屋價格的漲幅一旦沒那麼大,就不會有那麼多老人提早退休;而市場上有越多房屋,央行也就能夠使用更多種政策工具。
至於進一步控制疫情的各種方法,只要不造成經濟混亂,對經濟絕對都有益。只不過整體社會的健康程度,並不會直接影響房地產價格。

1970年代的故事給了我們不少點子,但利率下降的趨勢已經延續了數十年,即使開始扭轉也需要一段時間。目前還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們已經陷入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而只要適度進行結構性改革,停滯型通膨也就不會到來。不過有趣的是,在1980年代的雷根時期,「供給面經濟學」就是根據這種想法一炮而紅;但它那種以為只要減稅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想法,很快就打了自己的臉,甚至被後來的小布希嘲笑為「巫毒經濟學」。不過即便施政結果不佳,供給面改革的核心原理依然屹立不搖。

總之,很多1970年代的思潮都值得今天拿來借鏡,只要在思考的時候同時考慮當下的現實就可以。

本文授權轉載自:台灣銀行家

責任編輯:傅珮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