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張圖,看懂SPAC怎麼運作!Grab、WeWork都靠它掛牌,如何掀起美股IPO狂潮?
7張圖,看懂SPAC怎麼運作!Grab、WeWork都靠它掛牌,如何掀起美股IPO狂潮?

「SPAC?那是什麼鬼東西?
 我決定開始參與其中
它真的讓我賺了很多錢
所以我繼續找尋目標,然後發現了更多更多……」

這是饒舌歌手庫維(Cassius Cuvée)一首名為《SPAC之夢(SPAC Dream)》的歌曲中的歌詞。根據《彭博商業周刊》報導,庫維一頭栽入了SPAC的世界,10個月內先後投資了40~50間SPAC公司,賺進了大概50萬美元,今年2月才有這首歌的誕生。

但對大眾來說,第一個問題大概跟歌詞所寫的一樣──SPAC是什麼?

SPAC的全名是「特殊目的收購公司(A 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本質上是空殼公司,並沒有商業營運行為,成立目的就是透過IPO(首次公開發行,Initial Public Offering)募集資金,然後透過併購企業,幫助該企業上市,進而從中獲取利益。

掌握最新AI、半導體、數位趨勢!訂閱《數位時代》日報及社群活動訊息

帕利阿皮蒂亞 Chamath Palihapitiya
說到SPAC,就不得不提到有「SPAC之王」稱號的帕利阿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 他在28 歲加入 Facebook,幾年內把 Facebook 做到 5 億用戶後就離開自立門戶。在此之前,他已經是美國線上(AOL)最年輕的 VP。
圖/ Flickr cc by TechCrunch

疫情推升熱潮,軟銀孫正義、彼得提爾都是發起人

過去一年至今,SPAC火燙程度前所未有。在2020年的美國股市中,這些空殼公司在上市後共募集了780億美元(約為新台幣2.23兆元),募資金額與公司數量占了IPO總數的一半。2021年的數字更加驚人,SPAC在第一季就上市募集934億美元,比2020全年加總的數字還多。

疫情是SPAC熱潮的推手,許多未上市的企業,特別是新創公司,在IPO前會不斷募資,但因為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讓募資遭遇困難,因此轉而尋求被SPAC併購的方式進入資本市場。

另外還有時間上的考量,傳統IPO需要花上數年的時間準備文件、整理架構,但透過SPAC上市,僅需不到一半的時間。舉例來說,以販售男性生髮水起家的Hims&Hers,在疫情間美國遠距醫療的法規鬆綁下,轉型遠距醫療公司,且很快地透過SPAC上市。Hims&Hers最早期的投資人、心元資本創始執行合夥人鄭博仁就說:「成為第一家上市的遠距醫療公司,有其意義所在。」也只有透過SPAC,才能實現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上市。

鄭博仁也提到,「以前會覺得SPAC上市是不好的公司才會做,但現在愈來愈多人用這種方式上市,這種刻板印象已經降低了。」而且如KKR這類知名的投行加入,更加鞏固了SPAC的地位。

加速多家新創上市腳步,SPAC之王是他


說到SPAC,就不得不提到有「SPAC之王」稱號的帕利阿皮蒂亞。身為斯里蘭卡移民之子的他,在2007年加入臉書(Facebook),不只助臉書高速成長,也為自己累積了鉅額的財富。

2011年帕利阿皮蒂亞離開臉書、成立創投Social Capital,先後投資了大數據分析公司Palantir、企業通訊軟體公司Slack等。真正讓帕利阿皮蒂亞被大眾所認識,是他最近一、兩年在SPAC公司的活躍表現。

Social Capital與英國創投公司Hedosophia合作,成立以SPAC為目標的公司: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並將SPAC上市途徑稱為「IPO 2.0」,「我們的使命,是為具有顛覆性技術的公司,創造一條替代傳統IPO的路徑。」 Social Capital Hedosophia擁有股票代號從IPOA~IPOF的上市SPAC公司,帕利阿皮蒂亞更透露,已向紐交所預留IPOG~IPOZ的交易代號。

圖片3
維珍航空創辦人布蘭森與帕利阿皮蒂亞(圖中)共同合作,於2019年透過SPAC方式,讓維珍銀河成為全球首間公開上市的商用太空旅行公司。但今年3月以來,維珍銀河股價直直落,該股票市值已縮水約一半,主要是其測試計畫和商業飛行被推遲,加上董事長帕利哈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和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陸續減持股份套現。
圖/ NYSE Facebook

