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NFT泡沫破了之後,最終將成為一種如同MP3的存在?
當NFT泡沫破了之後,最終將成為一種如同MP3的存在?
2022.04.19 | 區塊鏈

如今談起NFT,你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

不外乎是一隻隻動輒千萬、甚至上億的「BAYC」(無聊猿);也可能是周杰倫站台,成為耀眼代言人的「Phanta Bear」(幻想熊),開賣短短40分鐘,就進帳超過新台幣6,300萬元,是你我都印象深刻的故事。更別說國內外名聲響亮的藝人們都嘗試發過自己的NFT,你一定聽過幾個、也瞄到過好幾則新聞。

名人參與NFT可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本身就是虛擬貨幣玩家,趁這波熱潮賺錢;第二種是風險最高的跟風者,怕不做就跟不上潮流;而第三種由專案團隊發行,找名人代言。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不過,正因為名人結合的曝光度太高,NFT彷彿被少部分人定義:明明只是一張圖片,但物以稀為貴的存量以及高到驚人的交易價,對於絕大多數「區塊鏈麻瓜」而言,認為這就是NFT的樣貌,市場似乎一片火熱,但多數人這輩子也買不起。

同時,我也看見幾個現象,證實了NFT的發展正在泡沫化:
根據Delphi Digital 2022年3月的資料顯示,今年全球NFT市場交易量,從1月到3月跌了七成,即便在NFT交易平台OpenSea上有超過680萬個NFT在架上,但只有0.2%真正被交易,可以說是「有價無市」

NFT一夕爆紅猶如泡沫,已經開始破了。任何一項新科技、新內容形式的出現,因為稀缺、懂的人少,還有一群人推波助瀾地炒作,很容易形成如今的窘局。

泡沫並不一定等同於幻滅,而是還原它該有的價值。這讓我想到馬雲在1999年曾說過的「互聯網(網路)像一杯啤酒,有泡沫的時候最好喝。」網路的價值毋庸置疑,重點是泡沫破了之後,能留下什麼?

NFT的確沒那麼偉大,未來它的存在就像MP3一樣,是一個存放載體、一種檔案格式,普及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一樣產生價值,但價值不會是NFT本身,而是創造內容的人創造NFT價值,而NFT只是媒介,像MP3一樣。

一隻熊的大頭貼,拿來換成社群頭像炫耀,可以是一種NFT;但如果創作者或品牌主可以憑著這隻熊找到鐵粉,建立新型態的社群會員制度,這又會另一種NFT,價值天差地北。

NFT進化三部曲,下一階段邁向功能化:讓創作者找出鐵粉、品牌看見頂級客戶

回歸NFT的「前世今生」,在我的想像裡,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商品化、功能化、普及化」。

第一個時期是「商品化」,正是我們所處的現在,絕大多數流通、有高能見度的NFT都是「數位藝術收藏品」,無聊猿、CryptoPunks、FOMO Dog⋯或是美國數位藝術家Beeple把5,000幅畫作集結成一張圖片的NFT《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都屬於這個範疇。

接下來會進入「功能化」,已出現不少的先行嘗試者,無論是創作者,還是大大小小的品牌,都開始發行「功能性的 NFT」,變相成為一種新型態的會員卡,或是Fan Token。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在日本,偶像團體演唱會的票真的很難搶,要「得其門而入」的第一件事,便是證明你是他們的忠實粉絲。在音樂垂手可得的串流時代,忠實粉絲的證明與「買CD」綑綁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CD不是拿來聽,而是你願意花一筆錢收藏,成為鐵粉的一種證明,NFT的存在也相當類似。

樂團八三夭年初就嘗試,預購他們的實體專輯,便能到OurSong兌換八三夭限量NFT,日後憑著它就能獲得「鐵粉好康」,例如演唱會優先購票權等等;張惠妹睽違七年再攻小巨蛋、連辦12場演唱會,13萬名歌迷憑演唱會票券,人人都能拿到一份aMEI NFT,這些「鐵粉證」未來都有機會再延伸,拉近創作者和粉絲的距離。

買演場會門票、買CD,過去幾乎都是「一次性」的消費行為,藝人並不知道這些人是誰,未來要怎麼和他們連結。如今,NFT讓他們成功撈出最忠誠的鐵粉,畢竟只在藝人的IG、臉書上按讚,跟願意為他們收藏實體專輯、花時間搶票的人相比「忠誠指數」完全不同。

對於品牌來說也是如此,NFT最後一定會成為頂級客戶的CRM。而且,別忘了很基本的一點,因為NFT寫在區塊鏈上,能做到一般會員卡所不能的事,可以被交易、轉手,無疑又多了一層應用的想像空間。

「Short-term generous, long-term greedy」是現在美國NFT圈流行的策略,短期先大方點,明星和品牌應該讓消費者低入手成本擁有自己的NFT,長期再慢慢透過各種NFT的賦能,讓會員和粉絲不斷分層,抓出最忠實、含金量最高的那一群人。

LINE NFT
圖/ LINE

當NFT「普及化」:未來個人數位足跡都能交易收藏

最後一個階段,是NFT的「普及化」。真正成為一種如同 MP3「隨手可及的存放載體」,讓每個人都可以簡易上手,自己創作、自己發行。我預見的未來是,會有更多人透過 NFT 記錄生活,透過 NFT 來存放個人數位足跡,進而有機會被交易收藏。

簡單設想一個情境:如今我們都用手機照相,一整年拍的照片少說也有近千張,或許未來,我會挑出100張最重要的照片發行成 NFT 收藏。對不認識我的人而言,這些 NFT 雖然沒有價值,但對我的家人和朋友來說,卻十分珍貴,未來手機壞了、檔案毀損,但NFT不會被抹滅,甚至有朝一日,還會被當成意義非凡的禮物送人。

NFT 能做的事一定遠遠超出現在,不久的將來,當你走在路上不知道要吃什麼,會想到打開APP看哪一間餐廳有發 NFT,為了「不用排隊」、「點數50%回饋」的優惠和特權入手,吃完再轉手交易,成為另類的「插隊券」也說不定呢?

或者憑著追星獲得的鐵粉NFT,讓你獲得優先入場演唱會的資格,甚至家裡的長輩發給你的不是平安圖,而是NFT收藏祝福,我們就會知道NFT已經普及化了!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NFT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