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創業團隊是否擁有一個好的價值點,除了要注意「持續調整及優化產品與功能」、「挖掘更有含金量市場營利點」、「不斷迭代商業模式」外,還要審視其「需求屬性、強度與頻率」等。
1.是否靠近原始需求
通常離價值鏈或終端市場愈近,愈可能接近「原始需求」(不僅是表象上需求),離「原始需求」愈近則產品愈有價值,也越容易找到價值點,並有機會做出爆品,例如像微信紅包,就是一年一度華人發紅包日子中,有強大需求但低頻率的爆品,微信紅包透過需求做出爆品後,在一週內發了幾億個紅包,也打開了中國大陸支付市場的大門,與更早進入市場的阿里巴巴支付寶得以分庭抗禮。
2.是否契合高強度、高頻率的「剛需」
一般在談「剛性需求」,主要就是探討需求的「強度與頻率」。如果是「高強高頻」需求,就是千載難逢的機會;「高強低頻」也多屬值得做的題目;「低強高頻」則是時常發生,這時就需考量是否要投入,至於「低強低頻」的需求,通常就是較易失敗的題目。
若是非剛需仍想進行的項目,就必須考慮是否「縮窄人群」、「提高強度」、「提高頻次」與如何才能重覆喚醒使用者消費需求。傳統思維比較「水平式」,以品類取勝,產品為王,靠管道規模盈利,先做大再做強;但網路時代則是比較「垂直式」思維,是靠「用戶體驗」取勝,用戶為王,為用戶創造價值來盈利,通常以「先做強再做大」為原則。
所以「剛性需求」、「精準用戶」與「爆品」的小鋼砲思維很重要,在網路經濟特別是行動互聯網時代,還非常講求速度,當然也並非快就百分百最好。
3.商業模式是否高度迭代
此外「迭代商業模式」也可以再區分為低、中、高不同的強度。低度迭代市場需求沒有太大問題,只需完善或修正「產品與服務功能」,而中度迭代就可能會涉及到新創團隊「核心成員調整」。
若是重度的迭代在新創圈通常稱為Pivot,不但需要上述調整,連核心團隊可能都得「進行更替」。如新創團隊沒在初期避免未來進行重度迭代的麻煩,那有很高的機率新創團隊與項目會因此分崩離析。而且通常驗證完產品與服務概念後,也是新創團隊走到「死亡之谷」的關鍵階段。
但在死亡之谷之前,創業家面對「價值主張」與「營利點」,以及「區別需求」這幾個打地基的挑戰,初創業者時常無法理解其中含意。很多時候這就會成為天使投資人的地雷。
天使投資人在評估新創項目價值主張時,主要就是在新創團隊的「產品功能」、「營利點」、「商業模式」這三塊中來判斷創業家與新創團隊的優勝劣敗。不過更重要是,透過觀察新創團隊在這些「調整過程中」來判斷他們是否適合他們所選擇的題目。
一般可能有七成以上的機率,新創團隊連調整產品與服務的功能都做不到,甚至不願意做,因為這些就是天使投資的地雷:「先射劍再畫靶的創業者。」對創業家來說殘忍,但七成以上的項目,就是天使投資人可能不再跟進投資的新創地雷項目。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吳佩臻、侯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