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d催生出iPhone、Apple Watch等重磅產品!回顧它陪我們走過的20年光陰
iPod催生出iPhone、Apple Watch等重磅產品!回顧它陪我們走過的20年光陰

5/12更新:在蘋果發布消息後,多地蘋果線上商店的iPod Touch已銷售一空。

iPod誕生21週年後,蘋果正式宣布其產品線停更,現有的iPod售完即止,後續也不會推出相關產品線的新品。

其實距離上一次發布iPod,還是在2019年的第七代iPod Touch,1599元的售價也是當時最平價的iOS裝置。

與初代iPod相比,它內建的服務也升級為Apple Music,Apple News+,影片、遊戲等訂閱服務。

GTY_steve_jobs_ipod_nt_131004_33x16_1600.jpg
2007年,賈伯斯在一次活動上向大家展示新 iPod Nano
圖/ 截圖自ABC

iPod也不再是人人嚮往的口袋聽歌神器,在iPhone、iPad的光環之下,它更像是一個廉價的蘋果內容生態分發平台,逐漸式微,停更也順理成章。

今天蘋果所發出「The music lives on」為主題的告別文後,很多人表示惋惜,並認為iPod在成長路上有著不可磨滅的種種回憶。

而順著the music lives on(音樂永存)的主題,以蘋果的視角來說,其實更應該是Apple Music lives on。

iPod+iTunes被iPhone+Apple Music取代

不只是普通消費者,iPod之於蘋果也舉足輕重。

蘋果M1自研晶片的出現,讓我們喊出蘋果又變成了那個很酷的電腦公司。而在彼時,賈伯斯回歸蘋果後,最先振興的是iMac,但真正讓蘋果起死回生,成為綜合科技公司的其實是iPod。

不可否認,賈伯斯有著極為高超的營銷手段,他從牛仔褲的口袋裡掏出了iPod,並說服了全世界,iPod的存在並不是為了播放歌曲,而是改變了人們發現和享受音樂的方式。

也憑藉著iPod,蘋果成功敲開了消費電子領域的大門,換句話說,iPod讓蘋果從電腦公司搖身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iPod硬體配合iTunes服務,讓人們可以方便的購買、下載和聆聽歌曲,而非是購買實體CD或者刻錄,這個組合引領了一個前所未有、方便快捷的數位音樂消費模式。

2013年,iTunes總計賣出了250億首歌,成為了全球最大音樂發行平台,而蘋果通過它捆綁了8億張信用卡,積累了大量的付費用戶。

itunes
圖/ 唐子晴/攝影

這也從一方面促進了Apple Music的誕生,而iTunes則最終被拆分。

收購Beats,推出Apple無損音訊等一系列舉措,讓脫胎於iTunes的Apple Music已經成長為全球第二大串流服務,緊隨Spotify,全球大約有5.24億用戶。

而iPod,也逐步擴充出Classic、mini、Nano、Shuffle等四條產品線。

倘若說iTunes服務分化出了Apple Music、AppleTV等服務,那藉由iPod,便催化出了iPhone、Apple Watch這兩個對行業影響深遠的產品。

早在智慧機爆發前夜,很多手機製造商開始推出能夠播放音樂的裝置,很多蘋果高階主管擔心iPod會被取代。

iPhone 團隊核心成員(從左至右:Phil Schiller, Tony Fadell, Jon
iPhone 團隊核心成員(從左至右:Phil Schiller, Tony Fadell, Jony Ive, Steve Jobs, Scott Forstall 和Eddie Cue)
圖/ Apple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賈伯斯開啟了Project Purple計劃,也就是後來的iPhone,並表示「如果要取代它,那麼這該由蘋果來做」。

按照iPod的思路,很多人認為iPhone就應該是iPod加入通訊模組,但賈伯斯認為智慧手機遠不該如此,引入了多指觸控和康寧玻璃,摒棄觸控筆。

並且繼續沿用iPod內的軟體和服務,人們可以通過iTunes來備份和傳輸數據,並最終啟發了AppStore的出現,允許下載和購買App。

蘋果用一個小磚塊撼動了傳統唱片行業的話語權,並且也通過這個小磚塊催化出了iPhone、Apple Music等改變消費電子行業的產品。

2005年,蘋果已經售出了2250萬台iPod,後續的iPod Touch更是每年有著600~800萬台的可觀銷量。

但,賈伯斯並沒有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主動向iPod動手,最終iPod被iPhone取代,iTunes被Apple Music取代。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iPod+iTunes這套蘋果聽歌的黃金組合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了iPhone+Apple Music。

iPod不是時代的眼淚

惋惜,可以說是iPod停產後很多人的感受,但對於消費電子行業來說,這些被時代淘汰的舊產品來說,它本應就封存在歷史的功勞簿中,而非「苟延殘喘」的更新迭代。

在iPhone發布之後,曾經與蘋果合作的音樂數位版權管理公司Intertrust Technologies的首席執行長Talal Shamoon曾表示,「他們向世界展示了他們有一顆原子彈,幾年之後他們有了核武庫。在這之後,蘋果將會擁有全世界。」

iPod的發布無疑像是傳統唱片行業扔下了一顆原子彈,而iPhone和後續一系列的服務(AppStore、Apple Music)則就是「核武庫」。

最終憑藉一系列的硬體和服務所構成的生態,牢牢掌控了相當多的用戶。

apple蘋果發表會.jpg
圖/ 圖片提供/Apple

蘋果公司的收入也漸漸不再倚靠純硬體,上個季度(2022Q2)蘋果相應服務收入達到198.2億美元,超過了除iPhone以外其他所有硬體的收入,而使用蘋果服務的用戶也達到8.25億新高。

時下,即使Apple Music開啟了無損、空間音訊等等專業級功能,但單純的音樂播放器已經徹底淪為小眾產品,很難再去通過創新的單一功能去獲取用戶,對業務成長也不再有著促進作用。

iPod Touch
圖/ Apple

另外,Apple Music實則也在逐步擺脫iPhone、iPad、Mac這些蘋果硬體的捆綁,而面向了Android、Windows平台。

與還在發展時期的蘋果採取壁壘政策不同,作為電子行業巨頭,Apple Music服務開始更加包容,面向更多平台,獲取更多潛在用戶,畢竟它本身的訂閱制和強大的曲庫本身就是一種壁壘。

其實在iPhone發布之後,iPod就不可避免的停更,彼時它可能還是一台較為平價的iOS裝置,以低門檻的姿態成為一個廣泛的內容分發平台。

現在,隨著iPhone產品線的擴充,產品所覆蓋的價位也擠占了iPod存在的空間。逐步擺脫硬體捆綁的Apple Music等服務,讓iPod也沒有了繼續更新的意義。

這就像蘋果自己所暗示的,永存的是Apple Music,而iPod就封存在美好的回憶裡吧。

iPod classic
圖/ 維基百科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ifanr

責任編輯:傅珮晴、錢玉紘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

傳送門點這裡

關鍵字: #Apple #iPod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