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有解方?科學家研發通用冠狀病毒疫苗,用來對付任何新的病毒株
Covid-19有解方?科學家研發通用冠狀病毒疫苗,用來對付任何新的病毒株

就在疫苗製造商急著撲滅新的Covid-19變種病毒時,一些科學家已設下更高的目標,力圖開發出一種通用的冠狀病毒疫苗,來對付任何未來的毒株,甚至有可能避免另一場全球大流行。

自從研發首款Covid疫苗的競賽帶動新一代疫苗技術發展以來,科學界為開發泛冠狀病毒免疫(pan-coronavirus immunisation)做了許多努力。

美國輝瑞(Pfizer)藥廠Covid疫苗所使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技術先驅、賓州大學醫學教授魏斯曼(Drew Weissman),正在領導一個類似這樣的項目。

他說,更新修正當前的疫苗以對付所有現存毒株(輝瑞本月稍早即宣布這樣的計畫),其麻煩在於「每3到6個月就會出現新的變種」。

魏斯曼說,在原本僅試圖感染更多人逾兩年後,這種病毒現在開始特異性突變,以繞過人們藉施打疫苗取得的免疫力,很像流感不斷變化,需要每年更新注射疫苗一樣。

魏斯曼告訴法新社:「這讓事情變得有點棘手,因為現在你正與病毒面對面作戰。」

他的團隊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泛冠狀病毒疫苗,他說截至目前該疫苗測試良好。

他們正試圖找出「高度保留性抗原決定位定序」(highly conserved epitope sequences),即病毒中更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們不能輕易突變,因為沒有它們病毒就會死亡。

不過這並不容易。

魏斯曼說:「我們可能在2或3年內研製出一種通用疫苗,但我們必須隨著時間推移對其進行改變,以保持領先於病毒。」

Covid並非本世紀第一個由動物傳播給人類的冠狀病毒,2002年至2004年間造成近800人死亡的SARS以及2012年的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都是。

美國生物技術公司VBI Vaccines於2020年3月Covid-19疫情初期宣布其泛冠狀病毒疫苗計畫時,便針對所有這3種病毒。

VBI醫學長迪亞茲-米托馬(Francisco Diaz-Mitoma)在解釋其前提時,將疫苗的每一種抗原比擬為3原色之一。

該公司希望其疫苗不僅能為這3種病毒提供抗體,也能為「介於原色間的橙色、綠色和紫色等各種不同顏色」提供抗體。

他告訴法新社:「換言之,我們正試圖教導免疫系統從一開始就能擴展視野,『看到』病毒的變種。」

他說,到目前為止,VBI的疫苗已顯示頗具希望的結果,包括在蝙蝠和穿山甲身上,臨床研究有望在未來幾個月內開始,並於2023年初取得成果。

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人類疫苗研究所所長海恩斯(Barton Haynes)領導的鐵蛋白奈米粒子(ferritin nanoparticle)疫苗研究工作,已獲得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資助。

海恩斯告訴法新社,這種疫苗針對的是類似SARS的病毒,而不是MERS等更廣泛的冠狀病毒,已顯示對預防Omicron有效。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央社

責任編輯:吳秀樺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新冠肺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迎接AI代理時代,中國信託3大策略重點加速金融轉型

台灣年度AI盛會「2025 AI TAIWAN未來商務展」日前圓滿落幕,展會期間同步登場的「2025 AI TAIWAN國際趨勢高峰論壇」也吸引來自產官學界的高度關注。副總統蕭美琴親臨現場致詞時指出,人工智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全球產業版圖,台灣正站在這場關鍵變革的十字路口,必須積極布局。

「我們已在硬體供應鏈上打造出一座堅固的山頭,接下來,台灣更要以AI與軟體應用為核心,開創下一座新高峰,讓台灣持續站穩世界舞台。」蕭美琴強調。

AI應用邁入「代理時代」,大量數位員工走進職場

目前,AI應用的發展已從單純的聊天問答與內容生成,邁入全新的「代理時代」。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說明,所謂AI代理(AI Agent),不僅能理解與回答問題,更具備推理、規劃甚至執行任務的能力。像是特斯拉的無人計程車服務,或Amazon的倉儲與送貨機器人,都意味著AI不再只是螢幕中的語言模型,而是直接參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取代部分白領工作,成為職場上的虛擬同事,舉凡代理撰寫軟體程式碼、產出研究報告等任務,AI都能勝任。

