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中鋼、台電都投入碳捕集、商機上看2兆美元,專家:未來「得碳者得天下」
【圖解】中鋼、台電都投入碳捕集、商機上看2兆美元,專家:未來「得碳者得天下」

「在中鋼8種減碳路徑規劃中,CCUS(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占的份量最大,才能實現碳中和。」中鋼總經理王錫欽在工研院「打造淨零時代競爭力」論壇說道,面對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年排碳量達千萬噸級的排碳大戶中鋼備感壓力。

除了透過製程改善、使用綠電來減少碳排,碳捕集、再利用與封存技術(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簡稱CCUS)被視為邁向淨零的最後一哩路。從煙道口捕捉、收集二氧化碳,除了把碳封存到地底存放,將回收二氧化碳變成化學品,成為業界發展的方向。

「碳再利用可以提高經濟價值,未來將是『得碳者得天下』!」工研院副總暨材化所所長李宗銘指出,從煙道排出的二氧化碳濃度在15%以下,若能將純度提高到99%,就可以製成乙烯、丙烯等石化上游原料,加工後可製成各式日常用品,如人造纖維、化妝品等,把減碳化為新商機,石油巨擘艾克森美孚就預估,2040年全球碳捕集市場規模可達2兆美元,商機潛力無窮。

排碳大戶專研碳捕集,把碳製成化學品

王錫欽表示,中鋼最近接到客戶的要求提高產品使用再生材料比例,去年要求8%,今年達到20%,後年上看40%,「現在沒有把減碳做好,難以存在國際供應鏈體系,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

因此中鋼投入碳捕集技術,由於煉鋼製程會產生大量的高爐氣與轉爐氣,裡面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透過碳捕集技術收集並加以純化,再透過化工製程與氫氣反應,可轉化為甲醇、甲烷等化學品。

未來透過「鋼化聯產」策略,中鋼提供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給石化業生產化學品,預估每年可減碳290萬噸二氧化碳,甚至可為石化業創造800億元以上的產值。

中鋼.jpg
中鋼是台灣最大鋼鐵業,未來透過「鋼化聯產」策略,中鋼提供一氧化碳與二氧化碳給石化業生產化學品,預估每年可減碳290萬噸二氧化碳,甚至可為石化業創造800億元以上的產值。
圖/ 中鋼

不只中鋼,台電、中油也投入碳捕集技術。台電表示,計畫在台中火力發電廠蓋一座碳捕集工廠,預估每日二氧化碳最大捕獲量約6噸、一年約可捕獲2千噸二氧化碳,主要供應廠內智慧溫室使用並銷售。

中油於去年底在大林煉油廠建置實驗級碳捕集設備,中油表示,初步先設置一座小型試驗工廠,實驗將捕捉後的二氧化碳透過中油煉製技術製成化學品。初步了解,目前國內碳捕集工廠都還在實驗階段,尚未商轉。

排碳有價來臨,捉碳成熱門科技

其實碳捕集並不是近幾年才有的新科技,早在1970年代就展開概念驗證,直到2021年商業化,目前全球碳捕集工廠超過100個,每年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超過4000萬噸,其中美國、歐盟處於領先地位,截至2021年底,歐美累積項目占全球63%。

DAC工廠_直接空氣補獲技術
冰島碳捕集工廠Orca,2021年9月啟動,估計每年可捕獲 4 千噸二氧化碳,這些CO2可永久存放到地底。

碳捕集技術若要擴大,從實務面來看,第一、降低碳捕集設備的耗能強度,補獲碳的設備,需要大量的電力、相當耗能。第二、研擬碳封存的地點,目前台灣已針對碳封存的法規、沙盒展開研擬推動。

另一股拉力在碳成本,今年2月份歐盟每噸碳價推升到97歐元,遠高於目前碳捕集平均成本60歐元/噸,排碳價格高漲,增加了企業、政府的減碳壓力,都為碳捕集帶來新轉機。

「目前全球碳捕捉能力約4千萬噸,但國際能源總署預估2050年需求量上看76億噸!」王錫欽認為量能仍有待擴大。未來碳捕集的量能規模是否能夠擴大,仍有賴技術的突破與成本的下降。

責任編輯:侯品如

關鍵字: #淨零碳排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資本市場迎來新氣象!簡立峰:從「臺灣人的亞洲」轉向「世界的亞洲」,主動招募國際互補性新創

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聯手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共同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象徵臺灣資本市場邁向新局面。此平臺鎖定重點產業、法規鬆綁及強化推動策略等重點項目,面對此布局,擁有產業導師、獨立董事及投資者等多元角色的簡立峰,分享他的觀點與建議。

