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金融產業價值鏈,區塊鏈衍生技術DeFi開闢傳統銀行新路
重塑金融產業價值鏈,區塊鏈衍生技術DeFi開闢傳統銀行新路
2022.04.19 | 區塊鏈

現今應用在金融領域最受矚目的區塊鏈技術,最受矚目的應該就是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但近期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出現,在傳統銀行業開闢出了全新的一條路。由於去中心化金融不受監管的特性,讓消費者在金融產品上有更多元化的選擇,也重塑了金融產業的價值鏈。目前DeFi整體價值已經高達900億美元,未來發展值得我們關注。

區塊鏈發展脈絡

提到DeFi去中心化金融之前,我們必須先淺談區塊鏈(Blockchain)的發展脈絡,多數人對於區塊鏈的認知都還圍繞著比特幣,但其實區塊鏈的應用更為廣泛,它是藉由密碼學及共識機制等技術,建立出的資料儲存區塊(Block),而每一個區塊相互串連,並囊括了前個區塊的密碼雜湊函式、時間戳記與交易資料,這使得區塊裡的內容難以被篡改。

大家也可以把區塊鏈理解成一個分散式的資料庫,與傳統資料庫有別,區塊鏈儲存資料的裝置並非連結到相同的處理器,它允許資料分散儲存到不同的處理器中,而且還能透過時間戳記的特性,依序將資料存取到區塊內,並利用密碼函式,讓所有區塊串接成區塊鏈。

區塊鏈的使用價值在於:加密。它的出現大大解決了C2C或B2B之間的信任問題,藉由區塊鏈帳戶的所有權金鑰,使用者甚至能編寫屬於自己的區塊,其所使用的密碼系統,也能確保所有節點(分散式的運算處理器)內的資料保持完全同步。然而,區塊鏈中的分散式儲存資料都是公開且匿名的,安全性必須仰賴時間戳記伺服器、點對點網路(P2P)來維持,這也是為什麼比特幣僅能儲存交易紀錄,但無法得知帳戶的所有權歸屬。

區塊鏈技術誕生至今,以加密貨幣的發展最為蓬勃,不過談及應用層面,其實早已跨越金融領域,無論是旅遊、聽音樂,甚至是物聯網,區塊鏈確實能夠改善既有的生活常態與商業模式。

以下為大家簡單整理了區塊鏈的應用演變:

▍區塊鏈1.0:加密貨幣

在過去,所有的交易行為都必須有中介機構或交易所在中心協助媒合,而這些中心會保存所有的交易紀錄,以利全球金融體系可以順利運轉,但加密貨幣的出現,便是「去中心化」的開端,眾所周知的比特幣則是最好理解的例子。

中本聰於2008年發表的《比特幣白皮書》為全世界帶來加密貨幣的概念,他開創了全新的記帳方式,讓每筆交易不需要經過銀行、電子支付平台等第三方中介機構,任何人只要擁有能網路連線的數位裝置就進行交易,最大優點在於權力分散,完全不受擁有極大實權的國家或機構影響,而且交易帳本經過加密後,遠比傳統金融安全許多。

▍區塊鏈2.0:智能合約

加密貨幣的誕生,除了為金融界投下一顆震撼彈之外,也讓相關應用陸續百花齊放,近期常聽到的智能合約,則是區塊鏈二部曲的最佳代表,它是種特殊協定,在區塊鏈內制定合約時使用,著名的以太坊就是擁有智能合約功能的公共區塊鏈平台。

與傳統紙本合約不同,智能合約將協議條款以程式碼呈現,並透過區塊鏈上的分散式節點自動運行,使合約不會被任意篡改或偽造,只有達成協議中的條件時,交易才會發生。智能合約也保有去中心化的特性,所以通常被用來記錄版權、股權、智慧型財產權等抽象類別的交易行為,我們舉幾個貼近生活的範例幫助理解。

當旅客出遊選擇休宿時,其實不再需要透過Airbnb等中介平台訂房,可以直接瀏覽住宿平台的區塊鏈尋找合適的房型,並透過智能合約完成訂房手續,屋主也無需繳納任何刊登費用;以食品業而言,從食品加工、包裝、配送再到上架,所有資訊都可以寫入區塊鏈資料庫,消費者只要掃描包裝上的條碼,便能即時獲得最清晰、完整的生產履歷。

▍區塊鏈3.0:IOTA

然而,目前比特幣與以太坊等現有區塊鏈面臨礦工短缺的問題,被稱作「區塊鏈3.0」的分散式帳本技術IOTA,它讓每個區塊上的交易者都可參與加密,且不需要礦工進行驗證,解決了交易過於緩慢、貧富差距等問題。

由於既有的區塊鏈驗證機制非常嚴格,當交易量愈大時,就必須使用更多電力與演算力去驗證交易,卻大幅墊高了交易成本,而IOTA的發明,可以說是為物聯網設計出的完美架構,藉由此項技術,不但創造出了不須交易費且具擴充性的交易平台,還加速了物聯網生態中不同設備間的資料傳輸速度,有效彌補了區塊鏈擴展性不足的問題。

