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抵制俄羅斯侵略戰爭,全球速食店龍頭麥當勞在稍早宣布,正式退出經營32年的俄羅斯市場,根據其 2021 年財報中的補充數字,境內 847 家連鎖門店即將關閉,不少俄國民眾趕在最後幾天排隊購買「或許是最後一次的大麥克(漢堡)」。
事實上,麥當勞在東方的展店歷程,就是一部舌尖上的意識形態演義。類似的背景還包含其他共產主義國家,如中國、越南,與一些蘇聯時期的東歐地區。我們日常唾手可得的高熱量套餐,直到上世紀的90年代前,在這些地方可能並不那麼尋常。
象徵資本主義的金拱門插旗蘇聯的最後堡壘
1988年3月24日,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勒(也為如今的塞爾維亞首都)的斯拉維亞廣場(Slavija Square)旁,豎立了共產國家的第一座金拱門。同年,麥當勞公司與蘇聯政府也啟動了在莫斯科開業的提案。
很快地,「蘇聯的最後堡壘」莫斯科失守。1990年1月31日,仍是白雪覆蓋的普希金廣場旁,首家俄國麥當勞、也是共產世界佔地面積最大的麥當勞開幕了:共有700個室內座位,還有200個戶外座椅。伴隨著金黃炸雞與漢堡的香氣,吸引了大批蘇聯民眾排隊,搶來嚐鮮「自由的滋味」。
此時的俄羅斯麥當勞,從裡到外,都是「外資」。80%的食材都來自於進口,並先透過其在莫斯科近郊的全資子公司 McComplex 加工後進入門市銷售。隨著蘇聯解體、而俄國民眾對速食的胃口越來越大,帶動了該國的私有化食品企業。此刻起,麥當勞除了是美國的符號,更是資本主義在鐵幕國度的推手。
於是,2014年普丁下令佔領克里米亞,美國與西方國家啟動經濟制裁之際,俄羅斯則強制關閉了400家麥當勞作為回擊(同時遭殃的還有百事可樂)。不過當時有分析指出,此舉也傷害到了供應鏈中的俄羅斯中小企業,例如提供了 80% 原料的蔬菜、肉品業者。
當金拱門豎立起招牌,飄向在改革開放後的神州大地
我在造訪莫斯科的時候,當地的朋友在午餐時間建議我一起去看看,甚至買個漢堡嚐嚐。我問:「俄羅斯的麥當勞有什麼不一樣嗎?」
「可能跟你在北京(當時的居住地)吃的差不多。」得到了當地朋友的這款回答。雖然不是很情願,但在瞭解這間「俄國第一店」的來歷後,還是走進去買了個炸雞。
與在俄國的策略不同,中國第一家麥當勞不在北京,也不是上海,而是在深圳。可能是靠近香港的關係,這家中國第一店開在於 1990 年 10 月。有幸於出差期間曾經光顧過,店外的地上還有面金屬的紀念牌。而根據資料,北京第一家麥當勞已經搬走了。位於天安門廣場後、王府井商圈內 1992 年 4 月 23 日迎客起,便取代了莫斯科,一躍成為當年全球規模最大的門市。
如今的中國麥當勞早已陸續被中資私募收購股份,成為華人的「洋食」。早在 2017 年,我在中關村常光顧的門店,就引入了微信與支付寶自動結帳。
傳散全球的漢堡學與大麥克指數不再
因應快速擴張的策略,一門稱之為 Hamburgerology (漢堡學)的學科曾被創造。位於美國伊利諾州的麥當勞職訓中心:漢堡大學(Hamburger University),在上世紀鐵幕的另一邊,曾不遺餘力地推動 100 多國麥當勞管理人員的經驗與知識輸出。
當然,其中也包含了第一批俄羅斯麥當勞的管理人員。1989 年,4 名獲得漢堡大學「學位」的蘇聯公民,自美國返回莫斯科,為開店做準備。當其他人詢問其中一位畢業生 Egorov,也是即將上任莫斯科麥當勞的總經理,要怎麼將 Big Mac 等美國菜單,翻譯成俄文?他回應道:「就是Big Mac,Big Mac已經是國際語言!」這也意味著,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開始適用於俄國。
大麥克指數雖然是非正式經濟指數,在英語國家裡仍衍生了漢堡經濟(Burgernomics)一詞。根據 2022 年 2 月的指數,盧布已經是全球最被低估的貨幣之一,遑論戰爭開始後,物價的浮動。
速食店在東方國家俯拾即是,Hamburgerology在前蘇聯地區已不稀奇。俄羅斯民眾排隊的,也不是漢堡的滋味了,更可能是改革開放的一個象徵或紀念。而在中國,麥當勞最大的對手早已不是肯德基,而是那些賣著餃子、湯包與小米粥的店。
只是東西方之間,再也不是餃子(註:餃子除了在華人社會,也是斯拉夫常見的食物。)與漢堡的距離。大麥克指數還適用於俄國嗎?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責任編輯:侯品如
好友缺你一個,加入數位時代LINE,科技產業趨勢新聞一次掌握!