簡立峰開門見山直言,現在是臺灣資本市場加速前進的「好時機」。從量化角度來看,臺灣上市櫃公司總市值規模達94.9兆元,國家別排名全球第8名;特別是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目前已有四家企業(台積電、鴻海、台達電、聯發科)進入世界市值500大。受惠科技群山加持的優勢,讓打造「亞洲NASDAQ」的願景有厚實的底氣。

此外,簡立峰相當肯定本次針對創新版的制度優化,提供更鬆綁、具有創意的做法,大幅提高了國際團隊來臺上市的便利性。不過,除了擴大投資規模與流通性,簡立峰也提出三個策略觀點,鼓勵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多家善用制度優勢,設定更宏大的發展目標。

觀點一:深化內部資本市場創新動能,鼓勵「小金雞」早期上市

這幾年臺灣的新創趨勢,簡立峰指出一個現象:現今成功的上市櫃案例,多半是大型集團的「小金雞」(子公司或孫公司),但集團通常傾向在小金雞獲利穩定並能確保控股後,才會在市場上釋出少數股份(25%)允許其上市。此情況容易造成臺灣的資本市場動能不足,甚至讓國際以為臺灣缺乏新創的誤解。

對此,簡立峰認為創新板的價值,即是鼓勵小金雞能提早登板的腳步,一來展現創新能量、翻轉產業典範;二來邁向資本市場不只是需要募資,更重要是上市後的經營策略,知道自身優勢所在,將營運方向隨時調整更貼近資本市場的需求。

因應簡立峰的觀察,本次創新板的新制,即是讓本國公司的股票集保期間從二年縮短為一年,並免除三年的承銷商保薦。此舉有助於降低集團小金雞提早進入市場的法規門檻,讓企業能更快速、更早實現「面對市場」的目標。

觀點二:強化產業聚落思維,主動招募國際上與臺灣互補的新創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的重要訴求之一,便是要成為亞洲NASDAQ。簡立峰直言,「如果是以此為願景,那它就不應該只是『臺灣人的亞洲』,而是成為『世界的亞洲』,也就是主動吸引更多國家的創新企業來臺上市,那麼招商策略必須從被動等待,轉為主動積極洽談。」

至於招商的目標該如何鎖定?簡立峰認為臺灣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其聚落現象,因此建議可瞄準能與臺灣產業有高度互補的區域國家或技術領域。讓臺灣的供應鏈業者與他們成為戰略夥伴關係,共同分享這些國外企業來臺上市後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是區域國家,簡立峰拿「以色列」為例,該國新創擁有強大的創意和軟硬整合能力,但缺乏生產製造基地,若考慮來臺灣上市或募資,將有利於他們與臺灣的製造商建立關係,增加其信賴度,並容易找到供應商。至於前瞻技術方面,簡立峰認為矽光子、3D封裝/先進封裝、AI資料中心冷卻等,與臺灣半導體產業有緊密合作關係,可借助資本市場吸引這些企業來臺投資、上市,不僅是實體的產業聚落,更有助於形成虛擬的資本市場聚落。

簡立峰的論述,也呼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鎖定的重點產業,涵蓋半導體、人工智慧、智慧製造、數位雲端、機器人、次世代通訊等前瞻新經濟領域。另外國際企業來臺上市的門檻,證交所也優化了既有制度,針對主要營運地或股東結構均未涉及陸港澳地區之外國企業,調整臺籍董事席次過半規範,僅須設置臺籍獨立董事至少二席。

觀點三:吸引國際分析師、產業媒體,成為亞洲NASDAQ絕佳觀測站

最後,簡立峰認為一個能持續有活水挹注的國際籌資平臺,成功上市是手段,但真正關鍵的目的,是能持續獲得投資並取得市場關注的聲譽。要獲得聲量,具體的執行策略是提高國際能見度,吸引國際級分析師的關注。

簡立峰以當時Appier在日本上市為例,他提到上市對Appier的最大益處並非來自本益比,而是被國際金融機構的分析師看到,並獲得他們的分析與報導。「這些報導對於B2B企業來說,是最紮實的行銷加分,能極大化取得業界客戶的信賴。」

簡立峰認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下一步,可主動規劃一些登板的亮點案例,形成「標竿」進而產生群聚效應。對此,證交所回應未來將以多元行銷策略,配套措施包括加強外國公司資訊揭露,提高法人說明會的召開頻率,藉此提升企業國際知名度,為國際分析師提供更充足的資訊來源,助力更多指標的企業打響全球名氣。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詹方冠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典禮上提到,臺灣經濟發展已從勞動密集、資本密集階段,進入到創新驅動的全新里程。最後簡立峰肯定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立後,期待它的角色能槓桿資本市場的力量,讓『臺灣人的產業』轉變為『臺灣人主導的產業』,仰賴國際企業壯大臺灣的人才庫,同時也為臺灣創造新的經濟發展動能。」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