和傳統IPO反其道而行,知名企業紛紛排隊等上市

太空旅行公司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正是透過SPAC上市的公司之一。一年淨虧損達1.4億美元、且距離正式商業化還有很長時間,維珍銀河目前估值已突破13億美元,然而要進行下一輪的募資沒這麼容易,於是它在2019年與Facebook前高層、現被稱為「SPAC之王」的帕利阿皮蒂亞(Chamath Palihapitiya)創立的SPAC合併,並順利在當年10月在紐交所掛牌上市。

這僅是案例之一,一路排隊等著SPAC上市的知名企業比比皆是,像是東南亞叫車霸主Grab、印尼旅遊獨角獸Traveloka等,也都傳出要透過SPAC在美國上市。幾乎只要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未上市企業,SPAC都有可能捧著大筆現金追求,比起傳統IPO是企業上市找錢,SPAC幾乎是反其道而行。

Grab除了是東南亞最大的叫車平台,服務範圍已經從即時共乘、外送、出行服務無所不包整合到金融。接下來
Grab除了是東南亞最大的叫車平台,服務範圍已經從即時共乘、外送、出行服務無所不包,甚至整合到金融服務。
圖/ 光陽

現在檯面上的SPAC發起人,除了帕利阿皮蒂亞之外,包含PayPal共同創辦人提爾(Peter Thiel)、NBA名將歐尼爾(Shaquille O'Neal)、軟銀創辦人孫正義、知名對沖基金經理艾克曼(Bill Ackman)等,名單陣容用豪華都不足以形容。

SPAC的發起通常是由特定行業(私募基金、科技、併購、金融等)或具有專業知識的投資人領銜組成,發起後他們將會獲得公司20%的股份。剩餘的股份搭配認股權(Warrant)找尋專業投資人加入,並IPO上市募集資金,而募集到的資金將會100%存在託管帳戶,並進行固定收益證券的投資(如國債),此時SPAC發起團隊的唯一目標,就是在2年內用募集到的資金找尋併購標的,找到目標後,SPAC公司也可再次融資補足不夠的併購資金。完成收購後,目標企業則搖身一變成為上市公司。

WEWORK-8.jpg
曾經歷過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IPO失敗的WeWork 正在嘗試卷土重來,這家共享空間新創2021年傳出要以 SPAC 上市的消息,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指出,WeWork 已經同意將由 SPAC 公司 BowX Acquisition Corp 併購,估值為 90 億美元。
圖/ 極客公園

延伸閱讀:Grab有望創下最大SPAC!從叫車跨到金融科技,東南亞獨角獸背後有哪些佈局?

事前不知併購目標,為何投資人還敢買單?

按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規定,SPAC在IPO時,不必提出明確的併購目標,僅能提出感興趣的領域,因此投資人必須在未知的前提下做出投資決定,這也是為什麼SPAC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

也因為併購目標並不明確,所以SPAC兜售的是發起人或管理團隊的名氣、人脈、影響力、資源等。

那為什麼這些人要發起一家又一家空殼公司,也還有人買單呢?

沒有比「賺錢」更簡單的原因了。SPAC的發起人及管理團隊手握SPAC公司20%股份,在完成收購後,該股份會轉換成1~5%不等的目標公司股份,且不受閉鎖期限制,所獲得的帳面報酬超過千萬倍稀鬆平常。

而對投資人來說, SPAC的架構有良好的保護性。如果在2年內SPAC沒有完成任何併購,該公司會直接停止運作(清算),把IPO募集到的資金,包含投資固定收益證券的利息退還給投資者。如果成功找到併購目標,投資人也能參與決策,選擇是否參與併購,如果反對該併購案,投資人可以贖回本金

spac stock股票 上市 華爾街 金融 融資融券 期貨
對於未上市的企業,SPAC能追求一條快速上市的管道,免去傳統IPO上市的長時間準備與承銷費用,且雙方的收購金額是談出來的,能夠非常確定地在合併後拿到一筆資金。
圖/ unsplash cc by marga-santoso

