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的想法,早在1999年駭客任務就拍出哪怕以現在的技術,都還望之莫及的「虛實整合世界」。但當時的電影,也因為各種資訊與通訊技術的進步,加之區塊鏈科技的發展,而變得愈加可行。若說元宇宙是建構在區塊鏈之上的另一個應用,我們不妨從底層的邏輯談起,理論上,基於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與「分散式帳本」的模式,可以更為安全與有效的儲存與交換資訊。
在如今所面臨日益複雜的系統下,從社會,環境,到企業與個體的行為,皆存在「無序態」與龐大的數據資料,也因此,任何決策都越來越仰賴以數據驅動(data-driven)的分析,以及快速驗證、跨境共享,方能即時調整策略,應對潛在的社會與環境風險。
社群般「多中心化」的元宇宙,離我們更加接近
人類社會的發展不太可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去中心化」,畢竟我們還是要有某種層度的問責制度與科層體制,至少在AI全面取代人腦的時代來臨之前,仍會有所謂的管理與分工,也因此,「多中心化」是個比較可預期的模式,如同電視產業從老三台獨大走向youtube,抖音,短視頻等百家爭鳴,人人都可以是網紅,都可以圈住一小票粉絲,在各自的領域內嘗試諸多的創新,創新與創作若能受大眾青睞,自然也就能自立山頭,成為某方面的KOL。
這種以「社群」為基礎的運作,也正是運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的元宇宙,所具有的特點。在多個獨立發展的「宇宙」內,可以在相對較少中心化監管的情況下,去交流,交易,乃至共創嶄新的商業模式,無論是共享經濟,代幣經濟(token economy),還是通證經濟(security token)等,勢必更加充滿活力與創造力。
這又與web1.0,演變到現在熱門話題的web3.0有點相似,雖說以純技術的角度來看,他們分別在講不同的東西,但管理模式上從「集中」到「分散」,資訊流從「單向灌輸」到「眾聲喧嘩」,再到「精準客製化」與「去標籤化」的演變脈絡來看,確實有點雷同。
至於為了要實踐創新模式,應運而生的「工具」,「手段」與IT的基礎建設,將成為人類走向深度虛實整合的路上,必然出現的進步。誠然,但凡打著「創新」名號的東西出現,良莠不齊在所難免,如同2000年左右 .com危機,各路邪魔歪道都好意思稱自己叫「互聯網公司」,然後去市場上坑投資人騙消費者,時過境遷,也只有具備真實力的項目,得以挺過網路泡沫,穩扎穩打發展成今天的科技巨頭。而今,元宇宙時代正掀起新的產業革命篇章,自然也是人人想分一杯羹。
科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巨大且快速的。自工業革命開始,機器取代人力花了2百年,再到資訊科技時代,電腦與網路出現至今,也不過50多年的光景,接下來如果走勢如同電影所演,要往一個「虛實整合」且「去中心化」的方向邁進的話,可以合理預期,產生影響的時間會更短,且涵蓋的面向勢必也會更廣。
元宇宙為永續生活帶來的想像
至於這跟「永續發展」又有什麼關係?這麼社會責任導向的議題,能夠與先進科技,超創新的商業模式產生關聯嗎? 我認為會,即便現階段的論述可能有些牽強,但如果我們都認同未來是個越來越以「人」為本的世界,你會想要更好的生活,更便利的技術,與能迅速反應需求的環境,我認為永續就是核心精神,而科技可以更準確的把這種精神落實在社會上,並照顧到每一位公民的想法與利益。
因為在現行的實務上,元宇宙結合區塊鏈科技,是有潛力去針對具有動態複雜性(dynamic complexity)的系統,進行模擬,數據推導,AI演算,試驗解決方案,進而透過虛實整合的應用,更有效率的導入到真實的世界。