DeFi是什麼?與CeFi之差異

對於區塊鏈的發展有初步的認識後,我們就可以踏入金融新疆界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是建立在區塊鏈上的金融體系,它不必依賴券商、交易所等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型商品,而是利用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進行金融活動。

DeFi將金融產品建立在公共的金融服務區塊鏈平台上,並透過智能合約的運行,讓任何人都可以訪問平台上的金融架構,相較傳統中心化金融(CeFi),它完全不受任何中心機構監管。以日常支付場景為例,消費者在過去的CeFi情境中刷卡購物,此時金流必須先通過第三方機構(例如:VISA、Mastercard),最後消費款項才會轉進賣家合作的銀行,整個流程會產生很多額外的費用,手續也相當繁複;而DeFi的支付流程簡單許多,消費者可以在區塊鏈上交易,當該筆交易被驗證後,買家就能以加密貨幣直接付款,但金額、日期等交易資訊完全不能隨意竄改。

去中心化金融的發展現況

2021年可以說是DeFi突破性的一年,根據DeFi Pulse的統計指出,1月與11月的總鎖定價值(TVL,Total Value Locked)的差額超過兩倍,並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不過我們雖然能看見去中心化金融良好的前瞻性,但目前法律與監管問題仍然層出不窮。

2016年5月,為期四週的ICO(首次代幣發行)總共募得1,200萬枚以太幣,但意外的是,不到一個月就有使用者發現智能合約裡的程式漏洞,並掏空價值約5,500萬美元的以太幣,儘管智能合約有著難被任意篡改的特性,但合約中的程式設計不夠周延,使得詐騙問題成為未來很大的隱憂。

此外,DeFi體系中必須透過加密貨幣作為交易媒介,而加密貨幣的幣值劇烈波動將成為另一個顧慮點,且為了挖掘更多加密貨幣,礦工得確保有充足電力供給,這種模式與環境永續完全背道而馳。

如果從整體社會福祉的角度切入,DeFi其實能夠實踐並促進普惠金融,以目前全球的現況而言,各式各樣的金融NFT相繼推出,新興的穩定幣(Stablecoin)也許能改善上述提到的情形,也因為高度的透明性,任何人都能使用DeFi中的智能合約,因此,如果未來能有完備的消費者保護機制作為金融基礎,DeFi可望拓展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新疆界。


區塊鏈的出現宛如時代革命,加密貨幣則改變了我們對金錢的思考方式,而DeFi的存在,甚至顛覆了各國中央銀行對於貨幣政策所扮演的角色,雖然目前去中心化金融的架構尚未成熟,但長遠而言,這將會是沒有終點的進程。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關鍵字: #NF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突破摩爾定律極限!台灣奈微光用矽光子技術打造「會聞的晶片」,開創感測新藍海

在後摩爾定律時代,台灣奈微光不僅是開發出一款新晶片,更在於證明了創新不必只沿著摩爾定律持續追求製程極限,採取橫向發展同樣能找到市場著力點,台灣奈微光正運用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製程,打造出全球少見、能「嗅聞」世界的感測平台,這場從臺大實驗室技術啟程的冒險,正讓臺灣半導體產業看見另一條通往未來的道路。

跨足大健康與車用,奈微光用矽光子打造感測新藍圖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台灣奈微光所研發的矽光子感測晶片樣品,針對多波段應用所設計的多樣化解決方案。
圖/ 數位時代

正當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相投入奈米級製程競賽,追求更小、更快的晶片時,台灣奈微光卻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我們的核心技術就在於光子 IC 設計。」台灣奈微光董事邱俊榮說明,他們所做的是「光的晶片」,與傳統專注於電子電路的 IC 完全不同。

長久以來,市場上若要製造中長波紅外光的光源,普遍會採用化合物半導體。然而,化合物半導體不僅成本高、良率較低,且在光譜調控上存在不少挑戰,台灣奈微光則突破性地利用 CMOS製程,直接從矽基底打造出中長波紅外光光源,顛覆了以往的作法。

邱俊榮強調,這都要歸功於臺灣半導體 CMOS 製程的高度成熟與優異良率,讓台灣奈微光能在成本上取得絕對競爭力,打破中長波紅外光技術高昂的門檻。「我們是透過 CMOS的半導體製程設備,把晶片延伸到矽光子光源與矽光子感測器。」他指出,「這就是台灣奈微光最核心的差異化。」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技術,也催生出最具顛覆性的應用──微量氣體的連續偵測。傳統上,偵測微量氣體多依賴大型設備,或是藉由薄膜與電化學感測器,體積龐大、造價不菲,且難以持續監測,必須等待薄膜變化才能得到數據,台灣奈微光則運用中長波紅外光,透過氣體吸收特定波長時產生的能量變化,實現即時且連續的濃度偵測。

