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Amazon)截至去年12月的財報顯示,2021年第4季營收成長了9%,公司預計今年第1季營收年增3~8%,低於市場預期的11%;其中雲端服務AWS營收178億美元、年增40%,高於市場預期,也高於前一季的39%成長。亞馬遜也公布自2018至今、4年來首次提高Prime會員的價格,年度會費從119美元漲至139美元,漲幅16.8%。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商,亞馬遜對於會費仍然保有強勁的定價能力。
今年3月,股價一度接近3,000美元大關的亞馬遜,宣布20:1拆分股票,這也是自網路泡沫化以來,該公司首度分拆股票,並加大回購100億美元股票。亞馬遜股票分割讓股價更為親民,能吸引更多投資人入手,並有機會納入道瓊工業指數(DJIA)的成分股。
廣告、AWS、Rivian,非本業投資成獲利救星
由於疫情期間電商的基期拉高,使得營收最大的線上商店(Online Store)部門在2016年開始公布部門業績以來首次出現衰退,也讓亞馬遜整體銷售成長僅達9.4%,是2017年以來首次成長剩個位數。加上缺工和供應鏈阻塞問題導致的勞工成本上升、通貨膨脹與銷售疲軟,使得線上銷售的虧損進一步擴大。但電商並非亞馬遜主要的獲利來源,而是作為亞馬遜流量來源與生態系壁壘,亞馬遜的商業飛輪在於:提供消費者包含FBA快速物流、運費折扣和串流影音等福利,擴大使用者對於旗下各類服務的依賴,吸引用戶付費訂閱Prime會員,把他們鎖在自己的生態系中消費。
類似Costco會員,加入了就會大幅增加你在該公司的消費。市調機構CIRP估計,亞馬遜在2020和2021年新增了6,000萬的美國Prime會員,Prime會員總數高達1.72億美元。2021年,Prime會員的續約保留率(retention rate)更提升到94%,比2019年的89%來得更高。顯示亞馬遜對於Prime價格定價權的高度自信,並不怕漲價後就會大量流失用戶。
作為雲端運算產業的龍頭,AWS的量體已經十分巨大,但在這麼巨大的使用者基礎上,仍然能夠維持年增40%的勢頭,且和Azure、GCP(Google Cloud Platform)的競爭依舊非常激烈,顯示整個雲端市場的需求依舊十分龐大、成長強勁:AWS營收年增40%,Azure年增46%,GCP年增44%,AWS對亞馬遜的獲利能力也愈來愈重要。
2021年第4季,亞馬遜首度將廣告業務營收從「其他」獨立拆出報告:年增32%到97億美元。目前亞馬遜廣告在美國數位廣告排名第三,僅次Google和Facebook,受益於亞馬遜電商屬性離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路徑最近,消費轉換的成效最直接顯著,因此持續受到廣告主青睞。
實際上本季最大利潤來源,是亞馬遜投資13億美元的電動車公司Rivian。亞馬遜手握Rivian股票22.4%,因為Rivian成功IPO(首次公開發行)大賺一筆,拉動亞馬遜EPS(每股稅後純益)爆衝97%到 27.75美元。
EPS亮眼卻成長趨緩,如何撐過難關?
即便物流成本增加,導致亞馬遜電商獲利能力衰退,但更高毛利的AWS和廣告業務則仍保持30~40%成長,Prime會員也因應成本增加而漲價,對財測無疑是一劑強心針。電話會議上,亞馬遜還特別強調Prime影音將在今年9月推出魔戒影集,以及NFL等運動賽事合作。至於廣告業務的增速放緩至32%,官方解釋是Prime Day促銷季因疫情而轉移至第4季,使得基期變高。
愈來愈多的科技巨頭都面臨了市場飽和、成長乏力的境地,即便競爭力依舊強大,但估值卻在疲軟的營收成長下顯得岌岌可危。 要能夠說服市場公司價值能匹配當下的估值,自然需要拿出新業務,並能創造有意義的營收成長動能;或是能改善現有業務獲利能力的措施,讓自己從瞄準高速營收成長,逐漸轉換成更成熟的長期獲利成長公司 。
亞馬遜繳出的成績單,則讓市場在電商業務的黑暗中看見光明,但評價的方式可能也在逐漸轉換中。
亞馬遜過去將從電商賺到的錢,大筆投入包含FBA物流建置與新業務的開展,以維持市場擴張的成長動能,導致維持很低的獲利甚至虧損而聞名(這件事在AWS成為主要業務之一時,因為實在太賺錢而產生了大量的盈餘),如今更要注意市場對於亞馬遜未來評價的變化,能否撐起它的本益比(PE)。
亞馬遜同時在營運的,不僅是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也是一個挑戰FedEx和UPS的物流網路,一個與Disney+和Netflix競爭的串流影音平台,一個與微軟和Google競爭的雲端業務,一個與Google和Facebook競爭的廣告平台。這些都是行業頂尖不可忽視的存在,而且相互牽制,這樣的壁壘也不太可能輕易被打破。
但企業擴張的同時,也會引起更多監管單位的疑慮,產業的觸角延伸可能造成的壟斷,是大家都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從近期的動作,亞馬遜這艘巨艦的方向在貝佐斯(Jeff Bezos)之後更注重股東利益,畢竟在電商量體極大化之下,成長已經趨緩,未來需要更多提高毛利和獲利能力的投資與資本運用。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