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極端氣候加劇,氣候變遷議題備受重視,2050年淨零排放成為國際共識。國發會於3月底首次提出台灣2050淨零路徑圖引發各界討論。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前,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攜手台大風險中心、美國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合作的《2050模擬台灣報告》主張,再生能源應拉高到80%至90%,比政府提出的60%至70%還高,這也是民間團體首次針對政府規劃的路徑給予不同意見。
若碳捕捉技術發展不如預期,淨零排放將受阻礙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魏揚表示,根據《2050模擬台灣報告》,需設立2030年中期的減碳目標,應從現行減排20%提高至40%,包含再生能源成為主要能源、加速火力退場、產業轉型政策包含碳定價機制、運輸淨零規劃、提升能源效率、抑制用電成長、強化公正轉型等。
目前台灣初級能源消費以石油與燃煤為最大宗,民間團體認為,未來風電與光電需成為能源主流,加上其他地熱、生質能等再生能源占比須達90%。
在火力退場的部分,因火力發電還是目前主要能源來源,在政府提出的路徑中,規劃再生能源總電力占比 60~70%,並搭9~12%的氫能,再配上附有碳捕捉技術的火力發電占比20~27%,以達成整體電力供應的去碳化,但若碳捕捉技術發展不如預期,恐會拖累淨零的目標。
運輸淨零轉型,不應全數押寶運具電動化
在政府的淨零排放路徑總說明中,運輸淨零轉型幾乎只談運具電動化的目標和策略,目前的運輸淨零轉型卻幾乎全數押寶於運具電動化。魏揚提出,未來的運輸環境,應該優先發展綠運輸,讓民眾的基本移動需求都可以透過公共運輸、步行、自行車完成,剩下無法移轉至綠運輸,才使用私有運具來滿足。
另外魏揚還提出,在燃淘汰燃油車的過程中,應該保有汰換掉老舊燃油車輛後,促使民眾轉換成使用共享汽機車、公共運輸,或是較輕量的運具如電動自行車的思維,以減少車輛總數為主要目標。
再生能源比化石燃料還便宜,未來電力成本一度僅0.9元
台灣提出的2050年淨零路徑規劃,再生能源發電占比約60至70%,被外界批評挑戰性太高,行政院政務委員暨國發會主委龔明鑫回應:「2050年淨零碳排是國際大事,即使台灣擁有特殊的自然條件(可發展再生能源),但還是要以國際能源署(IEA)提供的里程碑作為參考基礎。」IEA針對各國2050年淨零路徑建議,70%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因此台灣與IEA差異不大。
外界之所以批評,理由是台灣目前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有限,且目前民眾對再生能源還很陌生。龔明鑫舉例,有些人認為太陽光電跟土地環保產生衝突;也有些人擔心,再生能源成本比化石能源高,恐影響電價,但IEA評估,長期下來當再生能源技術更成熟、經濟規模擴大後,平均成本就會下降,一度成本約台幣0.9元,化石能源反而會因資源減少而上升。
未來政府將會推動再生能源,並且提升太陽能板的轉換效率,離岸風電也可能擴展到外海,並且開發地熱等前瞻性再生能源,若風電與光電順利擴大,火力在台灣的能源比例就能夠順利減少。
全球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投入大量的心力,產業與民生的能源供應正在經歷大洗牌。
責任編輯: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