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元宇宙!Meta推展VR 遊戲,要實現祖克柏夢想還要再10 年
投身元宇宙!Meta推展VR 遊戲,要實現祖克柏夢想還要再10 年

作為率先向元宇宙進發的公司,改名並轉換賽道的Meta,目前的情況似乎並與之前的「雄心壯志」有些脫節。

目前Meta的重要產品之一就是「Oculus Quest」VR設備,VR遊戲也是目前人們認識和接觸元宇宙較為便捷和容易的途徑,因此,每次的Quest遊戲展示會自然也相當重要。

不久前結束的Meta Quest Gaming Showcase 2022,展出的遊戲林林總總至少有十幾款,從典型的射擊遊戲到基於敘事的動作冒險遊戲,甚至還有世界建築模擬器……讓人看得有些眼花繚亂。

比如頗受矚目的《Ghostbusters》(《捉鬼敢死隊》),這部1984年上映的電影,其實啟發了不少的遊戲。在Meta公佈的預告片裡,玩家會以第一人稱視角在舊金山追蹤幽靈,可以選擇單獨進行,也可以選擇組隊。

Meta
圖/ Meta

這次在Meta推出的VR改編版本,也是這個IP進入虛擬實境的第一次嘗試。雖然目前還沒有正式上線,但這款遊戲似乎是祖克柏在整場展示會上最喜歡的一個。

與影視作品相關的遊戲還有《The Walking Dead: Saints&Sinners》(《陰屍路:聖徒和罪人》),《陰屍路》系列劇集的輝煌已經延續了近11季,在遊戲界也是個響亮的IP,這次展出的新作其實是2020年推出的第一個VR改編版的續集。

▲圖片來自:Meta
想玩激烈的遊戲,除了用電鋸對付喪屍,還可以玩橄欖球——由Status PRO開發的《NFLPROERA》(《職業橄欖球聯盟》),是第一款官方授權的美國橄欖球聯盟(NFL)VR遊戲。
在這款遊戲裡,玩家可以感受激烈的身體碰撞,但不用擔心自己受傷或被陽光曬傷。目前它還沒正式發行,預計今年秋天會在Quest和PlayStation發布。

《NFLPROERA》
圖/ Meta

展示會上眾多的遊戲裡,還有不少續作,像《Moss:BookII》(《苔蘚:第二卷》),這是Polyarc公司2018年首次推出並廣受好評的《Moss》續作,玩家在遊戲裡通過一隻名叫Quill的小白鼠來探索世界。

《Moss:BookII》
圖/ Meta

同為續作的還有《Red Matter2》(《紅物質2》),講述太空探險家在太陽系中冒險的故事。預告片展示的視覺令人印象深刻,Meta表示這款遊戲有「迄今為止在Quest2上看到的最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

《Red Matter2》
圖/ Meta

快節奏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Espire 2》,也是以2019年的《Espire1:VROperative》為基礎,有趣的是,這款新遊戲的預告片裡有這樣的內容:「2036年,自動化已經毀了數百萬人的生活。」

《Espire 2》
圖/ Meta

值得一提的是,這當中還有一個略顯不同的續作——《Resident Evil 4—The Mercenaries》(《生化危機4》),它其實並不算續作,而是一個拓展包,已經擁有生化危機4 VR遊戲的玩家可以免費下載更新。

《Resident Evil 4—The Mercenaries》
圖/ Meta

在這些遊戲裡,《Cities:VR》比起PC端上的《Sim City》和《Cities:Skylines》等城市建設模擬器,玩家在建造(和摧毀)的城市中或許更能身臨其境。玩家就像VR建築師,使用控制器在虛擬世界中建造橋樑、建築物和樹木。

《Cities VR》
圖/ Meta

建成後,玩家還能在虛擬城市中漫遊,成為城市的市長,某種程度上,就像是在虛擬實境裡體驗當「造物主」的感覺。
除了這些,此次Meta遊戲展示會上還有《RUIN SMAGUS》、《Bonelab》、《Beat Saber》、《Among Us》……活動上展示的這些遊戲大多都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上市。

《Among Us》
圖/ Meta

雖然Meta此次展示遊戲並不少,Meta AR/VR執行製片人Ruth Bram也表示,遊戲是很多人第一次進入元宇宙的方式,虛擬的三維空間使人們能夠以全新的方式進行聯繫,元宇宙將在此基礎上發展網路和社交技術的下一次演進。

只是,願景雖好,現實卻並非如此。展示中超過一半的Meta特色遊戲要不是之前VR遊戲的續集,要不就像之前已經獲得經營權的遊戲向VR的遷移,並沒有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Ruth也提到,要實現祖克柏和其他人曾描繪的那個未來,可能還需要五到十年。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VR_AR_MR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