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夥伴力挺,MIH聯盟拚擴大電動車出海口!劉揚偉:爆發性商機才剛開始
海外夥伴力挺,MIH聯盟拚擴大電動車出海口!劉揚偉:爆發性商機才剛開始

鴻海全力發展電動車新事業,在2020年的科技日上宣布成立MIH電動車聯盟,無論有無汽車背景都能夠加入,廠商想切入電動車商機不再難如登天。

MIH其實有兩種,其中「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是由鴻海與裕隆合資的子公司──鴻華所有;「MIH聯盟」雖然是由鴻海所推動,但未來將獨立運作,成立目的在於讓各個領域的軟硬體合作夥伴,以MIH電動車開放平台為基礎,共同發展電動車標準。

而2022年首次的MIH聯盟會員活動於今(25)日正式登場,公布了各會員未來產品的規劃與想法,電動休旅車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也將在各地展開招商大會,全力朝大規模量產衝刺。

MIH聯盟
2022年首次的MIH聯盟會員活動,於南港瓶蓋工廠登場。
圖/ MIH聯盟

電動車供應鏈成形,將啟動招商大會

「轉型電動車是一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契機,」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談到,電動車將迎來爆炸性的成長,現在只是剛剛開始而已。

MIH聯盟執行長鄭顯聰曾分享,聯盟成員的背景多元,會透過分組方式,讓同類別的廠商一起討論、合作,像是自動駕駛、底盤、懸吊系統都各自分為一組,彼此共用資源,不浪費重複開發的成本。當技術開發出來後,也可以分享共用,想開發電動車的廠商,就可以用最少的時間,把車子做出來。

MIH聯盟
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認為:「轉型電動車是一個百年難得一遇的契機。」
圖/ MIH聯盟

經過一年的運作,現在已經發展出自動駕駛、資訊安全、電子電氣架構等16個工作小組,朝向標準化與模組化方式發展,逐漸有了整車的雛形。下一步將積極整合MIH會員的實力、搭建鴻海電動車供應鏈。

今年的重點是鴻海會發表電動車參考設計(Reference Design),簡單來說,就是設計出不同車款(如:休旅車、轎車)的電動車系統技術藍圖,讓想要做電動車的廠商,可以以此架構為基礎,快速生產出一款電動車。

同時,鴻海會在各地展開電動休旅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的招商大會,今年底還會有驅動線控(Drive by wire)API開發的Level 2和Level 4自動駕駛參考設計等工作小組成果的重大發表。

MIH聯盟
電動休旅Model C、電動房車Model E,將於各地展開招商大會。
圖/ MIH聯盟

MIH聯盟預計在2023至2024年,會做好進入市場的準備,並於2025年發揮聯盟效應,擴大出海口。所以,如何更有效的整合好重要夥伴與資源,並攜手發展出電動車參考設計,將會是今年非常重要的課題。

鴻海合資公司成立,瞄準東協市場

此外,海外的合作夥伴也有許多新進展,鴻海日前收購美國電動汽車汽車製造商Lordstown位於俄亥俄州的工廠。

Lordstown Motors總裁Edward Hightower表示:「我們對與鴻海的合作感到非常興奮,在汽車開發、採購和製造等方方面面,皆產生巨大的合作效應。而在MIH平台上開發全新產品,通過共享關鍵零組件、共享車輛架構、和共享工程化來進一步擴大規模效應。」

MIH聯盟
圖/ MIH聯盟

泰國市值第一的PTT集團旗下電動車公司Arun Plus,與鴻海的合資公司Horizon Plus已正式成立,未來將提供代工製造服務,給到泰國和東協ASEAN市場的主機廠和品牌客戶。

PTT執行副總裁Ekachai Yimsakul談到:「一切準備就緒!與鴻海的合作是個完美的結合,除了上游一體化之外,還能做到下游一體化,我們相信可以為客戶大量縮短開發時間和降低成本,並且最終為電動汽車的終端用戶帶來好處。」

與鴻海合作、剛開放新車訂購的Fisker也向夥伴們宣示「汽車產業帶來革命性變革的時候到了!」美國Fisker Inc.董事長兼執行長Henrick Fisker說到,「對於能為這世界帶來全新的移動模式我們無比興奮。不過為了這一切,我們需要志同道合、能有不同思維以及想要顛覆這個幾乎是世上最古老行業的人,一同參與見證這巨大的機會,很榮幸和富士康劉董事長有志一同。」

鄭顯聰:未來台灣電動車供應鏈地位難撼動

劉揚偉強調,雖然MIH聯盟是由鴻海所創立的,不過這個聯盟更是一個所有會員群策群力的創新平台,「立足台灣,走向世界,鴻海與會員們的合作才剛剛開始。」

MIH執行長鄭顯聰則表示,在未來的電動車供應鏈上,台灣不但將扮演著連結中國與海外的最佳中繼站,而且在電子元件與新創、半導體產業,在國際上有難以撼動的地位。

MIH聯盟
圖/ MIH聯盟

除此之外,台灣在扁平化與透明度上表現優異,在與Tier 1、2、3供應商的協作上,具備更自由的靈活度,而在半導體與EV等領域,未來將難以被國際市場忽視。因此,MIH 的目的就是建立電動車開放標準及供應鏈,讓會員自由選擇與不同業者合作,提升速度及降低成本。

責任編輯:錢玉紘

關鍵字: #鴻海集團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