對於未上市的企業,則能追求一條快速上市的管道,免去傳統IPO上市的長時間準備與承銷費用,且雙方的收購金額是談出來的,能夠非常確定地在合併後拿到一筆資金。此外,如果SPAC發起人極具經驗,對於被收購的企業未來發展相當有幫助,也會被邀請進入企業的董事會。

最後是散戶,也就是你、我或是饒舌歌手庫維,SPAC是少數散戶能參與IPO股價火箭噴發的機會。由於SPAC上市後,股票即在交易所公開交易,雖然仍不知道收購目標,但散戶仍可以購買。

舉例來說,帕利阿皮蒂亞股票代碼為「IPOA」的SPAC公司,股價大約都維持在10美元上下,但在與維珍銀河合併、股票代號改為「SPCE」後,股價一度衝高至54美元,雖然後續修正在29美元,但仍有超過100%的漲幅。

延伸閱讀:為何專家看衰SPAC狂潮會泡沫化、連比爾蓋茲也不看好?

看衰SPAC,巴菲特合夥人:令人惱火的泡沫跡象

但這是好的方面,從過往歷史來看,SPAC相當考驗散戶的眼光,根據顧問公司貝恩(Bain)的資料,2016~2020年期間收購其他企業的SPAC公司中,有6成的市場表現不及標普500指數。

像是氫燃料電池卡車製造商Nikola,在2020年3月透過被VectoIQ併購上市,股價雖然在一個月內暴漲6倍,市值一度突破300億美元;但在被爆出一系列造假新聞後,Nikola的股價也從65美元跌落至12美元,已與VectoIQ最初的股價相差無幾。

另外一個例子是與「特斯拉殺手」Lucid Motors合併的SPAC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CCIV),其股價在收購消息傳出時,一度從過往不到10美元上漲了超過5倍,卻在尚未完成收購時就跌至20多美元,震盪相當劇烈。

查理 蒙格 Charlie Munger
巴菲特的合夥人、波克夏海瑟威的副董事長蒙格(Charlie Munger)在2021年2月舉行的《每日日報(Daily Journal)》年度股東大會上大批SPAC:「沒有它們,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這種對未知企業的瘋狂投資,是令人惱火的泡沫跡象。」
圖/ flickr cc by Nick Webb

因此,也不是沒有人反對SPAC。巴菲特的合夥人、波克夏海瑟威的副董事長蒙格(Charlie Munger)在2021年2月舉行的《每日日報(Daily Journal)》年度股東大會上就大批SPAC:「沒有它們,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這種對未知企業的瘋狂投資,是令人惱火的泡沫跡象。」

時任SEC主席的克萊頓(Jay Clayton)也在2020年10月的訪問中提到,將會密切關注SPAC,確保SPAC的股東「能夠得到與傳統IPO上市同樣嚴格的資訊披露。

更值得關注的是,從現在算起12~18個月內,大量SPAC公司將滿24個月併購期限,屆時美國市場將開啟無比盛大的收購派對,還是會以清算收場?然而在那之前,《SPAC之夢》最後一段的歌詞會一直傳唱:

「我是個賺錢高手
嘿,嘿,賺錢高手
賺錢高手
賺錢高手。」

延伸閱讀:一發聲讓全華爾街豎耳傾聽,看從難民之子如何建立SPAC投資王朝

責任編輯:林美欣、張庭銉

關鍵字: #IPO #股票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打開信任之門,強化品牌韌性! 證交所創新板2.0引領新創以三大支點躍向國際資本市場

長期觀察臺灣新創生態,推動國內Meet創業小聚、AAMA搖籃計畫的巨思文化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她指出新創若要跨越成長瓶頸,必須穩固「品牌、信任、資本」三大支點,並形成動態的正向循環。

特別是今年迎來臺灣證券交易所「創新板」2.0新局,新創更應該善用資源,藉由透明化治理贏得市場信任,同時借助資本平台放大品牌能量,鍛鍊好企業體質後進軍國際市場。上市,從未是終點,而是企業累積第二成長曲線的底蘊,更是企業實踐社會責任、進入永續成長的起點。

從品牌認知到信任資本:新創企業的成長三支點

新創從零到一的過程,通常會經歷哪些關鍵的成長階段?陳素蘭直言,「新創是社會上的新面孔,必須要先被看見有知名度(Awareness),接著才能被市場認可(Acceptance),最終進而累積深厚的品牌信任感(Trust),這是一條每家新創企業的必經之路。」