在應用面,台灣奈微光鎖定「大健康」與「汽車」兩大領域:希望未來能將這項技術導入智慧衣等穿戴裝置,持續監控呼吸與體內氣體變化,也可應用於電動車市場,偵測鋰電池異常釋放的氣體,為車輛安全嚴格把關。

挑戰摩爾定律侷限橫向創新,打開感測市場新局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台灣奈微光持續以矽光子技術挑戰摩爾定律的侷限,開創感測市場新局,展現臺灣半導體橫向創新的實力與決心。
圖/ 數位時代

這項突破性的感測能力,也展現出台灣奈微光對半導體產業發展脈絡的深刻洞察,傳統的半導體產業長期依循摩爾定律,追求單位面積內電晶體數量的極大化,也就是線寬持續縮小、功能不斷堆疊,屬於典型的「縱深式」發展,然而,隨著製程推進至1奈米世代,單台曝光機設備高達4億美元,資本支出急遽膨脹,物理極限與成本效益成為產業面臨的重大挑戰。

台灣奈微光選擇另闢蹊徑,他們將半導體製程的應用「橫向」擴展。邱俊榮指出,即便在傳統 IC 領域中,微米級製程線寬早已鮮少被提及,但在感測器等應用領域依然蘊藏廣大潛力,台灣奈微光正是運用這些「尚未被徹底開發」的微米級製程,結合自家的矽光子技術,開發出光源與感測器晶片,創造全新的應用價值,這意味著,臺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奈米級製程領域具備領先地位,還能進一步將既有資產延伸至更多元的應用場景,而不必一味追逐最先進的製程節點。

「我們不是照著摩爾定律的方向往下挖掘,而是打開另一種可能,只要做一些物理上的調整,就能產生中長波的光源,還能偵測中長波紅外光,甚至在同一顆晶片上就可同時偵測到紫外光。」邱俊榮強調,這正是對半導體生命週期的延伸。他也提到,台灣奈微光的目標並非爭奪市場,而是藉由技術替換,協助既有產品升級、實現價值加值(value-add)。

不過,若要讓這項劃時代的光感測技術真正落地並普及至廣大市場,仍需面對商業化與規模量產的多重挑戰。為了推動晶片功能從單一走向多元,並提升其多波段的精確調控能力,台灣奈微光申請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所推動的「驅動國內 IC 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稱晶創IC補助計畫),期望加速技術成熟與市場部署。

AI時代新戰局,台灣奈微光技術應用的無限可能

此計畫的核心目標,是讓單一晶片實現「多波段(multi-band)有效控制的微分辨識」。過去,台灣奈微光所開發的晶片多以單一功能為主,而透過晶創 IC 補助計畫的資源,將協助他們推進晶片功能的多元化。

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如何精準控制多個光譜的發射。邱俊榮形容,以前的設計就像一次將所有光譜全部釋放,現在則能做到「要A動、BC不動」或「C動、AB不動」等更細膩的調控,要達成這種「誰要動、誰不動」的精準控制,必須增添新的光罩設計與更複雜的驅動機制,雖然這意味著更高的開發成本,但能顯著簡化後端機構,加速產品量產與推向市場的進程。

台灣奈微光預計在2026年6月前完成這項技術開發進入投片階段。儘管從投片到實際市場落地仍需時間,但他們已開始與紡織、電動車鋰電池、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等產業客戶溝通布局,力求縮短市場開發週期。同時,在迎接AI的時代,數據品質與廣度更是關鍵。邱俊榮認為,台灣奈微光的矽光子感測技術,能為AI提供更精確、即時與連續的數據。透過晶片同時測量多種身體參數並實現每秒連續偵測,將提供豐富且精準的「身體密碼」數據,不僅能協助AI進行更深入的演算找出過去未能捕捉的變化規律,更將賦能AI在大健康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台灣奈微光正積極與半導體廠房氣體偵測廠商、大健康品牌客戶及跨產業夥伴合作。展望未來,台灣奈微光不僅要透過晶創IC補助計畫將晶片功能多元化,更將持續深化技術,證明台灣半導體產業不只在極限製程上領先,更能橫向開拓無限的市場潛力,為全球帶來前所未有的感測應用突破。

|企業小檔案|
● 企業名稱:台灣奈微光
● 董事長:張坤昱
● 核心技術:CMOS製程的先進矽光子光源晶片模組與感測晶片模組
● 資本額:新臺幣4.5億元

|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簡介|
在行政院「晶片驅動臺灣產業創新方案」政策架構下,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透過推動「驅動國內IC設計業者先進發展補助計畫」,以實質政策補助,引導業者往AI、高效能運算、車用或新興應用等高值化領域之「16奈米以下先進製程」或「具國際高度信任之優勢、特殊領域」布局,以避開中國大陸在成熟製程之低價競爭,並提升我國IC設計產業價值與國際競爭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