所謂「動態複雜性的系統」,可以是全球氣候,城市規劃,人口移動與變遷,再生能源與社區微電網等,舉凡牽涉宏觀尺度與多重的人為不確定因素,皆可視作動態複雜系統。要能定義問題並找出適合的解方,需要全盤考量「利害關係人」在各個情境下的互動與結果而這也正是永續的理念,或用企業社會責任的語言來說,就是從過去「股東」至上的資本主義(shareholder capitalism),典範轉移到以「利害關係人」為重的資本主義(stakeholder capitalism)。
你看,利害關係人是更龐大且各自既獨立又有連結的,用中心化的思維根本難以管理,但去中心化與共識機制的引入,不妨視為一個化繁為簡的手段,區塊鏈的核心不正也是去中心化嗎?而元宇宙,我們不妨把它先當成古雅典式民主的公民大會,只要是公民都可以上來發表想法,過程是公開透明的,至於效果究竟如何?我們不妨在虛擬的世界中來模擬,在看是否要在真實世界比照辦理。
以上說法如果看起來太複雜,我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玩過模擬市民(The Sims)?一個可以讓玩家可以透過遊戲的方式,創建角色,按照自己的喜好與選擇去「度過」一生,雖說裡面的劇本仍是預先設定好的那幾套,但總是給了玩家一種上帝視角,去操縱遊戲中的角色,你可以逛街,購物,甚至買房,結婚生子...而這一切如果在VR/MR等技術更為成熟的現代,用戶自然能夠以更「沈浸式」的方式去體驗,把複雜的世界和人生,提前在虛擬的環境中模擬一遍,知道每個決策與行為之後,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如果,這一切不僅僅是遊戲,而是能夠與現實生活產生連結,那又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在蓋房子之前,能夠先在元宇宙中模擬一遍,把從「微氣候」(例:風向,光照,熱島效應,日夜均溫...)到「社區規劃」(例:交通動線,生活機能,未來周遭的建設規劃)的數據導入,加上自己對「居住」的需求與想像,用一個比傳統3D建模更更精準的虛擬場域,先來測試一遍,而且還帶有與其他用戶/住戶互動的性質,這就是在虛擬人生的遊戲中找答案,再而落實到現實世界裡。
一個人的生活與居住可以在元宇宙中模擬,那更大格局的城市規劃,甚至難以被明確界定出邊界的碳排放問題,或許也都可以比照辦理。在虛實整合的基礎架構下,我們把「個人」的需求作為核心,讓社群互動激發出各種創新的方案,進而能夠落實在現實社會中。這一切能否透過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的方式來實踐?或許有機會,但當然,也要看專案的性質而異,如同本文第二段所述,人類社會不見得什麼事都可以被完全去中心化,在某些領域,現行制度仍會扮演重要的角色。
當技術可以進步到硬體不再是阻礙(畢竟現在要穿戴VR/MR設備還是略嫌笨重與不便),虛實整合可以更「低延遲」更「高沈浸感」的時候,我想那會是元宇宙真正普及的時代,即便還不到駭客任務或一級玩家那樣的場景,但至少從工作到生活,消費娛樂到人際互動,會有很大的比例在線上發生。屆時,區塊鏈也會發揮其關鍵的功能,虛擬世界中的交易總要有辦法再去中心化的架構下完成移轉/支付與紀錄,同樣虛擬資產也會需要有能夠在數位環境中標註「唯一性」與確定所有權/使用權歸屬的技術,也就是非同值化代幣(NFT),就如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使用信用卡,支付寶般的習以為常。
這一切會不會發生,又或是走向一條根本完全不一樣的路徑,老實說也沒人敢給出定論。不過,聖經上倒是寫過一句話:「最一開始就有了語言,語言與神同在」(新約.約翰福音),當然每個派系會有不同的解讀,但如果把「程式碼」當成語言,神創造了語言,程式語言則架構出了元宇宙,那麼聖經就早已告訴我們了,世界是由程式語言寫出來的,我們每個人,或許都可以在其中扮演接近上帝的角色。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