不論是經營B2C或B2B市場,品牌信任感的建立,不能只依賴短期預算所帶來的瞬間行銷曝光。陳素蘭建議,新創進入市場前先清楚定位自身的獨特價值,持續落實言行合一的經營策略,向消費者與商業夥伴展現長期的價值承諾。換言之,品牌與信任的塑造並非一蹴可幾,背後往往需要資本的挹注支持。

由此觀之,新創要走得踏實、奠基穩固基礎,陳素蘭認為需要三個關鍵支點「品牌力、信任力、資本力」的構成,而且這三個支點環環相扣、彼此影響。陳素蘭解釋:「品牌力帶動信任力,信任力吸引資本力,然後再運用資本的投入,讓企業能持續深化技術研發與強化市場行銷;同時,也能推動組織管理優化,提升整體營運效率與品牌競爭力,三者之間形成正向循環,正是企業穩健成長、立足市場的關鍵。」

創新板2.0升級啟動,為新創點燃成長引擎之火

數位時代X臺灣證券交易所
圖/ 數位時代

相較於國際市場的創業環境,這三個支點之中,臺灣新創過去大多較忽略的,是善用「資本市場」以作為加速成長力道的槓桿資源。因為許多創業者花更多心力在技術打磨、產品開發,但當要拓展更大的營收版圖時,才赫然發現,資本市場的力量不可或缺。

正因如此,臺灣證券交易所推動的「創新板2.0」升級,即是賦能新創,強化品牌信任與營運體質的關鍵轉捩點。陳素蘭指出,觀察創新板2.0做了一系列革新,包含取消合格投資人限制、提供新創多階段上市輔導機制,以及上市後加強品牌曝光、媒合投資人互動等措施,藉此讓更多具潛力的新創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也協助企業在募資、品牌信任與市場能見度更上層樓。

陳素蘭舉兩個登上創新板最有印象的企業,其一是首家進入創新板的錼創科技,一路看著他們透過資本市場的公開透明與品牌強化,不僅打開市場知名度,甚至受惠創新板2.0新制,股票流動性的提升,反映市場對其價值的信心,也進一步吸引更多國際訂單。另一家來自AAMA計畫第二期學員的Gogolook,在創新板的助力下穩健營運體質,近年有更多消費者認識他們的資安解決方案,甚至Gogolook順利進軍歐洲完成策略併購,並進一步擴大全球市場佈局。

從這兩個案例當中,陳素蘭提到:「創新板2.0的存在意義,不是單純協助新創企業掛牌上市而已,更是為企業打開信任之門、提升品牌能見度與資本能量的成長引擎。」加上證交所提供系統化、階段式的支持輔導機制,越來越多新創得以從市場的新面孔,蛻變成有競爭力與市場信任的長青企業。

立足臺灣,邁向全球:上市是新創永續經營的起點

面對全球競爭日益激烈,越來越多臺灣新創在立足本土市場後,下一階段將放眼國際商機。這時候,資本市場的支持,亦是新創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陳素蘭提到,她觀察創新板效法那斯達克(NASDAQ),是支持創新的首選籌資平台,幫助尚未獲利但有商業模式潛力的企業,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資金。而且有創新板的背書,臺灣新創在進入海外市場的時候,對品牌信任更是加分元素。

陳素蘭就觀察到,證交所協助新創拓展海外市場時,持續投入資源並展現高度支持。她指出,「近期證交所與KPMG一起成立『東南亞創新資本平台』,就是扮演鏈結臺灣與東南亞創新生態系的橋樑,幫助更多新創在東協市場進行業務拓展、資金媒合與合作交流。」

不過陳素蘭也強調,新創在跨足國際市場時,更需要「負責任地」使用資本市場的資金。「對資本的負責態度,就是願意把自身的經營承諾、財務表現公開在陽光底下,接受各界的檢驗,不僅有助於建立企業的良好形象,更能贏得國際投資者與合作夥伴的信任,」她補充道。

因此,上市進入創新板,對新創企業而言,絕非是成功的終點,更是邁向國際化及永續經營的新起點。借助證交所創新板2.0的支持,相信有更多臺灣新創企業在資本市場穩健成長,持續深化「三大支點」實力,穩健立足在地、勇於挺進國際,展現臺灣新創追求永續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堅實動能。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