受邀擔任主題演講嘉賓的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對此趨勢也有相同見解。他預期,未來金融職場將迎來大量數位員工,AI角色亦將從過去的助理定位,躍升為具備博士班水準的專業夥伴,全面協助企業提升營運效率與生產力。

事實上,為了迎接這股變革浪潮,中國信託早在2018年便前瞻性地成立AI實驗室,積極借鏡國際金融業的成功經驗,推動各項AI專案。這項超前部署的策略,也讓中國信託成為台灣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展現其在AI創新應用領域的領導地位。

中國信託金控
首家連續四年榮獲《Global Finance》雜誌「全球傑出金融創新實驗室」殊榮的金融機構_中國信託金控,受邀分享AI創新應用領域的經驗與策略。
圖/ 數位時代

中信AI發展策略的3大核心重點

進一步探究中國信託金控的AI應用發展策略,可以歸納出3大核心重點。

第一是採取「導入通用工具+自建AI模型並行」的雙軌推動模式。目前市面上由科技大廠或新創企業提供的AI工具已相當成熟,如:語意搜索、摘要總結、內容生成等工具,只要確保符合資安與內控標準,即可快速導入與應用。此外,針對中信獨有的經營Know-how、產品知識、關鍵決策能力等核心競爭優勢,則透過自建AI模型的方式內化至系統中,藉此強化差異化競爭力,與通用工具形成有效互補。
第二為打造AI賦能的企業文化。賈景光強調,推動AI賦能,絕非單純的技術導入專案,而是一場全方位的企業文化變革,必須由高階主管帶頭學習與使用AI,再結合員工教育訓練、不定期內部應用成果與外部趨勢分享、建置學習資源庫、以及Prompt Engineering的技巧養成與實戰演練等方式,循序漸進,逐步型塑出AI賦能的企業文化。

尤其考量到「如何下正確指令」(Prompt Engineering)是AI效益最大化的關鍵,中國信託也將內部累積的指令設計技巧與應用實例,整理為知識庫,讓全體員工得以共同學習、快速上手,加速落實AI於日常工作中。目前,中國信託金控已經盤點出超過200個AI應用情境,協助員工有效提升40%至70%生產力。

第三則是鎖定關鍵應用場景、最大化AI導入成效。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關鍵議題,企業在導入AI時應回歸業務本質,從產業策略與關鍵流程出發,找出痛點並對症下藥,才能創造出AI應用的最大價值。

中國信託金控
中國信託金控資訊最高主管賈景光,開場時提到,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很大的比例都與AI有關。
圖/ 數位時代

像中國信託便聚焦於優化客戶體驗、提昇內部效率與風險管理3大金融業核心議題,發展相關的AI應用,例如:智能客服已實現70%的客戶詢問可於1秒內快速回應、自主研發的AI模型能主動偵測並攔截可疑交易,2024年累計成功阻擋的詐騙金額已達8.4億元新台幣,為客戶資產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隨著內部AI應用已小有所成,如今,中國信託正積極邁向產業共創階段,並響應金管會倡議成立的「金融科技產業聯盟」,擔任「金融科技應用研發工作圈」的首屆召集人。透過聯合學習、金流履歷、資料整合等方式,研發可以解決金融業共通性問題的AI相關應用,如 : 目前的首要任務是建構全國性金融同業防詐平台,以科技精準阻詐、達到守護民眾財產安全的目的。賈景光強調,唯有打破單打獨鬥,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進一步提升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AI應用實力,真正讓台灣的金融科技在全球發光發熱。

中國信託金控
賈景光強調,唯有共同合作,串聯產業力量,才能加速AI在金融業的落地與深化。
圖/ 數位時代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