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Q2財測遜色,基辛格估全球晶片荒至2024年
英特爾Q2財測遜色,基辛格估全球晶片荒至2024年

英特爾(INTC-US)周四(28日)美股盤後公布2022年第一季財報大致符合預期,但因客戶砍單和PC設備需求減少,客戶端運算事業營收較去年下滑且遜於預期,英特爾並表達對中國防疫封控干擾供應鏈與全球PC需求降溫的擔憂,悲觀展望拖累盤後股價挫近4%。

Q2 財測

  • 營收:約 180 億美元,低於 Refinitiv 預期的 183.8 億美元
  • 毛利率:51%
  • 不計部分項目 EPS:70美分,低於 Refinitiv 預期的83美分

英特爾財務長辛瑟 (Dave Zinsner) 表示,庫存挑戰應會持續至第二季,並在下半年緩解,並警告,中國的防疫封控正在加劇供應擔憂,且通膨可能導致全年 PC 市場降溫。

執行長基辛格 (Pat Gelsinger) 也預料,全球晶片短缺將持續至少到 2024 年,因晶片商難以取得足夠的生產設備,來提高產量並滿足需求。

英特爾對2022年全年營收預期不變,估年增2%至760億美元,但將調整後EPS調升10美元,估達3.60美元,毛利率估為52%。

截稿前,英特爾於盤後下跌3.82%,報每股45.05美元。該股周四收漲3.58%,報每股46.84美元。

Q1(截至4月2日止) 財報關鍵數據 (Non-GAAP)

  • 營收:184億美元,年減 1%,略高於 Refinitiv 預期的 183.1億美元
  • 毛利率:53.1%,去年同期為 58.8%
  • 淨利:36億美元,年減 35%
  • EPS:87美分,去年同期為 1.34 美元,高於 Refinitiv 預期的81美分
英特爾財報
圖/ Intel

營收按業務分拆

  • 客戶端運算事業 (CCG):93億美元,年減13%,低於Refinitiv預期的94.2億美元
  • 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事業 (DCAI):60億美元,年增22%,低於平均預期的69.1億美元
  • 網路和邊緣事業(NEX):22億美元,年增23%
  • 加速運算系統和繪圖事業(AXG):2.2億美元,年增21%
  • 自動駕駛事業 Mobileye:3.9億美元,年增5%
  • 晶圓代工服務(IFS):2.8億美元,年增175%

基辛格去年Q1接任執行長後便大力調整製程技術路線圖,除了拓展晶圓代工服務外,也成立汽車部門,搶攻車用晶片市場,盼幫助英特爾盼扭轉近年頹勢,重奪在半導體領域的優勢地位。

為了執行技術路線圖,英特爾正在轉向下一代晶片架構與投資,這導致Q1營收下滑,拖累營益率自 35.1% 降至 23.1%。

觀察事業群表現,英特爾表示,部分客戶為消耗庫存而砍單,加上遠距教學設備需求減少,拖累Q1 PC晶片收入下滑,使客戶端運算事業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13%至93億美元。

含晶片、特定加速器、記憶體和FPGA技術的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的事業群,上季營收達60.3億美元,年增22%,但仍遜於預期。

基辛格表示,公司目標是加快新一 Xeon處理器Sapphire Rapids的推出時程,他並稱,擁有超大規模資料中心的公司都在排隊等待這項產品。

本文授權轉載自:鉅亨網

責任編輯:傅珮晴、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Intel #晶片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